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笪 |
释义 | 1 汉字笪,一种用粗竹篾编成的像席的东西,晾晒粮食用。另一种书面义是牵船索。也作姓。 ◎ 读音字型拼音:dá 部首:竹,部外笔画:5,总笔画:11 五笔86&98:TJGF 仓颉:HAM 笔顺编号:31431425111 四角号码:88106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B2A 笪 <动> ◎ 基本字义-------------------------------------------------------------------------------- 笪 dáㄉㄚˋ 一种用粗竹篾编成的像席的东西,晾晒粮食用。 牵船索。 姓。 English -------------------------------------------------------------------------------- a coarse mat of rushes or bamboo 鞭打 笪,笞也。――《说文》。笪者可以挞人之物。 又如:笪笞(笞挞,鞭打) 笪 <名> 竹箬 笪,箬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 拉船用的索子 百丈者,牵船篾,内地谓之笪。――元·周密《齐东野语》 日蚀 笪dá 1.粗竹席。 2.拉船的竹索。 3.帽沿四旁冒出的部分。 4.姓。宋代有笪深。 笪dàn 1.鞭打。 2 姓氏◎ 笪姓源出◎ 姓氏起源笪姓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各种姓氏学著作和工具书都把笪姓归之于“姓氏来源不明”一类,以至讹说纷起:有说源于元代色目人泰不华氏的,有说源于五代刘知远的,有说源于回族的。数十年来,我从先人口述和家谱残本中获得一些若明若暗的材料,最近又从网上得到山东的族人的信息,经过综合分析,准确地从《汉书》切入核心材料,从而大致考定,笪氏源于西汉刘氏。 镇江句容的笪氏十八世祖重光公的《重修家谱自序》(康熙六年撰)云:“吾族肇自汉裔,赐姓今姓。”据之可知至少清代的权威说法是认定笪氏源自汉代的刘姓,但是语焉不详。可见尚待考实。 口述历史在缩小搜索的圈子。先伯父世海公告,笪氏先祖原不姓笪,在一场兵乱的追杀中,隐匿在竹林里。清晨,人们询问其姓氏,仓促之下,乃以“竹下旦时”组成“笪”字作答。从此就以笪为姓了。这一传说也经常从各支笪姓宗人处听到。这里提供的信息是:追杀、隐匿。 ◎ 刘氏后裔族人笪祖生还进一步说,1981年返乡,听前辈笪远照先生说,他见过最早的谱序,记载了笪氏得姓的由来。据云这一位先祖是西汉初年刘邦的后裔,追杀人是吕后所派遣。“笪”是宽檐竹帽的檐,刘邦爱著此冠,时称“刘氏冠”。竹下旦时,记特定的时地信息,而暗含刘氏冠信息,则记录了血缘所自。笪祖生,句容茅庄人,从军入川,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早年在家乡曾参加晒谱,1991年返乡祭祖,发现1924年续修版《句曲笪氏宗谱》残卷,并访问了几位族中长者,对族史有丰富采集。1924年的谱序是当时的句容县知事、庚子举人詹亮畴所撰,其中有“茅林笪氏,本西京帝胄,转徙南来,遂为江左右族。”句。笪祖发还记录了他的曾祖父笪国铃当族长时,春节祭祖的祭文:“伏维我祖,典备蒸尝;水源有本,礼意綦详。敬宗收族,德在无忘;激彼秕俗,秉兹彝常。史肇炎汉,汉帝胤胄;胄衍祀绵,光披遐荒。诸吕篡汉,避祸姓笪;晋唐以来,一代名阀。靖康之难,转徙江南;协一为堂,雄居茅庄。…” 从这一线索,可以进一步把视线聚焦到刘吕争国的人事圈了。 2005年12月22日,万家姓网站有一位笪远杰留言称,据“我家家谱记载,鼻祖是笪洪,汉文帝孙,封山东王。”这则信息也说笪氏先祖是汉初的刘氏子孙,而且有三则可以具体追索的信息:汉文帝孙、笪洪、山东王。由于无法进一步于笪远杰联系核实文献原文,只能把这一则留言视作重要参考信息。 2006年10月21日,笪远怀先生自北京寄赠《笪氏抄谱》残本复印件一册。该谱赫然记有笪姓的由来:“汉文帝子中襄王焘焘子宏,赐姓笪,食邑山东兖州。”这则记载与笪远杰所提供的说法十分接近。其共同点在:这位先祖是汉文帝的孙子,名叫刘宏(也作洪),封邑在山东。不同处在,爵位不同。但是资料显示,答案已经即将揭晓。 根据线索翻检《汉书》有关表记,令人失望的是,文帝刘恒没有叫刘宏(洪)的孙子,更谈不上封爵了。