词条 | 鲱 |
释义 | 鲱是冷温性结群的海洋上层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由于鱼群大,产量多,肉多脂肪,成为产地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 基本字义拼音:fēi 繁体字:鲱 部首:鱼 部外笔画:8,总笔画:16 繁体部首:鱼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9 五笔86:QGDD 五笔98:QGHD 仓颉:NMLMY 笔顺编号:3525121121112111 四角号码:2111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CB1 基本字义 -------------------------------------------------------------------------------- 鲱 (鲱) fēiㄈㄟˉ 〔~鱼〕体侧扁而长,长约二十厘米,背青黑色,腹银白色。世界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亦称“青鱼”。 (鲱) 汉英互译 -------------------------------------------------------------------------------- 鲱 herring English -------------------------------------------------------------------------------- herring 俗名: 青条鱼、青九红线、海青鱼、鰊。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我国只产于黄海和渤海。 介绍: 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25~35厘米,体重20~80克、眼有脂膜,口小而斜,侧上位,两颌、犁骨与舌上均有细牙、体被薄国鳞,鳞片较大。排列稀疏,容易脱落。腹部钝圆,无侧线。腹缘有弱小棱鳞。背鳍始于腹鳍的前方,尾鳍深叉形。背侧为蓝黑色,腹部为银白色。 【fei】 鲱 herring; 鲱 (1) 鲱 fēi (2) 鱼名。也称鰊。一种食用鱼[herring](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体长约0.3米,特别盛产于北大西洋温水和较冷水域,成大群游近岸边产卵 鲱 (鲱) fēi ㄈㄟˉ 〔~鱼〕体侧扁而长,长约二十厘米,背青黑色,腹银白色。世界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亦称“青鱼”。 郑码:RKC,U:9CB1,GBK:F6EE 笔画数:16,部首:鱼,笔顺编号:3525121121112111 鱼类简介太平洋的鲱,其脊椎骨的数量比大西洋的鲱少。至于产卵特性的差别,大西洋的鲱在春秋,卵产在比较深的水中。而太平洋的鲱只在春天(3~6月)于岸边附近产卵。鲱类的一种美国水滴鱼,到了春天的繁殖期会上溯河川产卵,到了秋天,长成的幼鱼与双亲一同下河川出海。鲱依地区和种类的不同,全长从15到70厘米不等,幼鱼成熟时间从3岁到7岁也不一样。以大西洋鲱来说,每一条能产下4万~20万个卵。卵会下沉,附着在海底的海藻等上面,等待着孵化。卵为浅蓝色,孵化出的幼鱼白色,带着卵黄,7毫米,尾部为圆形,待长到12毫米时卵黄完全被吸收,尾部逐渐变成燕尾形,到31毫米以后,身体从上部开始颜色变深,44毫米以后,身体状态近于成鱼。成鱼全长25厘米,长到最大时可达40~45厘米。大西洋鲱有生活在外洋、大陆架极沿岸区等三种类型。生活在外洋的也大。真鳁是鲱形目的鱼,体侧有黑点排列为其特征。同样以浮游生物为食,是回游沿岸的鱼,但和鲱不同的是,产浮游性的卵3万~10万个。鲱类常做成串的咸沙丁鱼或干鱼,此外也可制成肥料,而较小的鱼则可晒干制成沙丁鱼。 外形特征鲱形目鲱科鲱属的 1种。最大个体可达50厘米。体长而侧扁,腹部近圆形。头中等大。眼中等大,侧上位,有脂膜,每侧有前、后两鼻孔;眼间隔中间有一长凸棱。口小而斜,侧上位。下颌较上颌略长,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细牙。鳃孔大,鳃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长而扁。全身除头部外均被圆鳞。