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颌骨骨髓炎
释义

因颌骨受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累及范围常包括骨膜,骨皮质以及骨髓组织,临床上常见的有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婴幼儿骨髓炎以及放射性骨髓炎。

疾病名称

颌骨骨髓炎

疾病别名

病源牙疼痛,面部相应部位肿胀,脓液,下唇麻木,眶下部明显红肿,鼻腔穿破溢脓,纤维组织增生,纤维组织肿胀,纤维组织发硬,瘘管,溢脓,龈隙溢脓

疾病概述

颌骨骨髓炎可分为化脓性、特异性、放射性等几种。临床上以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为多见。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牙源性、损伤性及血源性。血源性颌骨骨髓炎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小儿。牙源性颌骨骨髓炎最多见,约占全部颌骨骨髓炎的90%。我国由于医药条件的改善,发病率已大为下降。牙源性颌骨骨髓炎多见,这与下颌骨皮层骨骨质致密、周围有肥厚肌肉及致密筋膜附着,髓腔脓液积聚不易穿破引流等因素有关。

疾病症状

1、急性颌骨骨髓炎

发病急剧,全身症状明显。局部先感病源牙疼痛,迅速延及邻牙,导致整个患侧疼痛并放散至颞部。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患区多个牙齿松动。常有脓液自牙周溢出。下颌骨骨髓炎,因咀嚼肌受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时,可有患侧下唇麻木。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感染来源常为血源性。其局部表现为眶下部明显红肿,并常延至眼周致眼睁不开。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

2、慢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颌骨骨髓炎如未能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常见的原因是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脓液自行穿破,引流不畅。慢性颌骨骨髓炎期间,急性症状大部消退,全身症状已不明显,疼痛显著减轻。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发硬。瘘管,经常溢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病变区多个牙松动,龈隙溢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畅时,可急性发作。如拖延日久,可致消瘦、贫血、身体衰弱。

疾病分类

普通外科

症状体征

积脓波动感。

疾病病理

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牙源性、损伤性及血源性。血源性颌骨骨髓炎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小儿。牙源性颌骨骨髓炎最多见,约占全部颌骨骨髓炎的90%。我国由于医药条件的改善,发病率已大为下降。牙源性颌骨骨髓炎多见,这与下颌骨皮层骨骨质致密、周围有肥厚肌肉及致密筋膜附着,髓腔脓液积聚不易穿破引流等因素有关。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分为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先累及髓腔,再向外扩展,累及密质骨骨膜,多在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基础上发生,多发生于下颌。急性期可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便秘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病员自觉病变区疼痛剧烈,并放散到头面部。患处牙龈红肿、压痛,病源牙及邻近牙出现松动,并有脓液溢出。随炎症发展,可波及相邻的组织间隙,如上颌者至眶下、眶周及颊部,下颌者至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等。发生于下颌骨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常出现下唇麻木。上颌骨中央性骨髓炎罕见,很少形成广泛的骨质破坏。当炎症波及整个上颌骨体时,常伴有化脓性上颌窦炎,鼻腔与口腔龈袋可有脓液溢出。颌骨骨髓炎常在发病2周后转入慢性期,体温渐至正常,疼痛减轻、消失。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数瘘孔,长期排脓,有时可排出小死骨片。瘘孔有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触之易出血。当有大块死骨或多数死骨形成时,下颌骨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牙合错乱与面部畸形。从口腔粘膜瘘孔排出的脓液,不断进入消化道,可引起明显的胃肠道症状。骨髓炎慢性期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迁延很久而不愈,致使机体出现慢性消耗与中毒症状。

边缘性骨髓炎多发生在下颌骨,多由于下颌智齿冠周炎波及咬肌间隙而继发。急性期的临床特点与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感染的表现相似,局部红肿热痛,张口困难,可伴全身发热。炎症初期如得到正确而积极的治疗,能使间隙感染与急性边缘性骨髓炎同时治愈。当炎症转入慢性期,腮腺咬肌区皮肤可呈弥漫性肿胀,微压痛,局部组织坚硬,无波动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全身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可延续较长而不缓解,或缓解后再反复急性发作

