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篁竹村
释义

概况

篁竹村,位于黎川县城南熊村水与社苹水交汇处。

篁、竹田也,《说文解字》注释曰:“竹田曰篁”,就此名称,足以让人想象古村千年前的自然山水之美,正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所描写的那样: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难怪古人赋云:篁竹南面群山黛岭,北望村里人家,东临黎河流水,西指桑梓阡陌。周围茂林修竹亭亭如盖,桃园兰圃鸟语花香。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书院式园林建筑,森林茂密,修竹绵绵,山泉清澈。北宋著名理学家李觏心仪此境从南城麻姑山,迁至黎川赤溪(今篁竹街畅园村)境内,舐毫吮墨,以文会友,潜心学问,其著名的读书治学之所“赤溪风月亭”,至今仍伫立在篁竹街畅园村的阡陌之野。900年来,该亭为南来北往过客遮风挡雨,蔽日乘阴。宋代进士河北道都转运使刘希旦著有《光风霁月亭》(即赤溪风月亭)赞曰:“亭枕黎滩一览幽,四时佳兴任夷犹。眼前物色吟佳境,身处虚名水上沤。恰渚风恬鱼觅饵,海门月上酒催筹。湖山行乐全盘胜,肯羡人间万户候。”清代著名诗人张仕裕也著《秋日诸友过畅园水亭》赞美畅园赤溪的风光之美:“选胜得陶谢,招提到赤溪。空亭生古思,丛树入新题。岫刘书楼画,苔残屐齿泥。寒禽如唤客,啼过夕阳西。

生活

篁竹街人民非常勤劳,以种稻谷和蔬菜为生。每天凌晨,便有一支挑粪环保大军,跨过新丰桥,穿梭于县城的大街小巷,吆喝于门前院落,收集粪肥,用于田间菜园,这种劳动习惯延续至今,篁竹街目前仍是县城主要的蔬菜供应基地。据说,篁竹街的年青一代,已不甘于黎川的小天地,闯荡于上海、广洲、厦门等城市,活跃于都市的农贸市场。篁竹街土地肥沃,盛产的桃李、烟叶在明清时期就远近闻名。

部落

打渔巷村民是居住在篁竹街的一支特殊部落,以尧姓为主,靠打鱼为生。他们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凭竹排、鸬鹚、撒网晚间捕鱼,点上松枝通宵达旦。第二天凌晨,女客们便来到河滩上守候,挑着新鲜活蹦的河鱼上市出售,这支部落现在仍过着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

风俗习惯

篁竹街人乐于助人,民风淳朴。有人遇上天灾人祸或生老病死,村民们便会自发的“邀会”,金额大小不论,轮流值会,用于救急解困,民间亦称“老友会”,在过去没有政府救济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救方式。篁竹街人性情活跃、喜爱热闹,对传统习俗的继承根深蒂固。端午节晚上的赛龙舟盛况空前,上灯时分黎河两岸人山人海,河边插满了一排排的竹杆,破开的竹杆头里插满了点燃的松枝,就像现今城市沿河的景观路灯。锣鼓声中,五彩的龙舟竟相出发,有钱人家的公子小姐早已备好花船尾随其后,把酒弹琴,尽兴助威。中秋节晚上的佛会,要大闹三天,每户门前挂上花灯,每家还须派人手持花灯,到篁竹街的莲花庵,由庵内老者领着准时出发,手提花灯绕整个村庄的家家户户游园,所到之处必须鞭炮迎接,整个村子热闹非凡。遇到重阳、春节,舞长龙、跳狮子、踩高跷必不可少,因此当时的篁竹街有篁竹省之称。

建筑

篁竹街最有特色的代表建筑昌蒲桥、新丰桥、横港桥横跨于篁竹街与县城之间,造福于两岸百姓。尽管昌蒲桥在岁月的风雨中已荡然无存,但新丰桥、横港桥仍以娇人的身姿、古老的风韵,见证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两座美丽廊桥的完好保存,已被载入中国古镇廊桥的史册,也成为黎川千年古城的历史标本。

