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耵聍栓塞 |
释义 | 耵聍,俗称“耳屎”,为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粘稠液体,有杀菌、抑制真菌生长及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灰尘、小虫的作用。正常时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附有很薄一层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形成薄片,借咀嚼、张口等运动脱落排出。若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过多,影响听力或诱发炎症,则称为耵聍栓塞。又称耳屎栓塞,属耳鼻喉科。耵聍栓塞形成后,可使听力减退、耳鸣、眩晕或反射性咳嗽;遇水膨胀时可致突聋;刺激外耳道皮肤出现糜烂、肿胀、疼痛或流脓。治疗方法有直接取出耵聍;3%碳酸氢钠滴耳3~4日,软化后再取;外耳道冲洗法。 简要介绍耵聍腺是一种特殊的汗腺,位于长有耳毛的外耳道外了处。耵聍(俗称耳屎或耳垢)是由皮脂、耵聍腺分泌物以及外耳道皮肤脱落的角蛋白碎屑混合而成的,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粘附灰尘、小虫等异物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耵聍借头位变动、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若因外耳道慢性炎症使耵聍分沁增多,或因外耳道狭窄等原因使叶聆排出受阻时,可聆可以滞留、阻塞在外耳道内,称耵聍栓塞。 症状体征视耵聍块大小及部位不同而症状有异,小而无阻塞者可无症状。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闭塞感及听力减退,耵聍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或眩晕,若外耳道后壁迷走神经耳支遭受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咳嗽,水液进入外耳道时,浸泡耵聍、使其膨胀、可使症状加重。引起耳痛或发生炎症。致使外耳道皮肤肿胀,糜烂、疼痛加剧。耵聍团块多呈棕黑色、有的质硬如石块,有的质软如枣泥,多与外耳道壁紧密相贴,不宜活动。 疾病病因造成耵聍栓塞的原因有两方面, 其一为患有外耳道炎、化脓性中耳炎、经常挖耳或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中工作,使外耳道皮肤常受刺激,致耵聍分泌过多; 其二为外耳道狭窄、骨疣、异物存留等,使耵聍排出受阻所致。 病理生理外耳道若有炎症等刺激,耵聍腺分泌增多,尘土等异物进入外耳道与耵聍混积成块,挖耳不当将耵聍推入外耳道深部,外耳道狭窄、畸形、肿瘤、瘢痕等或老年人肌肉松弛,下颌关节运动无力,以致耵聍排出受阻。 诊断检查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为黄色、棕褐色或黑色块状物所阻塞,质硬如石或质软如泥。 治疗方案取耵聍时应耐心细致,避免损伤外耳道及鼓膜。 1、器械去除法 稍小而未完全阻塞耵聍外耳道块,耵聍可钩研沿外耳道后、上壁缓缓伸入其耵聍内侧逐渐钩出。外耳道后上壁敏感性较差,故可先于该处着手夹取耵聍。较软耵聍栓塞耵聍可钳或枪状镊分次夹取之。坚硬而嵌塞较紧耵聍,可先用3%—5%碳酸氢纳溶液或硼酸甘油、石蜡油、核桃油等滴耳,每日3—4次。以润化耵聍,3—4日后再行钩取或夹取。贴近鼓膜的耵聍团块或不能合作的患儿均不宜采用此法。 2、外耳道冲洗法 耵聍坚硬难以用器械法取出者,可先用3%—5%碳酸氢纳溶液或硼酸甘油等滴耳,每日3—4次,3日耵聍后冲洗器将润化耵聍一次或分次冲洗干净。合并外耳道炎者,应先抗炎治疗,可滴入3%硼酸甘油或4%酚甘油,每日数次,必要时内服抗生素,3~4日后再取耵聍。 3、洗方法 患者取侧坐位、头向健侧偏斜,紧贴患侧耳垂下方的皮肤置放一弯盘,以盛装冲洗时流出的水液,操作者以左手将患侧耳廓轻轻向后上(小儿向后下)牵引,右手取吸满温热生理盐水、接有塑料管的20ml的注射器或橡皮球置于外耳道口,向外耳道的后上壁方向冲洗。冲洗液进入深部并借回流力量将耵聍或异物冲出。如此反复冲洗,直至耵聍或异物冲出为止。最后用干棉签拭净外耳道。注意: (1)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鼓膜穿孔者忌用; (2)冲洗液应接近体温,过热或过冷,都可引起迷路刺激症状; (3)冲洗方向必须斜对外耳道后上壁,若直对鼓膜、可引起鼓膜损伤,民直对耵聍或异物,则可将其充至外耳道深部,更不利于取出。 预防与护理1、平时勿掏挖耳朵。 2、耵聍取出后,要注意保持洁净干燥。 3、耵聍取出之后的短时期中,如厌恶外来声响过高,可以浮松地塞些消毒棉花,半天到1天后取出。 主要危害耵聍栓塞可引起听力减退 外耳道的皮肤也会出汗,但出的汗和其他部位的不同,是一种浅黄色的粘稠的分泌物,叫耵聍。