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鲣鸟 |
释义 | 鲣鸟遍布于世界各个海域。它是少数日益增多的鸟类之一,从20世纪以来,很可能已经增加一倍以上。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人类减少捕杀这种海鸟;直到十九世纪末,鲣鸟曾经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 简介由于鲣鸟居住的地方非常拥挤,要在这么纷乱的鲣鸟群栖区维持秩序,避免成双成对的鲣鸟发生纠纷,防止失散,于是导致极其复杂的炫耀行为。典型的求偶方式是:雄鸟与雌鸟面对面双翼展开,然后不停地摇头,用喙互相对擦,而且和许多其它种类的鸟一样,喜欢遵循仪式,彼此用喙理毛。最后,在“双宿双飞”之前,两只鸟一起昂首,喙指向天空,发出打鼾的声音。 蓝足鲣鸟的分布区由热带美洲伸延到加拉巴哥群岛。从外表看来,褐色羽毛使它酷似其它种类未成长的鲣鸟,不过由它两只鲜明的蓝足很容易加以辨认。蓝足鲣鸟虽然与其它鲣鸟一样都在地上栖居,但也有一部分在树上营巢。寒冷地带的雌鸟必须为幼鸟保暖;同样地,热带地区的雌鸟就得为幼鸟遮荫,避免日晒。 鲣鸟中文正名:鲣鸟 拉丁学名:Sulidae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下属分类:| 鲣鸟属 Sula 地理分布:共9种,我国3种,我国所有种均为国家重点保护二级 鲣鸟属概述中文正名:鲣鸟属 拉丁学名:Sula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 鲣鸟属 Sula 下属分类红脚鲣鸟Sula sula | 褐鲣鸟Sula leucogaster | 蓝脚鲣鸟Sula nebouxii 鲣鸟科(Sulidae)是鹈形目的1个科。鲣鸟是群居性海鸟,有2属9种。 大鲣鸟属是温带海鸟,包括北大西洋的憨鲣鸟,南非的开普鲣鸟和澳新地区的澳洲鲣鸟。 鲣鸟属是热带海鸟,世界各大热带海洋均有分布,共有6种,其中圣诞岛的粉嘴鲣鸟有时被单划为一属。我国的鲣鸟均属于鲣鸟属,包括红脚鲣鸟、褐鲣鸟和黑脸鲣鸟(蓝脸鲣鸟),其中红脚鲣鸟是西沙群岛最主要的海鸟。 鲣鸟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洋岛屿及沿岸地区。中国西沙群岛的东岛一带是红脚鲣鸟的故乡。它们和鸭子大小差不多,在空中飞翔时能一下子收缩翅膀,笔直地冲到水里捕鱼。 此鸟两翼较长,体长约0.7米,体重一公斤左右,两足趾间有蹼,善游泳,善于捕捉小鱼和昆虫,仅在夜间及孵卵期间停留在海岛上。 鲣鸟在陆地上和树枝上很笨拙,倘若掉在地面上,就要费劲地扇动双翅才能慢慢起飞,甚至要爬到高坡上往下滑一段再起飞。 渔民们称鲣鸟为"导航鸟",因为在茫茫的大海中迷失方向时,可跟随飞翔的鲣鸟安全地返回海岛。 红脚鲣鸟一般产蛋一枚,即使产下两枚,除非第一枚蛋孵出的雏鸟夭折,否则很少孵出第二枚蛋。 蓝脚鲣鸟生活在南美和北美等部分沿海地区,它们通常养育二、三只幼鸟。 斑驳鲣鸟和蓝脚鲣鸟一样,喜欢结成大群出动,数以千计地从空中向水面俯冲,景象十分壮观。 春末夏初,是鲣鸟哺育雏鸟的时候,这时雄鲣鸟在海上成群地飞翔,捉到鱼舍不得吃,而是马上飞回自己的窝,把食物放进小鸟的嘴里,并为小鸟啄去嘴边的鱼鳞。雌鲣鸟则站在一旁,用嘴为雄鲣鸟梳理羽毛。它们早出晚归,非常勤劳 红脚鲣鸟基本信息中文正名:红脚鲣鸟 拉丁学名:Sula sul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 鹳形目 中文科名: 鲣鸟科 中文属名: 鲣鸟属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ulidae 拉丁文属名: Sula 拉丁文种名: sula 英文俗名: Red-footed Booby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 鲣鸟属 Sula → 红脚鲣鸟 Sula sula 英 文 名:Red-footed Booby 地理分布我国见于西沙群岛。