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瞿塘关 |
释义 | 瞿塘关,又名夔门,位于三峡奉节县瞿塘峡夔门山麓,是古代东入蜀道的重要关隘,自秦汉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两岸高山凌江夹峙,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因水势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中文名:瞿塘关 别名:夔门 地理位置:奉节县 号称:夔门天下雄 简介古代关名。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的瞿塘峡西口。 历史汉时在此置江关都尉。214年,刘备攻打广汉未克,诸葛亮与张飞、越云等率军自荆江逆江而上,占领此关,遂克巴东。后被蜀汉视为重镇。历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关。 风景特色瞿塘关,在瞿塘峡入口处 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夔门”,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杜甫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从白帝城向东,便进入长江三峡中最西面的瞿塘峡。它包括风箱峡和错开峡两段水峡,从白帝城到巫山县大溪镇(黛溪镇),全长约八公里,在三峡中最短,了最为雄伟险峻。 “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陈毅同志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中写到的夔门,在瞿塘峡入口处。它“岸崖又壁立”(郭沫若诗),就象巍然屹立在江面上的巨大闸门,山岩上镌刻着“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因为奉节古称夔州,所以叫它夔门,瞿塘峡因此也有“夔峡”之称。长江劈此一门,浩荡东泻,正如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在《长江》一诗中所描写的:“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咆哮的江流穿过迂回曲折的峡谷,闯过夔门,呼啸面去。 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白盐山系因粘附在岩石上的水溶液,主要是含钙质,色似白盐得名。在灿烂得阳光下,赤甲山略显红色,白盐山呈灰白色,隔江相望,一个红装,一个素裹,可谓奇景。 名字由来《汉书》:“鱼复,江关都尉治。”都尉是郡一级仅次于太守的 军事长官,可见江关当时在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后汉书·公孙述传》李贤注:“江关旧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南岸,对白帝城。”赤甲城在今奉节县东江北岸赤甲山上。江关后移瞿塘峡口江南岸,不知何时所移。江关在汉晋时也称扞关(扞通捍)。郦道元《水经注》:“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也。”“张仪说谓下水而浮,不十日而拒扞关,即指此(瞿塘关)。”[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扞关》]。廪君即古巴国开国君主务相。又《舆地广记》:“鱼复县有古扞关。”又王隐《晋书·地道记》:“梁州——东限扞关。”《后汉书·公孙述传》:“东拒扞关,于是尽有益州之地。”江关到唐末五代至宋,称谓又有变化。唐天佑元年,王建将张武,请予夔东作铁纟亘绝中流,立栅于两端,谓之锁峡。宋代景定五年,徐宗武于白帝城(应为白帝庙)下岩穴设栏江锁七条,又为铁柱二,上书徐宗武字,后人呼为铁锁关。(见《奉节县志》光绪十九年版)。到南宋时,铁锁关被称为瞿塘关了。陆游《入蜀记》:“瞿塘关,唐故夔州也,与白帝城相连。”元《一统志》:“瞿塘关去城八里,管锁水铁锁二条。”至南宋以后都称瞿塘关。 瞿塘关即古之江关。汉晋时又别称扞关,五代北宋时别称铁锁关,至南宋以后至今称瞿塘关。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三峡工程竣工后,瞿塘关遗址大部分将被淹没。为留住三峡历史与自然的记忆,抢救保护即将消逝的三峡文化自然遗产。生于斯、长于斯,曾经担任白帝城博物馆馆长的魏靖宇,怀着自己浓浓的无法割舍的三峡情,毅然决定建立一座展示三峡地方文化的私人博物馆。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位于长江三峡瞿塘峡口左侧,由古烽火台、古炮台、遗址厅、三峡堂、云根堂等主要部分组成。突出“战争与诗情,历史与自然”的主题。其中古烽火台,为目前三峡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战争遗存之一。遗址厅将用实物及文字图片资料概括介绍古关隘的沧桑变迁。三峡堂集中展示的魏靖宇花费数十载心血与财力收藏的上百件埋藏期约七千年、树龄约二千年的巨大阴沉木。是三峡古生态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云根堂内的三峡奇石,特别是上百方天然瞿塘石砚,令人叫绝。 相关诗词(瞿塘关因为其秀美的景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自古 以来便为众多的文人墨客青睐,以下节选了众多诗词中的若干句。)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歌》 李白) 投荒万死鬓毛斑, 生出瞿塘滟澦关。(《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一)》 黄庭坚) 瞿塘迤逦尽, 巫峡峥嵘起。 (《巫山》 苏轼) 真阳峡袖君须记,个是瞿塘滟澦堆。(《过虎头矶》 杨万里) 瞿塘隘处真重险,勾漏坡前又一滩。(《又二绝》 文天祥)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两首》 杜甫)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杂曲歌辞·竹枝》 白居易) 寄语瞿塘江上贾,收帆好趁顺风时。(《已亥杂诗》 龚自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