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裘志新 |
释义 | 裘志新,男,汉族,1947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1965年9月参加工作,宁夏农学院毕业,研究员。现任永宁县小麦育繁所所长。历任永宁县良种场副场长等职。多次获全国与自治区重大奖励,受县、市、区、全国重大表彰近四十次,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同务院特殊津贴。 宁夏永宁县小麦育繁所所长裘志新 宁夏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 所长 宁春4号 —— 一个在西北、华北地区广为种植的优良春小麦品种,以其突出的丰产性、广泛的适应性、优良的品质创下了26年久种不衰的奇迹。截至2005年,宁春4号累计推广面积近1亿亩,增产小麦50亿公斤,新增产值50亿元。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创造者,就是宁夏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所长、小麦育种专家裘志新。 裘志新1947年8月生于浙江杭州,1965年高中毕业后,踏上了支宁的征程。作为知青,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他悟出农业生产离不开科技的道理。从大城市的学生到西北农村的农民,身份的转换并未让裘志新懈怠,他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生活,积极投入到水稻插秧、药剂除草、小麦新品种引进、“5406”生物肥制作等新技术推广的工作中,成为农村科技带头人并被聘为乡农技员。8年的农民生涯让裘志新认准一个理:农村最需要懂技术的人、良种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裘志新很快成为技术能手,并逐渐走上了良种研究的道路。1973年,他被吸收到县良种场,正式进入科技人员行列。在工作中,他深切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在老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刻苦自学了良种繁育、作物栽培、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昆虫病理、生物统计等十多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大有长进。 早在当农民技术员时,他便有志于小麦新品种选育,并在自留地里种上了百余份亲本材料,开始了小麦育种工作。到良种场后他与其他科技人员在领导的支持下,历尽千辛万苦收集国内外优秀品种资源,求教于全国各育种单位的专家,克服缺少基础材料、育种经验、经费等困难,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终于建立起一套符合单位实际的摊子小、花钱少、效率高的育种机制,连续32年顺利完成一年2~3代的北育南繁任务,将育种工作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为此他很少顾及自己的家庭、身体与经济收入,他付出了很多,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1977年,裘志新与他的同事们首先育成半矮秆中熟丰产的春小麦新品种永良1、2号,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后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当年获自治区第一次科学大会“育成小麦新品种奖”。1981年,他们育成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泛、品质优良的宁春4号(永良4号)春小麦,因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在短时间便受到农民的欢迎,得以大面积推广,至1983年即完成了宁夏灌区小麦品种的第4次更新,同时迅速向内蒙古、新疆、甘肃等6省区扩展,并被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引种,成为我国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500万亩左右,迄今仍是西北春麦区的当家品种。宁春4号的成功选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穿梭育种”的典范,其育成与推广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银川市有突出贡献科技成果特等奖。 在育种工作实践中,裘志新发明创造了“小麦父本寄穗板”及“小麦剪颗直接授粉法”,提高了杂交育种工作效率。继宁春4号之后,他又带领技术人员先后育成宁春5号、宁春13号、宁春26号、宁春33号、宁春38号、宁春39号、宁春41号及永良15号等8个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分别通过宁夏、青海、新疆、内蒙等省区审定,其中宁春39号于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这些品种在自治区内外已推广1千万亩,为西北、华北春麦区的小麦生产发挥了作用。他先后撰写《宁春4号的选育和推广》、《春麦超高产育种之浅见》等10余篇学术论文在区内外杂志与学术会议上发表并获奖。 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关于《建设宁夏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加速宁夏农业产业化进程》等建议、提案及相关农业技术决策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采纳。 裘志新在小麦育种与农业生产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一等奖、自治区科技功勋奖、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专家、国家人事部记一等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宁夏首批)。先后当选为宁夏自治区党代会代表、区人大代表、全国第六届青联委员、全国第九届人大代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