分3个亚种,我国仅西沙亚种。居留性鸟类,不作长距离迁徙。 保护等级:国家重点保护Ⅱ级 形态特征体大(48厘米)的黑白色或烟褐色鲣鸟。以红脚白尾为其特征,具浅、深及中间3种色型。浅色型:体羽多白色,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黑色。深色型:头、背及胸烟褐色,尾白。所有色型均具红脚及粉红色的嘴基。亚成鸟全身烟褐色。 虹膜-褐色;嘴-偏灰,嘴基粉红,嘴基裸露皮肤蓝色,嘴下裸露皮肤黑色;脚-亮红色(为识别特征),但所有色型的幼鸟脚均为黄灰色。 叫声:于海上无声,仅在巢时发出叫声。 分布范围:热带洋面。 分布状况:繁殖于西沙群岛,于中国南海为地区性常见种。冬季有时至东南沿海,在香港及台湾东南部的海上有记录。 生活习性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 濒危信息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 作为食物被捕猎: 乱捕滥猎和毁巢取卵致使红脚鲣鸟在西沙群岛几乎绝迹。 褐鲣鸟基本信息中文正名:褐鲣鸟 拉丁学名:Sula leucogast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Boddaert, 1783) 中文俗名: 白腹鲣鸟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 鲣鸟属 Sula → 褐鲣鸟 Sula leucogaster 下属分类:无 地理分布:我国见于海南、台湾、福建、广东。易危种。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海洋、岛屿。分5个亚种。我国仅西沙亚种。潜水觅食。 保护等级:国家重点保护Ⅱ级 形态特征褐鲣鸟是大型的海鸟,身体粗壮而细长,呈流线型,体长为64一74厘米,但身体各部位的颜色与红脚鲣鸟完全不同。它的嘴为黄色,十分粗壮,长直而尖,近似圆锥形。嘴的基部的内侧和眼睛周围都有裸露的皮肤,雌鸟为黄色,雄鸟为淡蓝色。头部、颈部、胸部和整个上体为黑褐色。胸部以下包括翼下的覆羽和尾下的覆羽为白色。翅膀窄、尖而长,上面为黑褐色,下面为白色。黑色的尾羽呈楔形,较为尖长。脚粗短,呈淡黄色。 虹膜-灰色;嘴-成鸟黄色,幼鸟灰色;脚-黄绿色。 叫声:海上无声。在巢时发出嗷叫声、呱呱叫声及嘶嘶叫声。 分布范围热带及亚热带海洋。 主要分布省份:浙江 山东 海南 台湾 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东寨港红树林 尖峰岭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 吊罗山 分布状况繁殖于西沙群岛及台湾兰屿岛。于中国南海为地区性常见鸟,自上海至海南岛的沿海偶有记录。 习性:同其他鲣鸟,但较近海岸,尤其在冬季。 濒危信息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作为食物被捕猎: 当地人捕捉成鸟和盗取鸟卵,是褐鲣鸟的致危因素。 褐鲣鸟过去在我国东南沿海及西沙群岛、海南岛等地是较为容易见到的,但由于人类的猎杀、拾卵等原因,致使数量减少,现在已经难以见到。 生活习性褐鲣鸟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其岛屿上,全世界共有5个亚种,我国仅有1个亚种,即西沙亚种,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偶尔还见于台湾淡水、兰屿和基隆通往澎佳屿的航道上,以及海南、上海、山东青岛等地。 褐鲣鸟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海岸,有时亦出现于海湾、港口及河口地带。常成群生活,飞翔能力很强,常常在鼓翼飞行一段距离之后又继续滑翔,两种方式交错进行。