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竦坑
释义

简介

竦坑位于安徽省歙县里东乡,原属大谷运乡,现属溪头镇辖区,是一个风景秀丽明清古韵犹存位于崇山峻岭间的山村。南距县城39公里,溪头镇12公里,北距离绩溪县上庄仅15里。村名如地形,环村皆山,小河穿流,其高耸入云的青山上,漫山遍野都是鳞次栉比郁郁葱葱的茶园,小村静静的蛰伏在大山脚下。

历史

竦坑拥有四百年(1604年建肇)的历史沧桑。相传是在明朝后期,竦坑的第一代祖先济元公从牌头(歙县桂林镇的一个村名)由竦口沿河而上走路去绩溪县上庄,披荆斩棘的途经竦坑时,已是午后,身体乏倦,遂折些干柴烧了个火堆烤火,顺便烤些干粮吃。休憩片刻后,继续赶路。翌日,从上庄返回时,那火堆依然余烟缭绕,济元公见此景象,心里大喜:这里龙脉风水不错,是繁衍子孙的好地方。于是,他便举家迁来此处,依地势取名为“竦坑”。几年后,他的三个儿子,娶来妻子成了家,各自添丁生生不息的延续,也就有现在称的“长房”、“二房”、“三房”。而那个火堆燃烧的地方,建起了“歙东竦川济阳江氏祖庙”,精致的砖雕门脸到现在还挺立在村中间。 村中的石板路和古建筑、两侧山坡的郁郁葱葱的茶园和远处巍峨的竦岭,令外来游人不停驻足。

到竦坑的第五代人的时候,小村里已有几十户人家。当时的永柏公见家族越来越大,独自出资,买来了专门办红白喜事用的大碗大盘还有配套的酒具,以供族人随意借用。那淡蓝的底色深蓝的碗边,还有用那写在碗外“永柏公办”碗底的“用”的碗儿,依然在发出幽蓝的光泽。现在仍在周到的服务着如今的竦坑人。

竦坑人大都姓江,取名都以辈份来的。“积老玄文永,宗天志正良,禄受成功大,基开喜徳昌……”男人才有资格按照辈份里的字,做为姓名里的第二个字,最后的字是自由选择的。至今已衍至基辈;以前,曾有“余”姓,因江氏子孙繁茂,而余姓人口太少,家族经常受期负,无奈之中,或改姓为江,或迁移外地。后来,有潘姓的迁来此处,定居在山峦之间,至今已有数十户人家,是为平坦源。

由于地势起伏,出门靠肩扛人挑,竦坑男人蛮劲远扬乡里,有谚语道“竦坑竦大汉,挑米挑十担,彻起十人塝(石塝),赶上十人担...”。百十年前,仅一山之隔的大谷运村和汪满田村不和睦,人口众多的大谷运人不准汪满田人从他们村里走。身单力薄的汪满田人寡不敌众迫于无奈,只能是另开路通向山外,便有现在名为“新路上”的羊肠小道。古时的竦坑人较“蛮”也讲义气,看了不服,拿出自己的那蛮劲,一蛮三分理,联合汪满田村,前后夹击,大谷运人腹背受敌,只能乖乖的让汪满田人从村里走。于是乎,汪满田与竦坑成了互相连姻的山村,关系更是密切!

民俗

竦坑还有接观音的民俗。每到阴历二月二,由族长组织有声望的人来占卜选择六月里的某个良辰吉日。派人到潜口请来观音水,倒入村中的大水缸里,灌入清泉,供村民饮用。再请人来唱大戏,给观音看,热闹上好几天,四邻八村的人们都纷纷前来观看。可惜,文革里破“四旧”,全部东西都被付之一炬。

到现在,竦坑已是一个近三千人的一个山村。原本是一个乡,92年撤区并乡时才成为邻乡的三个行政村;04年行政村撤并,里外竦坑及平坦源村三村合一,为竦坑村,村治在原里竦坑小学。 竦坑虽地处偏僻山村,却长期有自己的乡村中学,且学风浓厚。自恢复考试制度来,每年都有勤奋的少年考上中专或大学,相邻的村子许多人纷纷转学过来。

“饱熟节”是山村特有的节日。阴历十月半,是竦坑独有的欢乐日子。那天,家家户户都要裹上几十斤米的粽子,一般的是一斤米三个,里面是陈年的老火腿或板栗蜜枣。亲朋好友都被邀请来享受山村淳朴的风情,那箬叶包裹着的清香,飘荡在山村的上空。临走时,热情的竦坑人还让客人带回一串,让纯朴的感情伴随着粽子香味飘得更远。

产业

竦坑人以茶和菊花(黄山贡菊)为业。山高雾浓,茶叶的味儿是绵绵不绝的悠香扑鼻,沁人心脾。主要茶叶品种有黄山毛峰、大谷银钩和屯绿,此外,就是毛竹,点缀着群山,也给村民带来幸福和快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