西汉刘氏宗谱中也未见“刘焘”其人。不少家谱的祖先有攀附之嫌,莫非笪氏真的姓氏不知其源,而捏造这么一个得姓的故事吗?可是为什么口述史、各地本不相识的笪姓族人提供的信息,如此相近?我觉得,应当进一步研索。 ◎ 古籍记载我们从《史记》、《汉书》检索与“刘宏、中襄王、吕后”的相关材料,有柳暗花明的重要收获。 《汉书·高后纪》:“元年(-187)春正月,立孝惠后宫子强为淮阳王,不疑为恒山王(后避文帝刘恒讳,改常山王,下同),弘为襄城侯,朝为轵侯,武为壶关侯。”“四年(-184)夏,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皇太后幽之永巷。五月丙辰,立恒山王弘为皇帝。”(晋灼曰:“《史记》惠帝元年(-194),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二年(-186),常山王薨,即不疑也。以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丙辰(-185),立常山王义为帝。义更名弘。《汉书》一之,书弘以为正也。”师古曰:“即元年所立弘为襄城侯者,晋说是也。”) “八年(-180)秋七月辛巳,皇太后崩于未央宫。” 周勃、陈平等“八月辛酉斩吕禄,笞杀吕嬃。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大臣相与阴谋,以为少帝及三弟皆非孝惠子,复共诛之,尊立文帝。” 《汉书·周勃传》:“十年,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相国,秉权,欲危刘氏。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于是阴谋为少帝及济川、淮阳、恒山王皆非惠帝子,吕太后以计诈名它人子,杀其母,养之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用彊吕氏。今已灭诸吕,少帝即长用事,吾属类无矣,不如视诸侯贤者立之。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东牟侯兴居,朱虚侯章弟也,曰:‘诛诸吕,臣无功,请得除宫。’乃与太仆汝阴滕公入宫。滕公前谓少帝曰:‘足下非刘氏,不当立’。滕公召乘舆车载少帝出。是夜,有司分部诛济川、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 事件解说细绎上述材料,事情乃豁然开朗。原来吕后的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的皇后没有子息,吕后为了吕氏专权,令皇后“详(佯)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杀其母,立所名子为太子。”(《史记·吕太后本纪》)又从惠帝后宫找出几个男孩充惠帝之子(见《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他们便是刘强、刘不疑、刘弘、刘朝、刘武和刘大(一作太)。并于高后元年正月(《外戚恩泽侯表》为四月)立刘强为淮阳王、刘不疑为恒山王、刘弘为襄城侯(《外戚恩泽侯表》:高后三年为常山王。出处下同)、刘朝为轵侯(高后四年为常山王)、刘武为壶关侯(六年为淮阳王),于二月封刘大为昌平侯(高后七年为吕王)。 惠帝死后,太子即位,史称前少帝。高后四年(-184)少帝失欢,吕后始囚之永巷,继而幽杀之,乃改立恒山王刘弘为帝,史称后少帝。刘弘原名刘山,为襄城侯;其兄刘不疑死后,改恒山王,更名刘义;即帝位后,更易名刘弘。吕太后为进一步牢牢地控制少帝,乃将其侄吕禄之女立为皇后。(见《史记·吕太后本纪》)刘弘显然是吕后扶植的傀儡皇帝,属吕氏集团。 在吕后死后的刘吕宫廷之争中,公元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及刘氏子孙奋起一举诛灭吕氏集团。因后少帝刘弘是吕后阴谋扶立,不是惠帝皇后所出,尽管出自后宫,滕公却悍然宣布他“非刘氏子”,而将他诛杀。 在这场血腥的宫廷政变中,刘弘的一个儿子侥幸脱逃。从此隐姓埋名,并以避祸于“竹下旦时”,遭遇盘诘时,仓促所答的“笪”作为姓氏。至于“刘弘、吕氏、追杀”这些噤不敢言的信息,只能在家族中口耳相传。历经2200年,当然会有讹误,例如把“汉惠帝”讹作“汉文帝”,把“襄城侯”、“恒山王”说成“中襄王”,把“刘弘”说成“刘宏”、“刘洪”。