历史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黎川水路发达,运输以船筏为主,资源丰富,商贾云集。篁竹村面临南津码头,又处黎川通往福建邵武、建宁、泰宁必经衢径和货物流通集散之地。这里经济繁荣,百姓富有,村内有六华里的青石板老街贯穿街头村尾,两边的厅堂院落一律明清古建筑,屋舍栉比,商铺林立,纸行、笋行、药铺、米店、书社、杂货、客栈一应具有,篁竹村也因这条商业街而闻名,后人们俗称篁竹街。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篁竹街改设为寿山乡,下辖畅园、老港旁、打渔港、鄢家山、上篁竹街、下篁竹街六个自然村。这里人丁兴旺,文化兴盛,当时具有名人之称的张伯甫、梁静甫、黄质甫创办的“三甫阅报读书社”,在县城具有广泛的影响,吸引了一批具有思想学问的青年才俊,承袭着李觏的治学遗风。“唱话文”是当年篁竹街最有特色且风摩全县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也成为盲人“长生”及弟子们生存的一门手艺。“话文”这种以白话弹唱的形式起于何时无从考证,人们只知道是由盲人们一代传教一代沿袭至今。“话文”的内容十分丰富,评书里面演讲的故事“话文”都能弹唱,有<<桃花扇》、《白蛇传》、《西厢记》、《聊斋》等等,据说盲人是靠着听评书时的惊人记忆,加上师傅的口传和自己的理解揣摩,通过白话的形式弹唱成曲。艺人所持的乐器非常简单,俗称道情,就一段二尺长的竹筒,茶杯口粗,一头绷紧的鱼皮或者猪糕膜(猪的板糕晒制而成薄而透明),通过拍打振动空气而发出“嘭嘭”的声音,有点类似弹棉花的音响。作为一门手艺,村里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或农作劳累之余,都会把长生师徒们请去,好生招待一餐,长生两碗水酒下肚,便根据主人的点唱或办事的内容,拉上嗓子唱上一宿。长生的“话文”唱得确实很有韵味,随着故事的情节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或激昂、或悲愤、或怒骂、或呜咽,听众们入神处不由嘻笑、抽泣。“话文”唱毕凭主人给个赏钱,多少不论,长生们并不计较。农忙的夏夜没人请时,长生便会叫徒弟们坐在郑家井头唱上一宿,算是义演,为劳作了一天的邻里街坊去署解乏,郑家井头便成了整条街上消署纳凉的好去处。

国内战争期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篁竹街作为红军革命活动的根据地,篁竹街人民始终在红星的照耀下接受革命的熏陶和血与火的冼礼。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进驻篁竹街,并着手创建黎泰革命根据地。黎川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勇的红军在这里进行了长征前夕最为艰苦的革命斗争。1932年10月,遵照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和部署,中央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由福建建宁迁入黎川篁竹街潘家大屋,11月30日,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阅兵誓师大会在这里举行,红一、三、五军团共七万多指战员和一万多工农群众集结在潘家大屋前的李树坪,接受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委员的阅兵和引领宣誓。会上,周恩来总政委、朱德总司令、刘伯承参谋长、王稼祥主任等领导讲了话,盛大的场面给闽赣边区广大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红军总部还举行了文艺晚会,上演了话剧《庐山之雪》,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上台参加了演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据可查的“红色戏剧”。1933年1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在篁竹街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1933年7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正式成立,篁竹街潘家大屋成为红七军团临时总司令部。当天成立大会的主会场就设在潘家大屋前的李树坪,肖劲光被任命为军团长兼政委,下辖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主力部队,篁竹街群众革命热情高涨,有近200名青壮年扔下锄头拿起梭标枪杆参加了红军,老红军邓连生就是从篁竹街走出投身革命的代表。国民党在第四、第五次围剿中都把篁竹街列入匪区,红军战士也正是凭借着工农群众力量和新丰桥、横港桥的天然屏障,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至今在篁竹的许多老屋墙头、门庭廊榭还保留有红军时期的宣传标语和口号,在六里长街的青石板上仿佛还留着老一辈革命家清晰的脚印,民间坊里还流传着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在新丰桥、横港桥上横刀立马指挥打仗的故事。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1933年12月12日,著名的团村战役就是在中央红军总部的部署下,红军从篁竹街出发埋伏于团村而揭开了第五次反围剿战略大转移的序幕。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张锡龙、第十五师师长(少共国际师)吴高群等红军烈士的英魂长眠于团村的青山秀水之间。

老将军探望

1999年4月 13 日,时隔66年以后,曾经在篁竹街战斗过的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偕同夫人回到了黎川这块红色的土地,又登上了当年战斗过的华盖峰——江西团村战役旧址。那天,天气晴朗,老将军一身便装,满头银丝,精神矍铄,不用别人搀扶便登上了当年打仗的山岗,两手叉腰,极目远望。老人心潮起伏,眼前似乎又浮现出红军战士冲锋陷阵与敌人斯杀的残酷场面,耳边似乎又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和战马的嘶鸣,——昔日的战火硝烟虽已散尽,但红军烈士用鲜血书写的历史却永远铭刻在老区人民的心里。此情此景,老将军感慨万千,心情沉重地说:“团村战役是第五次反围剿非常关键的战役,当时天气很冷,我们都穿着单衣,可战士们作战很勇敢,不怕死,一直往前冲。这一仗我们牺牲了好多战士——”老将军声音哽咽眼睛湿润,默默地注视着绵绵的群山和宽阔的田野,双唇轻微颤动着,仿佛在和牺牲的战友们诉说半个多世纪的思念…… 老将军匆匆地走了,带走了老区人民的一片深情,留下了对历史的珍贵回忆和对老区人民的殷切期望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