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舂陵古城 |
释义 | 舂陵古城,坐落在今湖南宁远县北30公里的柏家坪与柏家之间。清宗绩辰《舂陵碑记》引《汉书》载:“长沙王发第十三子买,封于舂陵乡,属长沙郡,后属零陵郡之泠道。买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仁嗣。元帝时,仁乞封避瘴毒,治迁南阳。”刘仁迁至南阳白水乡,重建舂陵城池,仍为舂陵侯,而东汉光武帝刘秀乃刘买五世孙,起生命于此,名曰舂陵军。又据《水经注》载:“县本泠道舂陵乡,盖因舂溪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由此可见,舂陵故城是公元前124年以后至公元前33年以前的西汉故城。 舂陵故城为长方形,长184米,宽123米,城墙均用黄土筑成,残墙高4至6米,四周城墙清晰可辨。现在,城址内及城墙上均已辟为耕地。故城西北约半里许,原有舂陵庙,现已不存;故城东北里许,有汉舂陵侯墓,墓前原有石碑,刻有“汉舂陵侯墓”等字,今不复存。州志载:“其冢在舂陵故城东北,而世莫能辨。清嘉庆中,邑令曾钰遂为树碣。” 舂陵故城是湘南最早的城池遗址之一,对湖南的考古发掘,研究当时湘南的经济、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古城故事】 舂陵是个古郡,在秦的风尘里出来,落进浩渺的湘南山地。 舂陵,在阳明山和九疑山的对视里,在莽莽山林里,人们郭衣百结,垒起了城墙。 一千八百多年前,汉武帝封长沙定王之子刘买为舂陵侯。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强秦或商周。当时的湘南,虽有舜帝教化,仍是偏远。而一个蛮荒之地,却迎来了大汉皇族,四山围合的潮湿之地,竖起的是勃勃雄心。西汉齐武王刘伯升带领七八千舂陵子弟起事,与王莽争斗,所部成为刘秀义军之中坚。舂陵因此,而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抹不去的名词。后虽被畏惧生死的刘仁迁至南阳之白水乡,但故事已经在这片山地写下,而至今仍四处可见的汉墓,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这里曾经的兴旺发达。 湘南的崇山峻岭,湘南的千山万水,或许令先人当年受尽折磨。前面是九疑山,虽有一天漫卷的白云,有潇水舂水合击的节拍,北有阳明山作为靠山,能听到古寺的钟声,这里的黎民百姓、大众苍生满怀信心,勾勒出舂陵城的蓝图。舂陵侯带来的,是绝望,和绝望之中的振作。巨大的生存压力和闭塞的交通,人迹罕见的偏僻,令他心灰意冷。而不屈的舂陵的子民,他们已经无路可走,除了团结一心,除了垒起城墙,除了开荒垦地,生命会随时如一朵山花,在瞬间里凋亡。 汉元帝初元四年,舂陵侯终究耐不住潮湿和疾苦,舍故地而去,留下舂陵古城,和一个历史的舂陵的名。 舂陵子弟在这里分支各处,依山伴水,刀耕火种,结庐而居,繁衍生息,而使舂陵成为湘南重镇,柳宗元来过这里,元结心系过这里,骆宾王关注过这里。在历史的烟波里,为这里留下了一堆文化薪火,从秦至汉,从汉至唐,代代相传。历史的手抹去了历史的血迹,而新的历史敞开的,是一件黑色大氅,又带来了血雨腥风。经过汉唐文化洗礼的舂陵,其风骨与中华民族的传统一脉相传。男男女女,都有一身铮铮铁骨。 柏忍,1898年生在舂陵,1929年死在舂陵。她,是这块土地上一个巨大的疼痛,用生命开垦了另一块历史蛮荒。1922年,她随夫家迁居长沙。冲破重重阻力,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因此于1924年初离婚。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当选为县农协委员,负责清理逆产,取缔娼妓等工作。因被国民党省、县当局列为“女共首领”悬赏通缉,在平乐被捕。被国民党政府割去左耳右乳,宁死不屈。在英烈中,她毫不起眼,在舂陵故地,却成为一个传奇。一如当年的舂陵军,东奔西突,只为国家,只为天下的安宁,生命,只是舂水洪流中的一个水花,只要灵魂活着,就会有希望延续。 舂陵古城湮灭了,而不灭的是为家为国的精神。 民国,舂陵有了个新名字:北屏镇。宁远北部的屏障。 解放后,又改作柏家坪镇,沿用至今。 原来有名的北屏中学散去,今有舂陵中学呼应。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公元一九五八年,舂陵附近茂密的森林被剃头,却没有炼出一炉钢水。人间无比的苍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现今的柏家坪镇,是一个跟清水桥、永安齐名的湘南小镇。 做为永州盐道的一个重要节点,入柏家坪,有一古亭,出柏家坪,有一古亭,两亭立于大道边,相隔约三里,可以遥想当年古道风貌。而这一切已被建设毁去,不留片瓦,只给当年路过的人,留一个回忆,一句骂声。谁也看不清未来,但我们有辉煌的历史见证,这里,该为后人留怎样的一个舂陵,才能令人想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精神? 文革之后,舂陵侯墓被盗,只剩下一个空壳。 十里长亭已经破败,湘南的人文风景一路凋零。 舂陵旧貌已经消失,凭悼的地方,只有舂陵侯墓的一块石碑。 这里,听不见舂水的涛响,这里只有喧哗的人声,在争斤夺两。 进入柏家村,透过那些厚实的青砖院墙,才能触摸到历史的一些神经。尤其是那石桥,河堤的规整的青石,以及高高的飞檐翘角,它们所勾画的,才是舂陵古镇的风致。而周边新建的房屋,却如一垛一垛历史的墙,让人无法呼吸。 这里是宁远北部最大的一个盆地,舂陵故城曾是湘南最早的城池,在历史里与永州、道州比肩。而今古城的院落,像一池浮萍,在过去和未来里飘荡,寻找知音。 文/欧阳杏蓬 【历史资料】 《后汉书》: “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 “十一月,有星孛于张。光武遂将宾客还舂陵。时伯升已会众起兵” 第二代舂陵侯刘熊渠在位56年去世,传位给嫡长子刘仁,此即舂陵孝侯。刘熊渠的另一个儿子刘利,则官任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市)太守。 当时的舂陵,是一个地势卑湿,多山林毒气,食邑仅476户的偏僻荒远的小侯国。历代的舂陵侯族,都并不喜欢他们的这个封邑。第三代舂陵侯刘仁在位时,曾向朝廷上书,请求削减舂陵侯国的食邑户数,以换取将封国迁居内地特许。他的请求得到了汉元帝的批准。 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45年),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率领舂陵刘氏宗族从今湖南宁远向北迁徙到南阳白水乡(今湖北枣阳县),仅留下次子刘昌俘居宁远舂陵故地,以奉守祖先坟墓。 与此同时,舂陵侯族的分支钜鹿都尉刘回和苍梧太守刘利的家族也一同随迁南阳白水乡。 舂陵侯族北迁后,仍旧以舂陵为侯国名称。 舂陵孝侯刘仁北迁南阳后,在南阳去世,由他的嫡长子刘敞继位为第四代舂陵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