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穹窿 |
释义 | 地质学一种特殊形态的褶皱。平面轮廓近似于等轴的背斜构造,平面上地层呈近同心圆状分布,核部出露较老的地层,向外依次变新,岩层从顶部向四周倾斜,穹隆发育地区变形一般比较微弱,地层产状平缓,常伴有放射状或环状高角度断层。大的穹隆直径可达几十公里,小的只有数米。大型穹隆一般发育在稳定的克拉通地区或造山带的前陆地区。 穹隆的成因很多,最常见的是与岩浆或岩盐底辟作用(见底辟构造)有关的穹隆。由于岩浆或岩盐等粘性流体式的上涌,可使上覆岩层隆起成穹隆或短轴背斜。在一些变形微弱而又没有底辟作用的克拉通地区,穹隆常被解释为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差异压实作用的结果。在构造变形强烈地区出现的成串排列的穹隆和构造盆地相间的构造,则常是两次变形叠加的产物(见叠加褶皱),这种穹隆中的岩层产状常较陡倾,且内部构造复杂。构造盆地是平面轮廓成近等轴状的向斜构造。 穹隆是有利的储油构造,因而对其平面轮廓和最高点的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常用组成穹隆的某个标志层的构造等高线图(见地质构造图)来表示其详细的形态。 片麻岩穹隆是由变质岩系组成的穹隆。核部一般由片麻岩、混合岩和花岗岩类岩石组成,外围被变质沉积岩或变质火山岩所环绕或覆盖。围岩与核部片麻岩之间为不整合或断层接触。核部的岩石在穹隆中心常为花岗结构,靠近与围岩的接触面附近具明显的面理。面理的产状与围岩的接触面平行,并从核部向外侧倾斜。 建筑一种建筑的构造,又称穹顶、拱顶、圆顶,常指宽大的厅堂上空所修筑成圆球形和多边曲面的屋顶盖,有的中央留有圆洞供采光用。它是古罗马建筑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重要造型特征。 内表面呈半球形或近乎半球形的多面曲面体顶盖,古代多用砖、石、土坯砌筑。 建筑物的穹窿顶在古代先出现于亚述、波斯和埃特鲁里亚,后在罗马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的穹窿顶出现于公元前 1世纪的汉代。因为砖石有防腐、耐压的特性,穹窿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作为墓室顶盖的一种形式。在地面建筑上,穹窿则用于某些砖塔的顶部以及后来的清真寺的窑殿中。穹窿顶筑在地下时一般跨度为3米左右,发展到地面上砌筑时,顶跨有达12米以上的。 分类穹窿按砌筑方法,大致可分为拱壳穹窿和叠涩穹窿两类: 拱壳穹窿 大体可分四种:①球面穹窿。矢高较小的球面体穹窿,虽置于方形平面上,但无明显的接缝脊线,犹如现代的双曲扁壳,如河南省洛阳烧沟汉墓。②对角脊穹窿。置于方形平面上矢高较大的穹窿,由四块三角形曲面体组成,在对角上形成明显的接缝脊线,多见于东汉墓室。③盝顶穹窿。置于长方形平面上有对角脊的一种穹窿,由于其顶部中央采取一个长方形封顶方式,犹如盝顶建筑而得名,始见于东汉,如甘肃省武威县雷台汉墓。④十字脊穹窿。由四块三角形曲面体组成,但曲面体是抹角砌筑而成,其脊线相交于方形平面每边的中点,从而形成十字形脊缝,脊线不如对角脊穹窿突出,出现于三国、两晋时期。 叠涩穹窿 以叠涩方式砌筑,形式及结构上的受力状态同拱壳穹窿有很大区别。叠涩顶形式很多,有对角脊、多角形和圆形穹窿等。 身体器官穹窿(fornix)是下丘脑最粗大的传人纤维束,并属于大脑半球髓质内连接两半球皮质的连合系纤维。 穹窿起于海马,发出纤维弓形向上,贴在胼胝体的下面前行,并互相靠近,其中气,部分纤维越至对侧,称为穹窿连合。过了连合,仍以两束纤维并行向前向下,深入丘脑,止于乳头体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