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翥山寺 |
释义 | 翥山寺又叫翥山报恩寺位于江西瓷都景德镇乐平市东南方五公里处,这里安殷水与乐安江交汇,北、东、西面平畴沃野,交点南岸,临水一兀突起,向东北和西成“八”字倾斜,如苍鹰振翅凌空,故名“翥山”,而寺院坐落于山顶平旷之处,恰似一朵绽开的莲台。 寺院概况 翥山报恩寺:位于江西瓷都景德镇乐平市东南方五公里处,这里安殷水与乐安江交汇,北、东、西面平畴沃野,交点南岸,临水一兀突起,向东北和西成“八”字倾斜,如苍鹰振翅凌空,故名“翥山”,而寺院坐落于山顶平旷之处,恰似一朵绽开的莲台。 明末清初顺治年间,庐山高僧智能大师云游至此,见古木参天,曲径林幽,花放鸟鸣;登顶远眺,滔滔乐安江似银链迂回向西南,安殷水自南而冲环抱翥山后注入乐安江。西南面,群丘染翠山泉叮咚,农庄桑田点缀其间,迷恋的美景与乐平城尽收眼底。其观后曰:“山翥地灵”,就在此结茅建寺。山顶广场,东西长二十八丈,南北宽十一丈,寺院建在场中,香火一度旺盛。而后又在寺边为地方求学续办了著名的“翥山书院”,每试屡屡应第得科,因而出了许多名人,更使寺院声名远扬,很多文人墨客,政治家因此慕名登游翥山题诗作赋,谈经论法。清朝著名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顺治皇帝的老师“范文程”,多次留宿翥山古刹;政绩显著的台湾知府“袁闻析”曾多次上山礼佛,故乐平翥山在台湾留芳传世至今:“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也曾御驾翥山古寺,据说有碑记载,文革时失落民间,现正在寻找:“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也曾朝礼翥山古刹;近代二十世纪,江西八老之首:“李尚庸”、革命先烈“方志敏”都多次登临翥山。 解放后,因寺院年久失修,在五四年夏被风吹倒,仅有众人搭的一座两平方米的小庙供香客礼拜。眺望四周美景如画,遗憾的是古刹现已无存,只留下地基遗址,佳景圣地草木丛生,碎砖砾瓦显眼一片,目睹此景,心生感慨,为实现往昔心中:“普度众生,弘扬佛法,祈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的悲愿,发心恢复古刹、建立人间净土,便在旧址上结茅而住,以期建寺,至今苦修已有六年。 现在山顶旧寺遗址上只有悟心法师亲手搭的三间简易茅棚,这便是他的静修之所,佛堂很小,只能容下三、四人,每次大众都在风雨、太阳中诵经念佛。 兴建缘起 明末清初顺治年间,庐山高僧智能大师云游至此,见古木参天,曲径林幽,花放鸟鸣;登顶远眺,滔滔乐安江似银链迂回向西南,安殷水自南而冲环抱翥山后注入乐安江。西南面,群丘染翠山泉叮咚,农庄桑田点缀其间,迷恋的美景与乐平城尽收眼底。其观后曰:“山翥地灵”,就在此结茅建寺。山顶广场,东西长二十八丈,南北宽十一丈,寺院建在场中,香火一度旺盛。而后又在寺边为地方求学续办了著名的“翥山书院”,每试屡屡应第得科,因而出了许多名人,更使寺院声名远扬,很多文人墨客,政治家因此慕名登游翥山题诗作赋,谈经论法。清朝著名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顺治皇帝的老师“范文程”,多次留宿翥山古刹;政绩显著的台湾知府“袁闻析”曾多次上山礼佛,故乐平翥山在台湾留芳传世至今:“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也曾御驾翥山古寺,据说有碑记载,文革时失落民间,现正在寻找:“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也曾朝礼翥山古刹;近代二十世纪,江西八老之首:“李尚庸”、革命先烈“方志敏”都多次登临翥山。 解放后,因寺院年久失修,在五四年夏被风吹倒,仅有众人搭的一座两平方米的小庙供香客礼拜。眺望四周美景如画,遗憾的是古刹现已无存,只留下地基遗址,佳景圣地草木丛生,碎砖砾瓦显眼一片,目睹此景,心生感慨,为实现往昔心中:“普度众生,弘扬佛法,祈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的悲愿,发心恢复古刹、建立人间净土,便在旧址上结茅而住,以期建寺,至今苦修已有六年。 主持简介 苦行僧:悟心法师,为求佛法,刀断二指,经过苦修,悟得法要,参访过泉州开元寺‘蒲田广化寺、深圳弘法寺、庐山东林寺、杭州灵隐寺、上海静安寺、玉佛寺、苏州灵岩寺、南京栖霞寺、九华山、普陀山、云居山、天台山……等疙瘩丛林名刹后,在福建福清万福寺(祖庭)闭修几年,为了下化众生,上求佛道,以身作则在各个低反默默无闻地为大众服务、奉献。 2002年,来到翥山结棚而住,一直为地方排忧解难,为了行人方便,不惧严寒酷暑到山下修填通往市内的泥巴公路,为病哭人行医送药,经常独自在山上几天都不炒菜吃,把自己省下仅有的钱买米、买油、送钱救济周边十几个村庄的孤寡聋哑病残困难户,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现在山上佛堂很小,只容三四人,每次大众都在风雨中太阳下诵经念佛,为了信众有个修行道场、遮阳避雨安身之处,为了建立人间净土,悟心法师恭请十方善男信女、所有大德、贤达之士伸出援助之手,共建道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