无侧线。有纵列鳞52~54。背鳍条15~17;臀鳍条17~18;尾鳍深叉形。腹部棱鳞不尖锐。体背灰黑色,两侧及下方银白色,侧上方微绿。分布于中国的黄海;在日本、朝鲜到北美洲太平洋海区亦广泛分布。 历史鲱被推测为中生代(约2.3亿年-6500万年前),从弓鳍鱼类的鱼分支进化而来的。保留有如古代鱼那样原始的特征:有容易脱落的鳞,鳍没有刺,腹鳍腹位,没有侧线。大部分的鲱生活在海洋,部分种类在淡水区域产卵,也有的一生都在淡水中生活。鲱鱼是生活在北太平洋或北大西洋的寒带至温带的回游鱼。很早以前就被当成食用鱼,所以与人类有很密切的关系。其渔获量也很多,也被作为其它肉食鱼类的食物,依据此点,便可知道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鱼。被推测为中生代(约2.3亿年-6500万年前),从弓鳍鱼类的鱼分支进化而来的。古代鱼有如左图那样原始的特征。大部分的鲱生活在海洋,部分种类在淡水区域产卵,也有的一生都在淡水中生活。鲱鱼应是荷兰崛起的一个起点。在15世纪时,有着100万人口的荷兰,靠着洋流带来的丰富的鲱鱼,解决了1/5荷兰人的生计。在荷兰捕食大量鲱鱼的同时,必然于北海其他民族产生竞争。然而,依赖着一个荷兰渔民发明的“一刀就能取出鲱鱼的内脏”的刀子,最终使得荷兰在这场竞争中获胜。 红鲱红鲱(RedHerring)是一种政治宣传、公关及戏剧创作的技巧,借此转移焦点与注意力,它同时也是一种逻辑谬误。起源:红鲱当成转移焦点的代名词有几种不同的起源。其中比较广泛的一种认为当初是反打猎人士为了混淆猎犬的嗅觉,所以在猎场中四处放置烟熏过的鲱鱼,借此转移猎犬的注意力;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是监狱逃犯为了诱骗追缉的警犬,所以在逃跑的路程外放置红鲱,借此顺利逃脱。意义:逻辑上:在逻辑上,红鲱鱼是一种转移焦点的谬误,也是蓄意的“文不对题”(Ignoratioelenchi),例如以一个错误的前提来支持结论,或是将两个没有关系的前提与假设结合在一起。戏剧上:在文学、戏剧,尤其是推理小说的创作上,红鲱鱼通常代表误导读者思路的诱饵,让读者在看到结局之前,误以为某人或某事件为凶手或破案关键。公关、宣传上:红鲱在公关与政治宣传上也经常被使用,利用新的事件或议题,将群众的注意力移开原先关注的议题上。红鲱鱼常用来处理政府或企业面临的危机,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抛出另外一个不相干的议题;或是配合“乐队花车”技巧,混淆群众。 鱼群鲱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其鱼群之密,个体之多,无与伦比,可以说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种鱼。鲱鱼为什么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鲱鱼善于调剂光照,使鱼体能顺利地进入各种深浅不同的水层中捕获食物的缘故。鲱鱼的密集游动,是一个十分壮丽的场面。鲱鱼在集群洄游开始前的2-3天,有少数颜色鲜明的大型个体作先头部队开路,接踵而来的便是密集的鱼群出现在岸边。渔人根据岸边水的颜色、海水的动向和窜动的鱼群所溅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鸟的盘旋和呜叫声,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大鱼群来临。此时就要马上安置网具进行捕捞了。密集的鲱鱼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弋l一2天后,便进入海藻丛生的浅水处进行生殖。雌鱼产卵、雄鱼排精。鲱鱼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着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了。因为鲱鱼的产卵场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由于鱼群过于密集,所以上层的鱼头部和脊背都会露出水面。雄鱼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变成白色胶状的样子。鲱鱼为什么要如此密集而行呢?