研究证实,外耳道的耵聍腺,确实是一种变异的汗腺,粘稠的耵聍能把进入耳道的灰尘、细菌、小虫等异物粘住,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另外,粘稠带油的耵聍就象涂上一层油一样,也能保护外耳道的皮肤。 耵聍腺分泌的耵聍与进入外耳道的灰尘、异物以及外耳道的脱落上皮等一起积存在外耳道内,常常形成固体团块状。小的团块可随着咀嚼运动、说话等掉到外面。有的孩子外耳道比较狭窄,或有某种病变,耵聍腺为油性,耵聍不易掉出。有时也可由于外耳道发炎,耵聍腺分泌亢进而致耵聍增多。以上情况都可以形成耵聍栓塞。得了耵聍栓塞,声音不能通过外耳道传导鼓膜,引起耳聋。若为一侧栓塞,孩子可用另一只耳朵听,但两侧耳朵都栓塞,听力减退就很明显。这时家长如果向后上方拉起孩子的耳廓,对着光源能看到一块深黄色,或棕黑色的耵聍块堵在耳道内。在洗脸、洗澡或游泳时,耳朵进水,可将耵聍栓泡胀,引起外耳道发炎,产生疼痛。小块的耵聍若紧贴耳膜,也可引起压迫症状,如耳鸣、头晕、甚至引起反射性咳嗽、头痛等。长时间的耵聍栓塞和感染可以引起外耳道皮肤破坏、骨质吸收、产生外耳道脂瘤,此时疼痛症状十分严重,有时需要住院治疗。 耵聍栓塞导致长期慢性咳嗽 耵聍栓塞导致长期慢性咳嗽,临床非常罕见。耵聍为外耳道软骨部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黏附异物的作用。正常外耳道皮肤表面附有一层极薄的耵聍,暴露空气中干燥成淡黄色薄片,在张口等下颌关节运动时可自行脱落排出。各种原因使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时,均可引起耵聍栓塞。外耳道未被阻塞者,多无症状,完全阻塞时则有阻塞感,听力减退,并可有耳痛,刺激鼓膜者可发生耳鸣、眩晕。当某种原因(耵聍栓塞)刺激外耳道后壁的迷走神经耳支支配区时,通过迷走神经背核,支气管和肺神经丛,可引起反射性咳嗽。该例就是长期耵聍栓塞刺激外耳道后壁,导致慢性咳嗽。 生活常识耳道异物的处理方法 如果我们的耳道内不小心进入异物,一定要谨慎行事,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1.晃动头部使异物脱出。使患者处于头低位,帮助他来让他自己用力晃动头部。 2.取出异物。如果异物不脱出应看耳道内异物的位置。如果你看到较软的舁物(昆虫除外)时,可以用镊子将其取出。注意:不要试图刺戳异物,不要取像豆子一类的硬的异物。 3.如果耳道内为活的昆虫,应先用少量的油醋或酒精将其杀死,这样可以减轻疼痛,然后将温的油倒进耳朵,使其浮出。使耳道中的昆虫浮出。使患耳向上,轻轻向上或向下牵拉外耳,用少量矿泉水、橄榄油倒入耳道,这样就可以使昆虫浮起并脱出耳道。 4.如果异物比较牢固地嵌在耳道中,应去医院。 为何不能给小朋友随便掏耳朵? 1、如果使用未经消毒的尖锐器械掏耳朵,很容易造成耳道、鼓膜的损伤,引起耳道、鼓膜感染、红肿、疼痛、发炎、穿孔,严重者导致耳聋,还会导致很多邻近组织的感染性疾病。 2、经常掏耳朵,还会使外耳道受到刺激,其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就会出现异常增殖,很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有的还会恶变。 3、如果我们随便使用一些器械掏挖耳朵,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将霉菌带进外耳道,这就会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还可能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现象。 掏耳朵最好的办法是用干净的棉花签伸进去卷几下,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掏耳朵用力不当,最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红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内奇痒、流黄水。最为严重的是,掏耳朵可引起化脓性中耳炎,若进一步严重感染,可并发细菌性脑膜炎、败血病而危及生命。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 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疗法1:胡桃去壳取仁,用文火煨熟,塞于耳内。 2:香油适量滴人患耳,每次2~3滴,一般1~2次即可。 3:酱茄子挤汁滴耳内,一日数次,即愈。 4:蚯蚓泥、锅底煤灰、生猪油各适量,共研细末,用葱涎凋匀,棉裹塞耳,每日换1次。 5:白酒适量,滴入耳内,每日2—3次,浸泡之,待耵聍软化取出。 宜食用的食物1、多吃蔬菜、水果,如小百菜、藕、苹果、香蕉、葡萄、甘蔗、百合等。 2、多饮茶水或清淡饮料。 3、宜凉血解毒食物。绿豆、粳米、黄瓜、苦瓜、马齿苋、绿茶等。 禁食的食物1、忌辛辣刺激之物辛辣之物如辣椒、韭菜、芥末等,久食可伤及肝,肾精血,在外感温热之时,则使热盛而加重病情,使耳鸣加剧。 2、忌烟烟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耐口重微循环不畅,从而加重听神经缺氧,使耳鸣加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