诊断检查

1、详询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注意与牙齿的关系,查明病原牙。

2、有无积脓波动感,可疑时可作穿刺证实。

3、脓液作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度测定。

4、有无瘘管,用探针等器械探查有无死骨及死骨分离。

5、X线摄片,慢性期查明骨质破坏情况,有无死骨形成或在低毒性感染时见骨皮质增生型。

治疗方案

1、急性期 ①给予抗菌药物;②注意营养;③剧烈疼痛者,应给镇痛剂;④保持口腔清洁;⑤如有骨膜下积脓应及时切开引流;⑥拔除病原牙(婴幼儿骨髓炎急性期,更应注意早期口腔内引流)。

2、慢性期 ①引流口必须通畅,引流条不可填塞过紧,必要时应扩大引流口。②急性发作时应给予抗菌药物。③死骨分离后,须及时取出死骨。骨皮质增生型骨髓炎可彻底刮除增生的骨质。

治疗方法

及时治疗冠周炎、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对预防发生颌骨骨髓炎有积极意义。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应予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全身治疗与颌周蜂窝织炎相同,主要为增强机体抵抗力、药物控制感染(灭滴灵、螺旋霉素)。局部治疗重点在于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源牙。

慢性颌骨骨髓炎时应努力改善病员机体状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拔除病源牙,彻底清除病灶、刮治或摘除死骨。

保健贴士

1、为预防放射性颌骨坏死及骨髓炎的发生,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放疗前要消除口腔内外的一切感染灶。进行全口洁治;拔除无法治愈的病牙;治疗仍能保留的龋齿、牙周炎等病牙;拆除口腔内原有的金属假牙;活动假牙须在放疗终止后一段时期再行配戴,以防造成粘膜损伤。

3、放射治疗中,对非照射区应用屏障物予以隔离;口腔内发生溃疡时,局部涂抗生素软膏,以防感染。在放射治疗中应加强对非放射野组织的防护,减少放射性对组织尤其是牙、颔的损伤。

4、放射治疗后,一旦发生牙源性炎症,必须进行手术或拔牙时,应尽量减少手术损伤;手术前、后均应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在放射治疗后,注意口腔清洁,定期检查,及时充填龋齿,尽量避免在放射治疗后3年内拔牙,以免引起放射性颔骨骨髓炎。如必须拔除患牙的,则应尽力减少手术损伤,使用适量的抗菌素,控制继发感染。

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一般化脓细菌引起,常见于青、壮年,男性比女性多见,约2:1。骨髓炎中以化脓性占多数,且下颌骨远较上颌骨多见,约5~10:1。且下颌骨病情也比上颌骨严重。这是由于下颌骨比上颌骨致密;周围肌肉及筋膜较厚,因此脓液不易引流;下颌骨血运比上颌骨差。一旦引起感染易使血管发生栓塞,形成大块死骨。

一、发病原因和病理过程

发病原因多见牙源性感染,多由于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牙齿感染的牙槽脓肿、牙周感染及间隙感染所致。也可由各种外伤引起的外伤性颌骨骨髓炎,或血源怀感染引起。

病理过程为最初骨髓表面充血和渗出。然后化脓。炎症如穿出骨皮质,流出体外,不向周围骨质扩散,炎症就局限,为局限性骨髓炎。如果炎症在骨内扩散,引起骨髓腔的压力增加,可以由于血管的栓塞感染,导致骨的营养障碍,发生骨坏死。

二、临床表现

急性期起病急聚,可出现高烧、白细胞增高,可出现核左移。全身有明显中毒现象,且伴全身不适、头疼、食欲下降等症状。患者可出现牙疼,并可很快波及邻牙,且疼痛沿三叉神经分布区放射。短期内可出现多个牙松动,牙周袋流脓,下齿槽神经受到炎症的损害可出现下唇麻木。由于炎症向周围扩散因而可出现颌面肿胀,如感染波及咀嚼肌又可出现牙关紧闭。如感染不及时控制可迅速向眶下、颞下、翼腭凹及经下颌孔引起翼颌间隙感染。全身并发症如败血症、颅内感染等也可能发生。

三、治疗方法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病程经过,一般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由发病到死骨开始形成以前可统称为急性期,一般约3~4周。如感染未能在急性期得到彻底控制,则进入慢性期。为了能在急性期控制感染,必须采用足量及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选用药物多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混合感染的抗生素,另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选择有效抗生素。在感染初期,亦可配合理疗治疗。

当感染进入化脓期,应及早行切开引流。待病情稍为缓解,张口度稍有改善后,应及早拔牙,使脓液从牙槽窝得到引流,防止感染在骨内扩散。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来势急、病情重,可引起血行及颅脑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早用相应急诊处理。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临床表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