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筱凌妹 |
释义 | 艺名由来筱凌妹,原名宋玉珍。筱凌妹是她的艺名。说起这个艺名还有一段来历。12岁的筱凌妹,因家贫三担高粱的聘礼就做了白旗寨铁匠王家的童养媳。这是1948年春上的事。到了这年秋天,抚顺解放。母亲把宋玉珍从王家带了回来。孩子虽是回家了,但总要为女儿的将来找个出路。当时,在河北省白洋淀与儿子、儿媳一起过的宋父观念还是很前卫的。当时,筱凌妹 (宋玉珍 )的嫂子筱凌云是声震白洋淀地区的评剧名角。宋父想,虽说“戏子”的社会地位低下,可人家凭自己的劳动养家糊口,也没有什么可自卑的。就让珍儿跟她嫂子学唱戏吧,将来也能自食其力,找个婆家不会受气。于是,一封家书将宋玉珍召到了燕赵大地。学戏的甘苦,自不必细说。天资聪慧、容貌秀丽的宋玉珍很快从筱凌云那里学到了评剧传统剧目《杜十娘》、《珍珠衫》等。十几岁的宋玉珍即登台亮相演些丫环什么的小角色。初登舞台,总要有个响亮的名字吧。当年与筱凌云、宋玉珍同台演出的剧中女一号,我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俊亭说:“玉珍是凌云的小姑妹,又是我们筱家班的人,我看就叫筱凌妹吧。”于是,筱凌妹开始在评剧舞台叫响,且日渐声隆。 艺术经历筱凌妹,1936年农历九月初三生于抚顺市,从小家境贫寒,13岁从艺,拜二嫂筱凌云为师,因此得名。曾为抚顺市评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兼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抚顺市戏剧家分会副理事长,沈阳市第三、四届人大代表,抚顺市人大代表及常委会委员。 筱凌妹1956年转入沈阳评剧院工作后,被称为“八大主演”之一,参与演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和现代、近代剧目。其中与筱俊亭共同主演的《打金枝》,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由河北音像公司制成盒式带出版发行,广为流传,享誉省内外。筱凌妹在舞台上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评剧《打金枝》的金枝、评剧《杨三姐告状》的杨三姐、评剧《人面桃花》的姑娘、评剧《桃花庵》的陈妙庵、评剧《水母仙子》的水母、评剧《祥林嫂》的祥林嫂、评剧《白蛇传》的白素贞、评剧《杨八姐游春》的杨八姐等几十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筱凌妹有股特别的精神头儿,有着特殊的艺术创造力。她能获得如此赞誉和殊荣,和她扎实的功底和曲折的艺术道路是密不可分的。1956年,沈阳评剧院成立,筱凌妹与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张金秋、虹丽霞、赵凤霞,并称“八大主演”。21岁的筱凌妹成为文艺六级演员,这意味着她进入到了高级知识分子阶层。这期间,她演出了古装戏《拜月亭》、《打金枝》,现代戏《刘介梅》和根据全国劳模尉凤英事迹改编的评剧《革命的浪潮》等。令筱凌妹骄傲的是1959年11月,省市团合并沈阳评剧院建院一年时,该团八大主演同台献艺,联袂演出了《大三节烈》。这出戏是按三三制演出,一折一换角。场面宏大盛况空前。为丰富和发展由莲花落发展而来的评剧唱腔,筱凌妹还到山西太原、河南郑州学习晋剧《双锁山》、豫剧《红娘》。回沈后她们将《双锁山》移植为评剧,填补了当时评剧旦角没有靠架戏的空白。这出戏,筱凌妹还为当时在沈视察工作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做过专场演出。1962年,她调入大连评剧团。在这里,她不仅连续三天演出打炮戏《桃花庵》、《人面桃花》和《保龙山》,还上演了轰动整个大连的移植剧目《水母仙子》。这出戏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筱凌妹创造性表演了十杆长枪找出手的精彩场面,这是筱凌妹为评剧表演艺术开启先河之举,显示她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也为日后即1979年在抚顺评剧团演出集唱功、武功于一体的大戏《白蛇传》奠定了基础。 