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螳螂目
释义

螳螂目(学名:Mantedea),为昆虫纲有翅亚纲的1目。仅含螳螂科(Mantidea=Manteidae)1 科。通称螳螂。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简介

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足跗节5节,有爪1对,缺中垫。腹部10节,雌、雄背板可见9节。腹面雌只见6节,雄可见9节。产卵器不突出,尾须短

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 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竟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分类地位

螳螂目(Mantedea)是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有翅亚纲的一目。通称螳螂。

种属分布

仅含螳螂科(Mantidea,Manteidae)1 科。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分布很广,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中国已知约51种。

形态特征

中至大型昆虫。体细长,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头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突出,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上颚强劲。前胸特别延长,前足胫节呈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腿节和胫节生有倒勾的小刺,用以捕捉各种昆虫。中、后足适于步行。足跗节5节,有爪1对,缺中垫。腹部肥大,雌、雄背板可见9节。腹面雌只见6节,雄可见9节。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产卵器不突出,尾须短。

生活史

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生活习性

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格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竟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经济价值

螳螂是著名的益虫。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产卵于卵鞘中,古称“桑螵蛸”并作中药。

主要种类

拟刀螂(Para-tenodera),体长可达100毫米以上,色黄褐或绿,面横向,面幅约为高的2倍。刀螂(Tenode-ra),似上种,体较小,面幅为高的3倍。拒斧螳(Hierodu-la),绿色,体长50~70毫米,面幅较高略小或略大。胸腹均较宽阔。小刀螂(Statilia),灰褐色,散有黑点,体长40毫米,前足内侧有黑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