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蛎菜 |
释义 | 俗名蛎菜 产地及产期产于海礁、浪岗、嵊山、普陀山、象山港、韭山、渔山、大陈、洞头、南麂和大渔。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本种系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可作饲料。 介绍藻体绿色,片状,膜质,两层细胞,丛生,高2~3厘米。自叶缘向基部深裂成许多裂片,互相重叠,似重瓣花朵。生长在高、中潮带岩石上或小石沼中。终年可见。生长盛期5~6月。 ------------------------------------------------------------------------------- 蛎菜 蛎菜为藻类植物石药科蛎菜Ulvaconglobatakjellm ,裂片石莼,属于绿藻,石莼类。 U.fasciataDelile. 长药U.linzaL. 的藻体,又名母猪菜、昆布等。藻体鲜绿 色,密集丛生,高2—4 厘米。生长在中、高潮带的岩石上。分布黄海、东海、 南海。 蝈菜含藻胶、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性味咸寒,具有清 热解毒的功效。用于中暑、甲状腺肿等,广东沿海民间用蛎菜泡凉茶,作清 凉饮料,有解暑作用。脾胃虚寒者忌食用。 药用价值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 Lì Cài 【英文名】 kelp;tangle 【别名】海青菜、岩头青、蛎皮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莼科植物蛎菜的藻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va conglobata Kjellm. 【原形态】藻体亮绿色,丛生,高2-4cm,自藻体边缘向基部深裂成许多裂片,相互重叠,似重瓣花朵,边缘略卷曲。体上部膜质,厚30-50μm;基部厚100-125μm,软骨质,稍硬。细胞长方形,下部随着藻体增厚,细胞呈棱柱形,长为宽的1.5-2倍。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在中潮带以上,带有沙土的岩石上或石沼边缘。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南海沿岸较多。 【性状】性状鉴别 藻体干缩成团块状。水浸展平后,叶状体绿色,长2-4cm,密集丛生,略扩展。叶状体深裂,裂成多数裂片或分枝,各裂片相互重叠,边缘扭曲。叶状体上部膜质,厚30-50μm,下部厚100-125μm,基部较硬,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藻体含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甲基二-α-L-鼠李糖甙(methyl di-α-L-rhamnoside)。 【性味】咸;寒 【归经】肾;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主中暑;甲状腺肿;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泡水作为清凉饮料。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藻:味咸、性寒,有清热、解毒、利水的功能。用于中暑、甲状腺肿。广东用以泡茶作清凉饮料。 【摘录】《中华本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