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霁虹桥摩崖石刻 |
释义 | 在云南省保山县与永平县交界处的澜沧江上,有一座飞架在悬崖绝壁之上的铁索桥,1986年前的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的位置是西汉的兰津古渡,东汉曾流传“渡傅南,越兰津”的歌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两世纪,从四川西昌起,经云南姚安、下关、保山,进入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就已形成,霁虹桥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桥;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 简介霁虹桥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平坡村北2公里处与大理州永平县杉阳岩洞村交界处的澜沧江上,摩崖石刻则雄峙于霁虹桥西岸崖壁上,高约30米,宽约25米,刻着500年左右骚人黑客、政商人士的真迹,最早的刻于明代中期,最晚的刻于民国后期。现存题刻计30余幅,除少部分因自然剥蚀或人为原因受损外,尚可辨认者有28幅。为云南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石刻。不仅记载着兰津古渡、霁虹桥的辉煌历史,而且还是一块融文学和书法为一体的极为珍贵的文物。1981年9月,云南省博物馆文物专家前来该地拓下了大部分石刻,有题记19条,诗6首,对联1副,碑文2通。 这些前人的题刻有诗、有联、有题词。多数字大盈尺,风骨高古,雄浑壮丽,颇有气魄,隶、草、楷各体均备。从内容上看,一类是题颂长虹卧波的,如清康熙年间的“霁虹桥”,明代成化年间的“西南第一桥”,及督学使吴鹏的“沧水飞虹”等。第二类是赞美古渡天堑的,如清康熙年间的“天南锁钥”,乾隆年间的“悬崖奇渡”,明嘉靖年间的“壁立万仍”,还有“兰津渡、金齿咽喉、要塞天成、悬岩奇渡”等。第三类是称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每字高约1.8米的“人力所通”。 主要诗联在诗联中,首推明代永昌(今保山)人张含的《兰津渡》。“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石路其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公”。诗用楷书题于壁上,为横幅,每字约10厘米见方。诗用精妙之笔传神地称颂了霁虹桥的悠久历史和宏伟之势,表达了作者对前人辟渡建桥开创之功的凭吊之情。此外,还有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春,监察御史王大任题写的:“怪石倒悬侵地隘,长江诘曲盘山多”。一联,比喻贴切,对仗工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兰津古渡的地形、地貌特点,给人以如临天险之境的感觉。这些题刻,既是历史、文学、书法的瑰宝,又为山川形胜增添了光彩,给游人增加了逸兴雅趣。 随着小湾水电站2008年蓄水,那些汇聚了杨升庵、张含、张学庠、孙人龙、汪如祥、顾纯、担当和尚等名家才思慧想的摩崖石刻将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交通到霁虹桥摩崖石刻,有东西二路。东路由大理至永平杉阳,然后沿博南山盘旋而下直至江边;西路从保山经水寨,至桥边。二者相比较,东路较平,且古迹较多,“古道”风味较浓。从保山到水寨,已有简易公路。水寨,四面是高山,谷底有一小片平地,旁有小村,即水寨。从这里下车步行,从东南方向沿水寨河徐徐顺山谷而下,约2里,到罗岷山口,澜沧江即遥遥在望。 从这里至江边的平坡村,是一条东西向的峡谷。两山夹峙,一径陡绝,崎岖回环,古称“梯云路”。下坡的第一段,称为“倒马坎”,据说是因山路陡险,“马蹄高下处,一步一心惊”(黄万春诗),跋涉艰难,故名。水寨河沿沟泻下,水陡势险,沿途泥沙多被冲刷,全沟巨石裸露,若狮蹲兽伏。水枯季节,河水仅从岩隙中穿缝而过;至雨季,则箐水汹汹。“涧水飞来琼屑溅,冈腰断处板桥通”。沿途螺径纡徐,磴道盘空;时间一久,沿路小石遍铺,人行其上而常滚动,稍有不慎即会摔倒。