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覃兰英 |
释义 | 人物简介覃兰英,女,汉族,1939年1月生,中共党员,研究员,果树生物技术专家。1961年7月兰州大学植物生理专业毕业,同年分配到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1971调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1983.3~1984.7,依据“中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由农业部派往法国农科院Bordeaux果树所进行合作研究,进行核果类果树病毒的检测及脱毒技术研究。 科研情况1961.8~1970.12,协助园艺学专家沈隽教授进行果树生理研究,参加国家重点项目“苹果幼树秋季施氮对花芽分化的影响”,负责室内生理测定工作。 1971.1~1983.3,调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工作,先后主持并参加有关果树栽培及果树生理的研究及技术工作。主要的课题有:苹果综合丰产技术研究、萘乙酸(NAA)对防止苹果采前落果的影响、B4对苹果花芽分化的影响、苹果芽变选种、苹果矮化砧的繁殖和利用、苹果矮化砧M9、樱桃砧木的组培技术探索、草莓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1984.8~1987.5,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继续从事果树生物技术研究。 1987~1990,主持“草莓脱毒技术研究”,在花药脱毒、试管苗发根及移栽技术上有所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二等奖。1991年该项目的研究论文在香港召开的第八届国际生物技术研讨会上发表后,受到波兰、比利时、保加利亚、法国等同行专家的重视,对花药脱毒、试管液体生根、丛状群体移栽方式以及简化培养基、降低成本等创新点给予极大的注视。 主持核果类病毒识别及脱毒技术研究,首次用双链核酸法(ds-RNA)检测核果类病毒,测得我国核果类果树有褪绿叶斑病等病毒,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中的空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果类生物学指示园包括有国际通用的标准指示植物GF305及Shirofigen并首家开展核果类病毒生物学检测。改良创新了樱桃、杏、桃的培养基F14号,其特点铵态N深度较低,培养基PH比MS低,特别适用于樱桃、杏的分化及壮苗,对桃的茎尖培养也优于MS培养基,在核果类组培广泛使用效果很好。盆栽热处理脱毒技术的改进,利用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平衡的原理,在高温影响下病毒被钝化在树枝基部,而植物组织细胞生长迅速。在专用的电热气箱或玻璃温室37℃~42℃条件下处理1~3年生盆栽苗。高温作用下新生长出的1cm以内新梢,嫁接于实生砧或无性系砧木上获得100%脱毒率的苗木。利用玻璃温室夏季自然高温处理盆栽苗木,达到成本低,脱毒率高之目的。 由她主持的草莓脱毒技术研究项目1990年获北京市科学进步奖三等奖,主持的核果类主要病毒识别鉴定及脱毒技术研究,1998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主笔发表论文10篇: 1991.5,无病毒良种草莓苗的培育及栽培管理,国家科委第一届全国计划丛书评委会,全国星火计划丛书优秀图书奖,主笔,排名第一 1996.10,核果类的脱毒及试管快繁,甘肃科技出版社,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1996.10,浆果类的脱毒及试管快繁,甘肃科技出版社,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1996.8,AstudyonVariationofcherryclonesUnderTissueculture,第二届“亚洲太平洋地区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会议”用英文宣读 1994.3,杏砧木的组织培养,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4.10,桃病毒症状调查和检测,北京农业科学增刊,1994, 1993.12,几种酶对草莓叶肉原生质体解离的影响,北京农业科学,1993增刊, 1993.8,改良胚培技术提高油桃杂种出苗率,北京农业科学,1993.Vol.10No.3, 1992,桃原生质体培养研究初报,北京农业科学1992增刊, 1992,细胞工程选育草莓新品种,北京农业科学1992Vol.10No.3, 合作发表论文6篇: 1993.3,桃树的病毒病及脱毒苗培育,北方果树,1993Vol.29No.3, 1995.3,极早熟油桃新品系—早红珠、丹墨、早红霞,中国果树,1995.3, 1994.10,油桃离体培养中培养基的筛选试验,北京农业科学增刊,1994, 1993.12,几种重要的桃树病毒病害,北京农业科学1993增刊, 1995.6,草莓人工种子培育的研究,果树科学,1995.Vol.12, 1996.9,酶联免疫法检测核果类果树病毒,北京农业科学,Vol.14~No.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