及至后世家谱所记,尽管强调笪姓“肇自汉裔”,是“汉帝胤胄”,其余信息已渐模糊,所幸尚有“刘洪(宏)”、“中襄王”、“诸吕篡汉,避祸姓笪”之类的蛛丝马迹可供寻索。 到这里笪姓得姓由来的两千年之谜,终于得到合理解释:笪姓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后少帝刘弘的后裔,在刘吕夺国的血腥斗争中,侥幸脱逃,为避免遭到株连,乃隐刘姓而改姓笪,其时当在公元前180年。 ◎ 其他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汉文帝在刘氏政权稳定后,念及后少帝刘弘虽卷入吕氏集团而被诛,但毕竟是惠帝刘盈的“后宫子”,故访得刘弘在诛吕斗争中脱逃的一个儿子,赐姓笪,并赐封邑兖州,算是对无辜受害者的抚慰。汉文帝刘恒,薄夫人所出,与刘盈是同父异母,以辈分论,刘弘的儿子正系文帝孙辈。 ◎ 笪姓的地域分布与迁徙◎ 流动特点在现代人口大流通的条件下,似乎姓氏的地域分布日益呈散在状态,其主要聚居地将渐趋模糊,其由源及流的历史发展也将越发难以研究。但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基础是农耕社会,绝大部分人口附土而居,所以历史上有地区血缘聚合分布的特点。因而人口的自然流动具有向周边辐射晕染式蔓延的特点。历史上人口的流动还受到战争、灾荒的影响。其流动方向往往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地区和有经济开发潜力的地区。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姓氏的聚居地地域分布还是可以研究的。特别是一些人数较少的姓氏,情况相对简单,更便于作较清晰的描写。 笪姓是个研究得很少的姓氏。谱牒资料极少,仅有的清笪重光《重修家谱自叙》、清末笪教文《笪氏抄谱》残本便弥足珍贵。我们除了充分研读上述资料,还努力收集分析人物资料,包括网络上检索到的笪姓人物资料。 ◎ 特殊情况现代的人口流动则呈现出新的特点:向中心城市移动,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还有当兵、求学、经商、谋职的临时性的单个流动,这几类流动性临时分布尚未构成新的姓氏聚居地,所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 历史迁徙根据两谱,可以列出笪姓历史迁徙的地域分布: 距今1800年前的汉代初年,刘吕血腥的宫廷之争中,从刘氏分化出笪姓,其始祖的封邑在兖州。(另文专论)兖州的笪俗里是笪姓的历史发源地。 六朝时,笪宗游迁彭泽虎溪,笪居恭迁广州。 唐代,笪文德迁德安之陈义里,笪志中迁处州之清溪道。笪德威于唐僖宗“广明间(880-881)避(黄)巢兵乱,由兖江迁歙州黄墩。” 宋代,笪彦祥于“宋太祖乾德甲子(964),迁淮西陆安州野人案。”笪彦礼于“宋乾德乙丑(965)同妻朱氏始居建康句容县东之茅冈,时号笪家源。”笪道源,仁宗时“筑室金陵,教授弟子百余人,筑桥以济行者。今之笪桥,即其遗迹。”笪思宪的三世孙笪胜“由进士任饶之德兴佐令,因卜居焉。” 元代,有笪志仁,“居上元之花区。” 明代,笪鸠“幼孤,依族姓之久居丹徒者,遂移家京口。”又,“其桐城贵公,景泰庚子(午)(1450)举人,守心公,万历癸酉(1573)举人。俱载《万姓统谱》。” 清代,“咸丰癸丑(1853)春兵乱,润人纷纷迁避,城为之空。二月,郡城失陷。凡我族人遂不能复聚于润矣。”笪修源迁于句容茅庄,笪修淇迁于南通州,笪立瓒、笪修洪迁于盐城之沙沟镇,笪立珍、笪修和、笪修浚迁于泰州之海安镇。 ◎ 主要区域综合以上信息,历史上笪氏的迁徙是由北向南运行,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若干处迁徙聚居地位于近山地区,比如近庐山的彭泽,近大别山的陆安州,近黄山的歙州,近茅山的句容茅冈,近三清山的德兴等地;也有滨江临海地区,如镇江、南京、南通、海安、盐城等地。这一现象表明,笪氏的历代先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长途跋涉,努力在生存条件较差但有开发潜力的地区辛勤开发。近两千年以来,有些迁徙地未能发展,笪姓或许已经再度迁徙,如彭泽、歙州;有的迁徙地则已经蔚成显族,如句容茅庄笪氏。 