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隽鸿飞 |
释义 | 隽鸿飞(1970—),黑龙江省兰西县人。1989年进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读书,1993年获哲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1996年重新回到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学习,先后师从张奎良先生和衣俊卿先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并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究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2003年9月到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在吴晓明先生指导下从事《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历史理性及其回响》课题的研究工作,2005年6月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现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 1、马克思主义哲学;2、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研究方向: 1、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研究;2、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 代表性著作: 1、《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论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一作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研究》(第一作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2、《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文化学意义》,载《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史学意蕴》,载《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4、《神人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第一作者),载《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 5、《从生成的概念看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5年第11期; 6、《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实践根基》,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光明日报》论点摘编,2005年6月14日; 7、《哲学:在历史与文化之间》,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光明日报》论点摘编,2007年月6月6日; 8、《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论点摘编; 9、《马克思的人类学研究及其史学意义》,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10、《全球化:超越民族国家?还是超越民族文化?》,载《求是学刊》2002年第2期。 在研项目: 1、《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4.7—2007.7,第一参加人; 2、《马克思经典文本中的历史哲学思想》,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2005.1—2007.12,主持人; 3、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生成论取向,黑龙江省博士后出站资助项目,2005.12-2008.12,主持人; 4、马克思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子课题,2006.1-2008.12,主持人。 5、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生成论取向,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2005.12-2008.12,主持人。 完成的主要课题: 1、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12-2005.12,主持人; 2、发展:文明变迁的整体进程,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02.1-2003.7,主持人. 获奖: 1、《马克思的人学历史观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省首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01年; 2、《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黑龙江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2年; 3、《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 4、《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首届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 5、《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