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疳证 |
释义 | 疳证(infantile malnutrition)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肚大青筋,精神萎靡为特征。好发于幼弱小儿,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常见于小儿喂养不良、病后失调、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者。 概述《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或因乳食失调,甘肥无节所致。本证病变的关键在脾胃。多见于营养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儿结核病、寄生虫病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的损害。病因复杂,名目繁多。较常见的,如以五脏分类及病因病理命名的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疳痨、蛔疳等。以症状命名的有疳热、疳渴、疳泻、疳痢、疳肿胀、疳黄等;以病变部位命名的有脑疳、眼疳、口疳、牙疳、脊疳、鼻疳等。 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营养障碍性慢性疾病。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乳食无度,饮食不节,壅滞中焦,损伤脾胃,不能消磨水谷而形成积滞,导致乳食精微无从运化,脏腑肢体失养,身体日渐羸瘦,气阴耗损而成疳证。饮食不洁,感染虫疾而耗夺乳食精微,气血受戟,不能濡养脏腑筋肉, 日久成疳。本病病理变化主要在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本证形成后, 日久不愈,又可变生他证。本病的病位在脾胃,病性有虚有实。 1.喂养不当包括喂养方法不当和营养供给不足。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喂养宜定时、定量和适合乳幼儿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若乳食无度,或恣食肥甘生冷,或零食、偏食等,都可使积滞成疳,即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此谓大过而致疳者;另则是营养供给不足所致,往往由于母乳不足,或未能及时添加辅食,或突然断乳,小儿不习惯饮食,而进食过少。人工喂养的小儿,单纯采用米糊喂养,缺乏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等。 2.疾病的影响长期吐泻、慢性痢疾、结核病、寄生虫病等,机体对营养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和慢性消耗,亦可成疳。古人把由于寄生虫病(主要是肠寄生虫病)所致的疳证,称为虫疳,并认为虽是其他原因所致的疳证,每多兼患虫证,所以治疳方药中,每多配伍驱虫之品,即是此理。急性传染病和某些外科病证手术之后,失于饮食调理,也可成疳。 其次,早产婴儿或先天性畸形如兔唇、腭裂、幽门肥大性狭窄等,因进食困难,而致营养缺乏,亦可致本病。 小儿脾胃脆弱,加之上述原因,伤损脾胃,致使胃伤则纳少,脾伤则不运,气血津液无以资生,精微无从运化以濡养五脏、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则肤色无华,毛发枯槁,形体羸瘦,头大颈细,腹大青筋,神呆困倦。如因积滞日久,变生积热,热久伤阴,酿成津液干涸。阴虚内热,其证多见午后潮热、掌心热、烦躁、口渴等。脾虚不运,水谷化生湿热,其证每多兼见小便黄浊或如米泔。本病如日久失治,则可导致鸡胸、龟背、五迟、五软、搐搦、眼疳等证。由于气血虚衰,不能抵御外邪,易于感染,滋生他病,最易并发急性传染病和小儿肺炎。 疳症与积滞疳症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吸收功能长期障碍,脏腑失养,气液干涸,形体赢瘦,饮食不化,影响生长发育,病程较长的一种慢性疾患,临床以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消瘦,气血不荣,头发稀疏,精神疲惫,腹部膨大,青筋暴露,或者腹凹如舟,饮食异常等为其特征。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消,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临床以纳呆,厌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腐呕吐乳食,大便腥臭为其特征。积、滞、疳三者名虽异而源则一,病性证候有轻重深浅之不同。消食导滞,调理脾胃为基本治疗大法。在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下列药膳食疗方,有助于患儿病情早日康复。 古人对疳证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说,“疳者甘也”,认为疳证的发生原因为小儿过食肥甘、生冷,损伤脾胃,日久渐成疳证;另一说“疳者干也”,指气液干涸,形体消瘦。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其症状。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病情复杂,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则危及生命。(1)积滞伤中,症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食欲欠佳,乳食不化。①伤乳者,症见周岁婴儿吃奶减少,恶心呕吐乳块,口中有乳酸臭味;腹胀啼哭,睡眠不安,大便次频、色白有奶瓣,或大便秘结,舌红、苔白厚或黄厚,指纹红紫。治宜调和脾胃,消乳化滞。②伤食者,症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吐物酸臭,腹胀或腹痛,睡眠不安,烦躁哭闹,大便酸臭,糟杂不化,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治宜调和脾胃,消食化滞。(2)疳疾,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毛发黄稀,腹大青筋,头大颈细,目无光彩,纳呆厌食,烦热唇干,睡卧露睛,完谷不化,舌淡少津,或舌红苔光,脉沉无力或细数。治宜健脾消积(只宜平补缓补,不宜大补峻补)。 中医辨证治疗本证主要病因是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或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生化乏源,或久呕久泻,或病后失调,均可使脾胃受损,气血津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肌肉、四肢百骸,渐至形体羸瘦而成疳证。疳证虽为脾胃病,但病久气血虚衰,诸脏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而出现各种兼证。辨证首要辨明虚实。一般而言,病初起大多偏实,中期虚实互见,晚期属虚为主。总的治疗原则,以顾护脾胃为本。实证者,应着重消积,然后理脾;虚实并见者,可攻补兼施;倘虚象毕现者,应着重补脾益气。 