这也是长期外界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因为鲱鱼集群十分利于它们繁衍后代和有效地保护好仔鱼,同时集群又是一种集体行动,大家通力协作.便于觅食。另外,集群对于防御敌害也有着积极作用。因为鲱鱼密集成大群快速游动的线条和闪烁不定的形状,把敌害弄得眼花缭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条鱼身上,即使敌害冲入鱼群把密集的队伍冲散,被吃掉的鱼也为数不多。所以集群行动在鲱鱼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繁殖鲱是冷温性结群的海洋上层鱼类。2~3龄,体长27厘米左右即性成熟。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上旬亲鱼游向沿岸产卵。怀卵量1~2万粒。卵圆形,沉性、粘着性卵,粘附在海藻和其他附着物上,卵径1.42~1.54毫米,从卵中孵出来的仔鱼即离开沿岸,与成鱼分开,形成单独的鱼群。索饵的鲱鱼群也不远离沿岸。鲱鱼自12月至仲夏产卵,产卵时间取决于纬度和温度。每条雌鱼可产4万枚黏性的卵,附著於海草或岩石上;约2周幼鱼孵出。鲱鱼游向近岸产卵,产卵后鱼群分散。大鲱鱼场每年的捕获量差异极大,因为幼鱼种群存活率每年不同。幼鱼约4年后成熟,寿命可达20年。鲱属(Clupea)的其他种类(如黍鲱或北欧沙丁鱼)和鲱科的其他种类(如金绿西鲱〔Alosachrysochloris〕和灰西鲱〔A.pseudoharengus或Pomolobuspseudoharengus〕)以及各种较少见的种类亦称鲱。还有其他几科的一些鱼亦俗称为鲱,如宝刀鱼(Chirocentrusdorab)俗称狼鲱。 食用鲱鱼是一种只有18~40厘米的油性小鱼,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找得到,曾经因为非常便宜而归类为穷人吃的鱼,然而今日已成为绝佳美食。市售的新鲜鲱鱼不是整尾就是切片出售,可以塞馅料、油炸、炖煮、扒烤或做沙拉。也可以买到罐头。由于鲱鱼富含油脂,因此非常适合腌制,如酸味及卤味的腌鲱鱼、鲱鱼卷、布克林熏鲱鱼、咸小鲱鱼干、布罗特熏鲱鱼、红色熏鲱鱼以及基普熏鲱鱼。鲱鱼在夏季时肉质最好。世上有几类鱼很像鲱鱼,例如太平洋里的海鲱,另外鲱鱼也有淡水品种。 药用基本信息药名:鲱鱼;别名:青鱼、青条鱼;汉语拼音:feiyu;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upeapallasiCuvieretValenciennes;中药化学成分:精巢含精蛋白(protamine),脱氨核苷酸(deoxynucleotide),精氨酸(arginine)。太平洋鲱还含棕榈酸(palmiticacid),油酸(oleicacid),二十一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等。 功效:补虚利尿;科属分类:鲱科;主治:肺结核;浮肿;小便不利。 生态环境:为冷水性中上层鱼类,食沲游生物,栖息于水深80m左右的海区,一般于第2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产卵,山东产卵块在荣城、威海沿海,粘性卵,卵径1.3-1.6mm,怀卵量1万-2万粒。 采收和储藏:春至秋季捕捞,捕捞后,去其鳞片、鳃、内脏,鲜用。 资源分布:分发布于渤海、黄海。 出处:《中华本草》。为鲱科动物太平洋鲱ClupeapallasiCuvieretValenciennes的全体。栖于水深80m的黄海海区,产卵在山东沿海;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沿岸。四季均可捕捞,分别取肉、卵巢、精巢(鱼白)入药。 出处:《中国动物药》;异名:青鱼,青条鱼。性味归经:微咸,温。功效:利尿解毒,补虚定喘。 主治:肺结核,小便不利,荞麦中毒,脚气病,气等。 方选(1)治水肿、肺结核、心脏瓣膜症:鲜肉与酱汤共煮,饮服。(2)解荞麦中毒,鱼肉煮熟捣汁服。(3)治脚气:鱼籽晒干焙研,水调外敷。(4)治气喘:干鱼籽、甘草等份,其研,每次5~10g,水冲服,每日3次。(5)食干鱼籽对小儿神经及骨骼发育有促进作用。与饼同食,可助消化。 成分药理肉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成熟的精巢用于制取鱼精蛋白(收得率7%)、脱氧核苷酸、精氨酸。