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疣枝小檗 |
释义 | 基本信息种中文名:疣枝小檗 种拉丁名:Berberis verruculosa Hemsl. et Wils. 科中文名:小檗科 科拉丁名:Berberidaceae 属中文名:小檗属 属拉丁名:Berberis 命名来源:[kew bull : 151. 1906] 药理作用【药 名】:疣枝小檗 【拼 音】:YOUZHIXIAOBO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小檗科植物疣枝小檗的根。 【功 效】:清热泻火。 【主 治】:用于口舌疮、咽喉肿痛、热病发热。 【性味归经】:苦,寒。入肺、膀胱、大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9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甘肃、四川。 【拉丁名】:Berberis verruculosa Hemsl. Et Wils. 【考 证】:始载于《经济植物手册》。 【中药化学成分】:根含小檗硷 1.05%,还含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小檗胺。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0.5-1米。枝棕黄色,密生疣点,圆柱形,幼枝黄绿色,密被柔毛和疣点;茎刺长1-2厘米,淡黄色,腹面具浅槽。叶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椭圆形,长1-2厘米,宽6-11毫米,先端急尖,具1刺尖头,基部楔形,上面亮暗绿色,中脉凹陷,背面密生乳突,被白粉,后变灰绿色,中脉明显隆起,侧脉3-4对,两面网脉不显,叶缘常波状或稍向背面反卷,每边具2-4硬直刺齿;近无柄。花单生;花梗长4-10毫米,无毛;花黄色;萼片3轮,外萼片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中萼片卵形,长约6毫米,宽约5毫米,内萼片倒卵形,长约10毫米,宽约8毫米;花瓣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5-6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缺裂或微凹,裂片先端圆形,基部楔形,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3.5毫米,药隔稍延伸,先端圆钝;胚珠4-6枚。浆果长圆状卵形,长10-12毫米,直径6-7毫米,顶端不具宿存花柱,被白粉。花期5-6月,果期7-9月。 产地生境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生于林下、山坡灌丛中或山谷岩石上及林下。海拔1900-32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康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