由于长年累月马帮过往,铁蹄到处,火星飞溅,青石楼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印,似一种特殊的象形文字,记录着古道漫长悠久的岁月。 300多年前徐霞客经过这里的时候,记道:路从“叠磴夹缝间,或西或北,曲折上壑甚峻;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捣石而下,磴依壁而上,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壑,两不相逊者。夹中古木参霄,虬枝悬蹬,水声石色,冷人心骨”。这段古道的奇、险,至今仍基本如此。云梯路脚,是平坡。这里是一个百户左右的小山村,紧贴在陡峻的罗朗山腹。名虽带“平”,实际仍是“坡”,只不过坡度稍缓罢了。山村虽小,过去却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自滇缅公路通车后,这里才逐渐冷落下来。出平板坡村,沿着山坡北上,一路尽是茅草荒坡,绝少树木。行约3里,古老的兰津渡口,便呈现在面前。 题刻(1)题刻“西南第一桥”。阳刻,楷体,直书,字高0.75米,宽0.55米;通体高3.65米,宽0.67米。据《滇南杂志》记载,为浙江秀水明嘉靖进士、督导使吴鹏(字万里)题。 (2)题刻“沧水飞虹”。阳刻,行书体,直书,字高0.56米;宽0.53米,通体高2.80米,宽0.62米。书法遒劲流畅。傍题“督学吴鹏书”,高0.80米。 (3)题刻“壁立万仞”。阳刻,楷体,横书,字高0.75米,宽0.60米;通体长3.85米,高1.05米。气势雄伟。左书“嘉靖甲辰春二月,燕山南渠书,永昌知府钱嘉猷古田□□□”字样。 (4)题刻“霁虹桥”。阴线勾边,横书,通体高1.10米,长3.25米,字高1米,中书“霁虹桥”3字,右书“康熙癸未冬”,左书“张其眉”。康熙癸未年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其眉辽宁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保山知县。 (5)题刻“天南锁钥”。阴线勾边,楷体,横书,通体高1.32米、长4.15米,字高1.05米,宽0.95米。中书“天南锁钥”4字。右直书“康熙五十三年孟春之吉”,左分两行书“镇守永顺总兵,西秦段腾龙题”。 (6)题刻“潭清壁立”。孙人龙题,阴刻,楷体,直书,通体高.9米,长1.65米,中书“潭清壁立”,右书“钦定指督云南全省学院大文宗孙伟人龙实任”,左书“乾隆三年清和月谷旦永昌太守徐本仙同保山县令张福昶暨永顺六学师生公主”。 (7)题刻“玉尺冰壶”。阴刻,楷体,横书,通体高0.50米,长1.20米,字高0.30米,宽0.28米,上眉刻“督学院叶大宗师”7字,右直行题“乾隆庚寅二月吉日”,左题“永顺六学新生敬立”。 (8)题刻“天南玉尺”。阴刻,楷体,横书,通体高0.60米,长1.30米,字高0.30米,宽0.23米,眉书“督学院叶大宗师”,款式与前条相同。左书“乾隆辛巳年七月吉旦”,右书“□□高题”。 (9)题刻“恩永江流”。阴刻,楷体,横书,通体高0.69米,长1.10米。右书“恭颂”,左书“乾隆乙巳孟冬谷日,永顺二府学生重敬立”,眉书“督学院何大宗师”。 (10)题刻“悬崖奇渡”。阴刻,楷体,横书。刻于摩崖高处,字高1.2米左右。右书“乾隆乙巳仲秋”。左题“滇黔使者富纲题石”。富纲,乾隆间任云贵总督。 (11)题刻“表里山河”。阴刻,楷体,直书,通体高1.75米,宽0.55米,右书“光绪二十有八年秋八月”,左书“岭西江蕴琛题并书”。 (12)题刻“德荫金昌”。阴刻,楷体,直书,通体高1.25米,宽0.50米,字高0.36米,宽0.25米。右书“幼侯谢老公祖,少衡韩老父台大人德政”,左书:“永保绅商士庶公颂”。 谢宇俊,字幼侯。韩熙华,字少衡,曾任保山知县。 (13)题刻“要塞天成”。勾边阳文,楷体,横书,通体高0.70米,长2.45米。右书 “民国二十年春”,左书 “保山县长赵道宽题”。 (14)题刻。阴刻,楷体,直书,通体高4.80米,宽0.65米,中书“廉明仁恕保山邑侯史大宗师遗爱”,右书“公讳增,字学江南常州府武进县人戊戍进士”,左书“永昌阖郡绅士公镌”。可能是晚清题刻。 (15)题刻“泽溥澜沧”。阳刻,楷体,直书,通体高1.60米,宽0.65米。右书“朝卿韵川公德政”,左书“保山绅商士庶等公颂”。可能是晚清题刻。 (16)题刻“金齿咽喉”。阳刻,楷体,直书,通体高1.77米,宽0.43米,左书“郡丞李文渊题书”。可能是晚清题刻。 (17)题刻“人力所通”。阴刻,楷体,横书,字高1.80米,宽6.30米。作者和年代款不清。 (18)诗刻“兰津渡”。阴刻,直书,由左至右,共15行,通体长1.95米,高0.70米,明嘉靖乙巳(1545年)九月保山知县孙术刻石。其诗如下: 山形环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 石路真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 桥通赤霄俯碧马,红含紫烟浮白龙。 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宫。 禺山外史张含题 (19)诗刻“永昌刺史帅诸儒迎我澜沧桥亭,缅怀先哲,遂勖诸生”。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刻,杨思震诗,胡光时书,阴刻,楷体,直书,书法谙熟,通体高1.35米,长3.22米,共27行。其诗如下: 节彼博南山,澜沧出其下。 远悌一沟悬,临流三峡泻。 中有霁虹桥,白日苍龙跨。 汉使渡旌旗,明时通教化。 铁柱插银波,斯人伊吕亚。 振铎我刚来,炎炎当仲夏。 夷道愧逢迎,驱聚不遑舍。 北望衮衣垂,绝城都弃拓。 为语青衿人,营营休日夜。 舟揖济洪川,讵但兹梁架。 秦和胡尧时书 (20)诗刻“过兰津桥拜武侯祠”。阴刻,楷体,由右至左直书,共10行,通体高0.90米,长1.00米。其诗如下: 江流石壁两争雄,想像当年佐汉功。 八阵风云凭掌上,三分天地自鉴中。 南荒香火产遗圮,两蜀丹青肖旧容。 堪笑薛能诗胆放,妄言只合卧为龙。 万历辛丑秋月楚人江盈科 (21)诗刻“丁未春澜沧江铁桥成记之此诗”。阴刻,楷体,由右至左直书,通体高0.95米,长1.10米,书法颇精。其诗如下: 千寻铁锁付波臣,欲济无梁我怆神。 归物任随流水去,扪心有黍之类身。 生将白石驾鼋鼍,百炼钢丝笑谢他。 桥底乖龙应帖耳,倘教段手复如何。 望洋慷慨发长叹,此是西南要害关。 不见古人与来者,向谁堪表里河山。 永昌太守谢宇俊题石> 丁未年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此诗可证当时铁桥曾经大修,配置铁索。 (22)诗刻“丁未仲夏”。阴刻,行书体,由右至左直书,通体高0.40米,长0.94米。其诗如下: 重言政事属雷同,澹写沧江五霁虹。 几废几兴工浩大,丰绅丰官计将穷。 幸赍不假他人才,点石无忘太宇功。 物我变迁难预料,者番砥柱永沉江。 海州韩熙华书 (23)诗刻“兰津桥”。阴刻,行书体,由右至左直书12行,通体高0.80米,长1.55米。其诗如下: 铁作瓦梁跨至虹,日南重泽交华通。 丹崖百转悬天畔,银汉双津入斗宫。 寻冰东来神禹绩,渡泸西下武侯功。 午干今际君王照,拟颂皇阁赋未工。 剑安以许公高 此件诗刻,书法、诗句皆属上乘,许公高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24)对联。阴刻,楷体,通体高1.73米,宽0.32米。联曰:“怪石倒悬侵地隘,长江诸曲傍山多。嘉靖庚申春,监察御史王大任题”。 另外,尚有“天上星桥”、“功施利跋”题刻2条和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路碑记”、“重修保澜沧江桥碑序” 碑刻2通,有的因位置过高,有的被泥土埋藏,无法拓录,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状2003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周向东的文章《牵挂云南霁虹桥与摩崖石刻的命运》。 2004年春节前后,由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调查小组一行5人前往霁虹桥和摩崖石刻进行了半个月的考察和测绘…… 2005年4月,华能集团(小湾水电站业主)发布了“公司斥资三千余万元,妥善保护小湾电站水库淹没文物古迹”的消息,文中明确了“对霁虹桥遗址需要保存的建筑、碑刻,设法移植或拓片保存”的主张。 2006年10月,霁虹桥边的摩崖石刻仍然令人心痛:雨水的冲刷加上人为的破坏——原址上方修建新桥,为此需要新修一条路。结果修路的泥沙毫无顾忌的向下倾倒,埋没了部分摩崖石刻!原来在几百米之外就能看到的“西南第一桥”五个大字,仅仅能看到两个半。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