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舂牍 |
释义 | 舂牍舂牍,读音为chōng dú 。 顿奏体鸣乐器,亦称“顿相”。取大竹筒,长者七尺;小者二尺。凿通,两头开孔,筒身绘彩画。演奏时,双手持以顿地,如使舂杵。此器历史久远,拍板出现后渐被取代。 《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龢、竽、笙、龠、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裓乐。”汉·郑玄注:“郑司农云”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孔,髤画。以两手筑地。” 《旧唐书·音乐志二》:“舂牍,虚中如筒,无底,举以顿地,亦谓之:顿相。相,助也。或梁孝王筑睢阳城,击鼓为下杵之节,《睢阳操》用舂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