1963年,筱凌妹返回家乡,调入抚顺评剧团。“文革”前,她主演了《水母仙子》,令抚顺观众耳目一新。之后,她又排演了《春草闯堂》。“文革”结束后,同许多老艺术家一样,迎来文艺第二个春天的筱凌妹焕发了艺术青春。1977、1978、1979年,连续3年,她排演了3出大戏《金沙江畔》、《祥林嫂》和《白蛇传》。 特别是《祥林嫂》一剧。筱凌妹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去,而且还参与到了剧本的创作。在中国评剧院的8场戏剧本中,到《捐门坎》祥林嫂举柴刀唱“我劈了门坎又何妨”时大幕即落,全剧终结。筱凌妹觉得这不能完全反映祥林嫂在旧社会所遭受到的悲惨命运。于是,她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加了《祝福》。筱凌妹亲自操刀,创作唱词,编排唱腔。“数九寒冬大雪纷飞,我孤苦伶仃依靠谁。挨门乞讨受尽人间罪……难道说是命里注定罪难挽回……”这段充满悲愤之情的慢板转顿板后转散板的唱段,充分利用评剧艺术高门大嗓的艺术特质,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深刻反映了鲁迅《祝福》原著中的厚重主题。 筱凌妹老师虽然现在因年事已高远离舞台,但从未舍弃她所钟爱的评剧艺术。在笔者采访时,老人家谈至兴起,竟情不自禁地唱、念、做、打一番起来。那一招一式、一腔一韵,使我不禁恍若回到30年前的舞台上:“西子湖畔、断桥这边。美丽善良的白娘子莲步轻移,水袖漫舞,几许妩媚,万种风情……”筱凌妹把这段情感之戏表演的惟妙惟肖,生动感人。 自退休以来,筱凌妹在家习练字画,打球健身,老友相聚,自得其乐。她牡丹画得好,乒乓球打得好,精神矍铄,身体健康。曾经在舞台上辉煌,如今夕阳中的生活更加精彩。 如今筱凌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老有所养的,有静有动的,有闲有忙,真可谓“不亦乐乎”。每周的一、三、五到老干部局去打乒乓球,陪练者是她的老伴邵万彬。每周的二、四、六在家习字作画。周日休息,有时同行的几位老姐妹在家搓搓麻将,如程旭、关静珍、郝永慧等,不分输赢,娱乐而已。筱凌妹是个勤快人,家庭收拾的干净利索,厨房阳台窗明几净,客厅和卧室摆布的是井井有条,阳台花草郁郁葱葱,含苞待放,给人一种温馨可人的感觉。 创新理念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评剧艺术应属是一朵崭新的浪花。在140多年的评剧艺术发展中,它吸收了其它艺术种类的优秀元素和表现形式,逐渐的形成和完善了评剧的艺术魅力。 我自幼喜欢评剧,并投身于评剧舞台,师承于筱凌云。在学艺的过程中,她的唱腔,她的艺术动作,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我入眼入心,认真揣摩,心领神会。我是评剧艺术这块土壤里的一粒种子,40多年的舞台生活,是党和人民给了我充分的“养份”和精神食粮,使我成为一名收获颇丰的人民演员。我在传承优秀经典的同时并不断创新,使我创作了诸多的艺术形象,并有了鲜活的艺术生命,这些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舞台上的艺术形象,更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创新应当成为艺术创作的永恒追求,失去创新精神,艺术作品就失去灵魂,评剧艺术的生命力就会枯竭断流。创新是艺术永葆青春的生命力的源泉,也是艺术的巨大魅力和价值所在。要让评剧艺术作品在民族历史上继续闪烁灿烂的光辉,就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和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通过大力提倡艺术创新,鼓励艺术家不断创造,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精品,才能谱写富有光彩的当代文化艺术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