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褶皱臂尾轮虫
释义

海洋中的的轮虫大约有50多种,它们多数生活在沿岸浅海区。在海水养殖中能够进行大量培养,并用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的仅有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一种。褶皱臂尾轮虫具有适应力强、生长快、游动缓慢等特点,适合大规模人工培养,是海水鱼幼体不可缺少的开口饵料。

1、 分类地位

褶皱臂尾轮虫隶属轮虫门(Rotifera)、单巢目(Monogononta)、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

2、 形态特征

褶皱臂尾轮虫(如图)为雌雄异体,一般常见的是雌性,当环境因子变时会出现雄性个体。一般雌性臂尾轮虫身体的前端具有一发达的头盘,亦称头冠。其头盘上有纤毛环,并具三个棒状突起,其末端具有许多粗大的纤毛、称刚毛束。

头冠之后的躯干部被一透明、光滑的背甲所包围,背甲前缘通常具有六个棘刺,中间的一对棘刺与其他二对棘刺基本等长或销长。

背甲后部正中有一开口,在被面为正方型、腹面为三角形。轮虫尾部即从此孔伸出。

轮虫的尾部很长,上有环状纹、后端有一对铗状趾。生在尾基部的一对粘腺直接通到趾部,轮虫就是利用其分泌的粘液能随时附着在其他物体上。

3、生命周期

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繁殖是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进行。轮虫的生活史如图2所示,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主要进行孤雌生殖,产生非需精卵(亦称夏卵)。非需精卵的壳很薄、且光滑,规格为56-130×48-96 um,成熟后不需受精就能发育成为雌体。当环境条件不适时,产生需精卵。未受精的需精卵发育成雄体,经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卵(亦称冬卵)。休眠卵呈橘黄色,壳变厚,卵内有较大的空隙,可以度过冬季。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休眠卵发育而成雌体。

4、生态条件

褶皱臂尾轮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其分布由温带到热带广大地区的半咸水和海水水域。褶皱臂尾轮虫喜欢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水体。

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很强,但对盐度的变化耐力较低。最适的盐度范围在15-25‰。

褶皱臂尾轮虫一般在17-20℃时出现,当水温低于10℃时会产生东卵、成体死亡。其最适的温度范围在25-30℃。

褶皱臂尾轮虫摄食细菌、浮游藻类、小型的原生动物和有机碎,一般大小在25um以下的颗粒较为合适。

5、种群变异

轮虫是形态变异极大的浮游动物。其中,个体大小变异对轮虫的培养以及生产应用最具实际意义。褶皱臂尾轮虫同样存在个体大小不同的变异,以背甲和后头棘形状为标准,通常分为背甲呈球状的小S型(背甲长100-130u m、宽110 um)、L型背甲呈长圆型,背甲长190-340um、宽150-200 um、S型背甲椭圆型、长120-190u m、宽110 um。具资料介绍背甲长210 um是S型与L型的界限。

轮虫的个体湿重虽然与所使用的饵料而有所不同,但摄食同一种饵料其L型和S型轮虫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具植木(1978)报告:L型的湿重为4.44ug,S型的湿重为1.86ug,干重分别为湿重的13.5%和18.3%。大上(1976)认为L型和S型轮虫的湿重分别为3.85 ug和1.37ug,干重分别为湿重的12.7%和16.7%。

培养水温是导致轮虫形态变异的直接因素,其次是饵料的质量和增殖密度影响。生产中应根据鱼苗的口径,选择合适的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控制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