再据人物资料分析,现代笪氏重要聚居地与上述历史迁徙地对照,可以确认有如下几处,我们把由重要聚居地辐射产生的二度迁徙聚居地,附在其后: 湖北省应城长江埠(唐代兖州笪文德迁德安,即今应城。笪氏定居已1000多年)(辐射地区:武汉) 安徽省桐城大关镇(宋代迁德安之歙州笪彦祯之后,笪氏定居已1000多年)(辐射地区:安庆、合肥、庐江) 江苏省镇江市辖句容市茅庄(宋代歙州笪彦礼之后,笪氏定居已1042年)(辐射地区:金坛、溧阳、溧水、郎溪) 江西省德兴(南宋笪胜“由进士任饶之德兴令,因卜居焉。”笪氏定居已有700多年)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土桥花区(元代笪志仁之后,笪氏定居已经约有700年) 江苏省镇江市(元代句容笪中及明代句容笪鸠之后,笪氏定居已有600多年) 江苏省淮安市(含涟水)(清末1853年镇江笪姓移民南通、海安、盐城,这里可能是盐城沙沟笪氏的再度迁徙地。定居已接近150年。)(辐射地区东台、兴化等地) 另外,北京、上海因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吸引了不少笪姓人,但追溯其源,不出上述聚居地。溧阳早在清代就有数十个含笪的村庄,如“陆笪”,我们将其作为句容笪氏的辐射地区。历史上还有一些迁徙地,由于多次迁徙,或繁衍不利,笪姓已很少,甚至绝迹,如彭泽、歙州、广州、南通,所以未列入笪氏聚居地。兖州虽是笪氏最早的聚居地,但是由于历代迁徙的原因与政治斗争或战争相关,结果是迁徙净尽,当地久已不见笪姓。只在西汉属兖州,今属山东的聊城、河南的鹿邑曾见有笪姓人,时间太远,不能断定是汉代兖州笪姓之后。 据云曾有笪揆宋代崇宁五年(1106)举进士,他的子孙世居于建平,见于《一统志》。建平因此被一些人认作笪氏郡望。建平现指何地,不详。既然建平今址不详,有人便轻率地将古称建安今天的福建建瓯拉来凑数。于是似乎福建建瓯也是笪氏的迁徙地,而且是被认作郡望的特别重要的聚居地。这实在是荒唐!只要精神正常,就很容易判定:“建安”绝不是“建平”,就犹如“北京”不是“南京”一样。且建瓯从古及今未见有笪姓生息繁衍活动的任何记录,也可佐证“建瓯是笪氏郡望”说之妄。因此本文未将建瓯列入笪氏聚居地。 现代社会加速了人员流动的速度,也极大地加大了迁徙范围。以当代镇江行素堂笪氏三代为例,父辈分布于:镇江、上海、鹰潭、香港、加拿大,子辈分布于:镇江、南京,孙辈分布于:镇江、上海、常州、南京。但是他们都是镇江人。 如今散在各地的笪姓人,如果定居日久,也许能形成新的笪姓聚居地。我有一位老朋友句容茅庄的笪祖生,是二野的老战士,建国初年赴川,至今已50多年,不知成都、江油的笪姓人是不是他的后裔?而今中国厉行独生子女国策,散在移民通过繁衍形成姓氏血缘聚居地,至少要100年,也许更长。而笪姓小型聚居群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就业迁徙,将有一些地区凋零殆尽。衷心祝愿天下笪姓人兴旺发达,福泽绵长! ◎ 笪氏古代著名人物笪端恺,明善孙(前文笪端恺,应为明善孙),生于至正洪武初。选人材,授龙游县佐。著《归耕稿》。 笪孟旭,讳昕,号梅台,笪存善第四子,笪重光九世祖。明永乐六年,由征聘纂修《永乐大典》,工书法。 笪鸠,字西桥,重光曾祖。移家京口。赠奉政大夫、户部员外郎。 笪继良,字我真。重光祖。万历19年辛卯(1591)应天乡试中式,万历47年(1619)任铅山令,为官清正,尝立《白菜碑》教训。离任后,仕民建“笪公祠”纪念之(事见《江西铅山县志》)又任绛州州守、工部主事,以忤权奸魏忠贤削职。怀宗时起户部员外郎,出守汀洲,升山西平阳道。晚致仕家居,讲学于天心书院,著有语录,并《鹅湖读易篇》。 笪立枢,重光公裔孙,字绳斋,乾隆57年(1792)举人,以教习授知县。幼负奇气,因座师铁保戍新疆,毅然往从。善山水,说者谓其高者得宋元人气骨。 笪玘,重光女孙,字芝田,善白描人物,遒劲有法,一洗闺阁纤弱之态。 笪重光:字号: 字在辛,号江上外史,自称郁冈扫叶道人。晚署逸光,号逸叟。 时代: 清代 简介:(1623-1692),有印文曰铁瓮城西逸叟,句容人。顺治九年(一六五二)进士,官御史。风骨棱棱,虽权贵亦惮之。书、画名重一时,书法苏米,笔意超逸,与姜西溟(宸黄)、汪退谷(士鋐)、何义门(焯)齐名,称四大家。最为王文治所称服。山水得南徐气象,其高情逸趣,横溢毫端。兼写兰竹,精鉴赏。恽寿平、王翚尝主其家。著有书筏、画筌,曲尽精微,有裨后学。卒年七十。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