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疣革菌
释义

疣革菌,非褶菌目,革菌科,革菌属。子实体较小或中等大,软革质,由多数扇形或半圆形、近平展的菌盖组成,肉桂色带灰色或肝褐色,或暗紫褐色,盖面粗糙,具粗毛组成的鳞片,且有环带,边缘薄呈撕裂状或锯齿状。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疣革菌

拉丁学名:Thelephora terrestris (Ehrh.) Fr.

中文别名: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非褶菌目、革菌科、革菌属

生态习性:生针叶林或落叶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丛生。

分布地区:江苏、云南、黑龙江、香港、西藏等。

经济用途:食毒不明。可能是松等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简介

菌肉近软革质,菌丝褐色具锁状连合。下侧子宰层面疣状突起及凹凸不平,靠近边缘似有环纹。担子近棒状,65-90μm×8-10.5μm。孢子浅锈色,不规则角形,6-11μm×5-9.5μm。具4小梗。生针叶林或落叶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丛生。分布地区在江苏、云南、黑龙江、香港、西藏等。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疣革菌的子实体较小或中等大,软革质,由多数扇形或半圆形、近平展的菌盖组成,肉桂色带灰色或肝褐色,或暗紫褐色,盖面粗糙,具粗毛组成的鳞片,且有环带,边缘薄呈撕裂状或锯齿状。菌丝体是疣革菌的营养体,是一种疏松状态的绵白色的物质,存在在土表或枯枝烂叶下面。

它可以从土壤或其它有机物中中吸收养分,营腐生生活。这些菌丝体彼此缠结在一起,吸收养分,不断发育生长,形成菌蕾,再经过生长伸出地面,成为新的疣革菌个体。疣革菌菌肉近软革质,菌丝褐色具锁状连合。

疣革菌下侧子宰层面疣状突起及凹凸不平,靠近边缘似有环纹。担子近棒状,65-90μm×8-10.5μm。孢子浅锈色,不规则角形,6-11μm×5-9.5μm。具4小梗。生针叶林或落叶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丛生。

疣革菌内侧排列着许多放射状的薄片,称为菌褶,菌褶两面能够产生单细胞的棒状担子,担子产生孢子。伞柄上常常会有环状的膜,也就是菌环。疣革菌的繁殖是靠担孢子进行的。担孢子成熟以后,会散落下来,如果散落的位置条件合适,就会萌发,成为菌丝体。

疣革菌主要分布地区在江苏、云南、黑龙江、香港、西藏等。

所属科目

疣革菌非褶菌目,属于革菌科。革菌科,无隔担子菌纲多孔菌目的一科。子实体从平伏、平伏-反卷到有菌盖、有柄或珊瑚状。子实层表面平滑,齿状、孔状或不完全地褶状。菌肉通常带褐色,骨架菌丝不很发达。

菌丝体是疣革菌的营养体,是一种疏松状态的绵白色的物质,存在在土表或枯枝烂叶下面。它可以从土壤或其它有机物中中吸收养分,营腐生生活。这些菌丝体彼此缠结在一起,吸收养分,不断发育生长,形成菌蕾,再经过生长伸出地面,成为新的疣革菌个体。它们往往鲜艳、颜色易变、生长在比较肮脏的地方,生长地清洁,颜色朴素。

疣革菌属于革菌科的革菌属。革菌属菌类的繁殖是靠担孢子进行的。担孢子成熟以后,会散落下来,如果散落的位置条件合适,就会萌发,成为菌丝体。

生殖菌丝疏松地交织在一起,分枝,有或无锁状联合,近无色,但通常褐色。担子从棒状到近圆柱形,偶有泡囊状,2~4个孢子,孢子成堆时微黄色、褐色或暗褐色,从球形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依据菌丝和担孢子的不同,该科下分18属。

生长要素

疣革菌生长发育需要碳素、氮素和各种矿物质养分等。它是腐生性菌类,同其它真菌一样,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进行光全作用制造养分,而完全依靠现成的有机物质营生活。在它的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碳素、氮素、矿物质及生长素等,均从栽培料内获得。

疣革菌菌丝生长的湿度范围为10-35℃,最适宜生升温谟25-27℃。温度低于10℃,菌丝基本停止生长;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温度高于30℃,菌丝生长、稀疏,色泽变黄,易于老化;温度高于37℃,菌丝停止生长。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在10-32℃条件下都能出菌,这是与其它真菌不同的地方。

原基形成和菌蕾生长最适宜温度是15-20℃,温度低于10℃,很少再产生原基。低于15℃,子实体生长缓慢。温度高于25℃,菌蕾生长快,成熟早,菌盖成熟时多呈漏斗状。出菌阶段,如果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刺激,原基容易产生。

菌丝体生长的基本要求含水量65%,从原基形成至了实体成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原基产生少,菌朵易干萎。相对湿度高于95%时,子实体易变软腐烂。 酸碱度疣革菌能耐受较低酸度,菌丝体生长的pH为4.4-6.4。空气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较充足的新鲜空气。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诱使疣革菌子实体畸形。疣革菌菌丝宜在黑暗条件下培养。暴露于明亮光线下,气生菌丝会枯萎、倒伏。疣革菌子实体的形成需要散射光。散射光充足时,菌盖才会出现美丽的鲜红色。

生长状况

疣革菌年幼时往往长成半球形,随着它们慢慢长大,菌盖逐渐展开,成为一把把光滑细嫩的伞。伞的内侧排列着许多放射状的薄片,称为菌褶,菌褶两面能够产生单细胞的棒状担子,担子产生孢子。疣革菌时腐生菌的一种,是林木的分解者。这种菌还常常落户于树木的新茎上,使其窒息。除了加工枯木的工作以外,这种菌还和针叶林木的根共生出菌根(即蘑菇的菌丝体和高等植物的根组成的共生体)。

伞柄上常常会有环状的膜,也就是菌环。疣革菌的繁殖是靠担孢子进行的。担孢子成熟以后,会散落下来,如果散落的位置条件合适,就会萌发,成为菌丝体。菌丝体是蘑菇的营养体,是一种疏松状态的绵白色的物质,存在在土表或枯枝烂叶下面。

疣革菌所拥有的这种“化学武器”效力非凡,它甚至可以单独完成对一段枯木最初期的加工转化工作,使原本已经死亡的有机物质重新回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中去,使之再一次成为对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都有用的物质。

疣革菌可以用它们的整个菌丝体表面吮吸生长所必需的有机溶液,在森林里厚厚的落叶层中我们可以看见枯枝、枯死脱落的树皮,还有枯叶,它们都是生产纤维素或者叫纤维质的原料。疣革菌的纤维丝不断释放出生物酶,之后它们就开始尽情享用“调配”好的营养液。它可以从土壤或其它有机物中中吸收养分,营腐生生活。这些菌丝体彼此缠结在一起,吸收养分,不断发育生长,形成菌蕾,再经过生长伸出地面,成为新的蘑疣革菌个体。

疣革菌的纤维丝还和树根紧密地交错共生在一起。这种交错生长的根被称为菌根。利用菌根,疣革菌可以从树木那里获得营养,同时也为树木提供它们从落叶层中吸收上来的矿物盐。在加工转化着大部分已经死亡的有机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9: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