也善于游泳和潜水,休息时或是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或是站立在岸边岩石上。性情较为大胆,叫声响亮而粗犷。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乌贼和甲壳动物等。觅食方式主要是通过潜水,常常一边游泳一边不时地潜入水中追捕鱼群,有时也通过在海面上空飞翔、发现猎物后则双翅往后一收,突然俯冲扎入水中,再潜水追捕猎物,有时在海上追踪猎物达数百公里之远。 褐鲣鸟主要为留鸟,营巢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以及海岸的岩石上,巢多筑于悬崖边的地面上,有时也营巢于小块灌丛间或珊瑚岛上。常成群在一起构成松散的巢群,通常2-3个巢在一起,相距很近。巢由树枝和干草构成。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各衔一根树枝放在脚上,彼此面对面地站着,然后用颈部互相缠绕。每窝产卵2枚,偶尔为3枚。颜色为淡绿色或淡蓝色。卵的大小为61×40毫米。 蓝脚鲣鸟基本信息中文正名:蓝脚鲣鸟 拉丁学名:Sula nebouxii 英文俗名:Masked Booby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 鲣鸟属 Sula → 蓝脚鲣鸟 Sula nebouxii 形态特征蓝脸鲣鸟也是大型海鸟,体形比红脚鲣鸟和褐鲣鸟还要大,体长为80厘米。嘴长粗而尖,呈圆锥状,翅膀较为狭长,脚粗而短。它的身体上的羽毛也均为白色,飞羽为黑色,尾羽有14枚,呈楔形,也是黑色,与红脚鲣鸟的白色尾羽不同,而且嘴、脸、眼睛和脚等的颜色也都与红脚鲣鸟不同。雄鸟的嘴为亮黄色,雌鸟的嘴为暗黄绿色。脚为灰色,眼睛为金黄色,在黑色的脸上显得极为醒目。 成鸟特征为前额及翼上覆羽白色,背白,头白而具黑色斑纹。幼鸟似褐鲣鸟但具白色领环,上体褐色较浅,翼下具横斑。 虹膜-黄色;嘴-黄色;脚-黄至灰色。 叫声:于海上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热带的大洋岛屿;分布遍及大多数热带海域。 分布状况亚种personata在台湾东北部的钓鱼岛有繁殖,分布范围进入中国海域。 蓝脸鲣鸟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海洋地带,共分化为6个亚种,我国仅有太平洋亚种,数量非常稀少,至今仅见于台湾的钓鱼岛和赤尾屿。 生活习性蓝脸鲣鸟为留鸟,主要栖息于热带海洋、海岬和岛屿上,除了繁殖期以外,大多数时间都在海上活动。善于飞行和游泳,常呈小群飞行于海面的上空或者在海面上游泳,有时为了追觅食物飞到离海岸很远的地方。主要以各种鱼类,特别是飞鱼为食,也吃乌贼和甲壳类。 蓝脸鲣鸟营巢于大而平坦的海岬和与海岛上,成群在一起营巢。领域性较强,通常每个小的群体所占据的巢域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每窝产卵2枚,通常在产完第一枚卵后,相隔6天左右才产第二枚卵,因此当第二枚卵孵出时,第一枚卵孵出的雏鸟已经长得相当大了,如果它发育正常,就几乎霸占了大部分食物,使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雏鸟无法成活,所以只有当第一枚卵孵化失败,或者第一枚卵孵化出的雏鸟未能成活时,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雏鸟才有机会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孵化期通常为43天左右。雏鸟为晚成性,虽然生长很快,到1.5-2个月时体重已经接近成鸟,但还不能飞行,一直要到大约4个月以后翅膀才能长成,离巢飞翔。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