积滞伤脾[证见] 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烦躁口渴,乳食减少,或多吃善饥, 或食则呕吐,腹满拒按,大便干结,或溏泄臭秽,小便黄浊,或午后潮热。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消积理脾。 方药1、 处方:神曲6克,麦芽12克,槟榔10克,陈皮3克,独脚金12克,山 楂10克,鸡内金6克,胡黄连6克,使君子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积滞甚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若积滞化热者,加黄连6克。 脾虚者,加党参12克,白术10克。 2、处方: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研成细末。每次 1.5~3克,糖水调服,每日3次。 处方:蟾蜍去内脏,焙干研末,每次1.5~3克,糖水调服,每日3次。 脾气虚弱【辨证】形体枯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纳呆厌食,食而不化, 脘腹膨胀,或有低热,或四肢不温,便溏不化。舌淡苔白腻,脉濡细滑,指纹淡紫。 【治法】健脾消积。 【方药】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莲子12克,山楂10克,麦 芽12克,五谷虫6克,陈皮3克,砂仁3克(后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气弱少力,加黄芪15克。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肉桂3克(焗)。便泄不止者,加肉豆蔻6克。 气血两虚【辨证】 骨瘦如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睡卧露睛,啼哭无力, 腹陷如舟,纳呆便溏。唇舌色淡,脉细无力,指纹淡。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 1、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熟地黄10克,白芍6克, 当归6克,黄芪12克,陈皮3克,炙甘草6克,川芎6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脾阳偏虚者,加炮姜6克、熟附子6克。或胃阴不足者,加石斛10克、乌梅6克。 2、处方:党参、焦三仙、仙灵脾各15克,白术、茯苓、熟地黄各9克, 丹参18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小儿药量酌减。 针灸治疗【辨证】主症 精神疲惫,形体羸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干枯。 兼见便溏,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唇舌色淡,脉细无力者,为脾胃虚弱;嗜食无度或喜食异物,脘腹胀大,时有腹痛,睡中磨牙,舌淡,脉细弦者,属虫毒为患。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健脾益胃,化滞消疳。以足阳明经穴、胃之募穴及奇穴为主。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四缝 配穴 食积者,加下脘、璇玑、腹结;虫积者,加天枢、百虫窝;重症疳积者;加神阙、气海、肺俞、膏肓、肾俞。 操作 中脘用毫针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四缝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针后轻轻挤出液体,并用消毒干棉球擦干。对婴幼儿可采取速刺不留针。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重症疳积之配穴用灸法。 方义 脾胃乃后天之本,若脾胃功能旺盛,则生化之源可复。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中脘,可和胃理肠。足三里扶土而补中气。四缝为奇穴,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穴。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选夹脊穴(第7~17椎)、脾俞、胃俞。从上而下轻轻叩刺,每次叩打 10~20分钟,隔日治疗1次。 (2)捏脊法 部位为脊柱及其两侧,使患儿俯卧,裸露背部。从长强穴向上,用手指捏起皮肤,一捏一放,交替向上,一般至大椎穴为1遍。3遍后再从白环俞沿脊柱两侧1.5寸处捏起,自下向上,随捏随放,至大杼穴,反复3遍,每日1次。 (3)割脂法 选鱼际,作局部麻醉后,作纵切口约4厘米长,用止血钳插入切口,作局部按摩,如出现得气感则疗效较好,然后取少量脂肪,用酒精棉球压迫防止出血,然后作外科包扎。 (4)穴位敷贴法 选内关、神阙。用桃仁、杏仁、山栀等份研成粉末,加冰片、樟脑少许,研末拌匀备用。取药末15-20克,用鸡蛋清调匀敷于穴位上,24小时去除。 【按语】 1. 针灸治疗小儿疳证有一定疗效,因其他慢性疾病所致者,如肠寄生虫、结核病等,应根治其原发病。 2. 提倡母乳喂养,注意饮食定时定量,婴儿断乳时给予补充营养。 儿童疳证的其他疗法1.外治法 取神曲、麦芽、蚕矢、胡黄连、芜荑、雷丸、藿香各10克,木香、芦荟、吴茱萸、陈皮、苍术、五谷虫各5克,共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3克;神阙穴经常规消毒,将药末填放其中,用胶布固定,以防外漏。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外敷多日;如有皮肤过敏或破损,则停用。 2.针灸疗法 参照厌食、积滞的针灸疗法。 3.捏脊疗法 参照积滞的捏脊疗法。 4.饮食疗法 ⑴茯苓、山药各300克,芡实、莲子肉、扁豆、薏苡仁 各150克,炒谷麦芽、鸡内金各75克,共研为细末,和粳米粉适量拌匀。每次取15~30克,加入煮沸的水中,打成糊状,白糖调味食用,每天2次。适用于虚实挟杂之疳证。 ⑵ 太子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山药20克, 陈皮5克,砂仁3克,乳鸽1只。将鸽去毛洗净,6味药用纱布包裹,同放砂锅中,加水适量,炖至熟烂,去药渣,少许调味,吃鸽肉饮汤。3天1次,连服4~5次。适用于气血虚损之疳证。 兼证兼证在疳证之后期,常有出现以下病证: 1、 眼疳证见二目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白膜遮睛。宜以养肝明 其他疗法 目退翳治疗。处方:菊花6克,草决明9克,夜明砂6克,木贼6克,蝉蜕3克,赤芍6克,女贞子9克,山药12克,甘草3克。水煎服。另用独脚金10克、猪肝30克,加水适量,蒸熟或煮熟后,服食药液及猪肝。 2、 心疳证见发热烦躁,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宜以清心泻火养 阴治疗。处方:生地黄10克,木通6克,淡竹叶6克,玄参6克,金银花8克,连翘6克,甘草3克。水煎服。并用水蜜调冰硼散涂口腔。 3、 疳肿胀证见小便短少,全身或四肢、目胞浮肿。宜以健脾温阳利水治疗。 处方:白术10克,桂枝4克,茯苓皮8克,猪苓8克,大腹皮8克,陈皮3克,生姜皮3克,黄芪10克,苡仁12克。水煎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