鱼精蛋白能与肝素的磺胺迅速结合,使肝素失去抗凝作用;医药上利用其与其它蛋白的结合能力,常与胰岛素制成长效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治疗。鱼精蛋白注射液用于治疗暴发传染性肝炎的出血现象。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为止血药,适用于某些出血性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咳血,注射肝素引起的反应等。脱氧核糖核酸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颗粒白血球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紫癜,慢性放射所致的白血球下降症等有较好疗效;对慢性肝炎,可使血浆蛋白有所提高,自觉症状好转。精氨酸对肝昏迷和肝癌病有一定疗效;也用于晚期血吸虫病人的切脾,切肝手术。 营养价值一、吃鱼抗忧郁科学家指出,美国有5%的人群患有较严重的精神忧郁症,而日本人患有较严重精神忧郁症的仅为0。1%,是美国人的1/50。研究表明,上述差异跟两国不同的饮食习惯中食鱼多少有关。研究发现,鱼体内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它与人体大脑中的“开心激素”有关。它有缓解精神紧张、平衡情绪等作用。不吃鱼或少吃鱼的人,“开心激素”水平往往较低,美国人不常吃鱼,因而患忧郁症的人就多。二、吃鱼防哮喘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因而长期以来,许多人把吃鱼视为引发哮喘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一直忌讳吃鱼。但有关专家新近研究发现,经常吃些新鲜的鱼,不但对哮喘病人无害,而且有益于预防哮喘病的发作。为什么吃鲜鱼能减少哮喘病的发作呢?因为新鲜鱼肉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阻止或减少人体内炎症介质的产生,而哮喘病的发作正是与炎症介质的释放密切相关的。此外,不饱和脂肪酸还具有一定的减轻气管炎症的作用,从而有助于预防哮喘病的发生、复发或减轻哮喘病的症状程度。三、吃鱼少痴呆加拿大科学家通过对患有老年痴呆症者和健康老人的研究发现,健康老人血液中DHA脂肪酸的成分远高于痴呆症的老人,表现有痴呆症状者的血液中DHA的含量平均比健康老人少30%~40%。科学家认为,DHA是大脑细胞活动和保持活力必需的营养物质,它有助于改善神经的信息传递、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因此,老年人多吃鱼,可减少痴呆症的发生。 四、吃鱼防中风科学家通过比较发现,同是经济发达国家,日本患中风的人大大低于欧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原因在于日本人食用鱼较多。多吃鱼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饮食中的蛋白质、含硫氨基酸的成分越高,则高血压的发病率越低。鱼类蛋白质含有丰富的蛋氨基酸和牛磺酸,都是含硫氨基酸,它能影响血压的调节机制,使尿钠排出量增加,从而抑制钠盐对血压的影响,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专家建议,中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每天服三四克鱼油。五、吃鱼防衰老德国历史上有位很出名的宰相叫俾斯麦,他长年暴饮暴食,又过量吸烟,在他68岁时,身体已衰弱不堪,满脸的皱纹,眼珠混浊无光,好像死神在向他招手。可是后来他听了医生的话,每天食用鲱鱼,不久,奇迹出现了:他皮肤红润、眼睛明亮、精神饱满,一直健康地活到83岁。研究表明,鲱鱼中不仅含有丰富的锌、硒、钙等矿物质,更重要的是有着大量的核酸。核酸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核酸。俾斯麦常吃鲱鱼,使他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并延缓了他的衰老期,确是明智之举。专家指出,多吃鲱鱼、沙丁鱼、鲑鱼、小虾、牡蛎等鱼类,可延缓人体衰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