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蜓 |
释义 | tíng 蜻蜓 diàn 见"蝘蜓"。 物种名称 蜓 拉丁文名 Aeschnoidae 生存年代 侏罗纪 生存地点 中国 地质层位 未知 辨认要决 前后翅不能重合,体形粗壮 物种种类 蜓总科 介绍 Introduce 蜻蜓目昆虫Odonata是比蜉蝣目昆虫Ephemeroptera更高级的一种有翅昆虫。在石炭纪到二叠纪中,蜻蜓的体型一直很大。侏罗纪的时候,蜻蜓目分化出了束翅亚目Zygoptera和间翅亚目Anisoptera两个亚目。本页的图片是间翅亚目的蜻蜓,估计属于比较原始的蜓总科Aeschnoidae。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1.概述 切片称法: 轴切片:平行于旋转轴,通过初房,最理想; 弦切片:平行于旋转轴,不通过初房。 中切片,垂直于旋转轴,通过初房,较理想; 平行切片:垂直于假象轴,通过初房,较理想 斜切片:其余切片 1)初房:最小的中心部分,最原始部分 2)旋壁:原生质围绕初房旋转生长形成 旋壁结构复杂:单层、双层、三层、四层(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蜂巢层) 3)隔壁:旋壁中间的拐弯部分 4)副隔壁:疏松层向下生长形成,比隔壁稍短 5)房室:隔壁间的空间 6)通道:隔壁中央近底部的小孔(壳口) 相连形成的原生质可通过的小空隙 8)旋脊:通道两侧的钙质分泌物 7)列孔:隔壁底部一列整齐的小孔 9)拟旋脊:列孔两侧的钙质分泌物 三.生态:正常盐度海洋环境 四.地史分布及演化趋势 1)时代:C1—P2;共延续约2.8亿年。 2)个体从小到大 3)旋壁构造从简单到复杂旋壁由一层式逐渐演变为四层式,晚期的蜓出现副隔壁 4)旋脊:早期的蜓具有旋脊,晚期逐渐变化为拟旋脊,旋脊可以消失 5)形态由早期的纺锤形逐渐过渡到不同形态,具有特化现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