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疣刺齿蟾 |
释义 | 基本资料疣刺齿蟾 中文学名: 疣刺齿蟾 中文目名: 无尾目 中文科名: 角蟾科 中文属名: 齿蟾属 同物异名: Scutiger rugosus Liu, 1943,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科名: Megophryidae 拉丁文属名: Oreolalax 拉丁文种名: rugos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u, 1943) 疣刺齿蟾(学名:Oreolalax rugosus)为锄足蟾科齿蟾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常见于高山区小山溪、石块多以及水流平缓。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800至33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昭觉 疣刺齿蟾简介疣刺齿蟾,身体背部粗糙,有大量圆形或长形疣粒,其上有黑色角质小颗粒。体长43-54毫米。吻端略突出;鼓膜不显;无犁骨齿;舌后端游离,有缺刻。前肢长;后肢腔跗关节仅达肩部或口角。指、趾端圆。雄性四、五趾外侧缘膜有一行黑刺。皮肤不粗糙,背部的皮肤松厚。背部疣小较平滑;腹部皮肤光滑;四肢上有许多小黑刺;腋部及大腿两侧各有浅色疣粒。背部浅棕色,疣上有黑点;四肢有黑横纹;胸腹部肉色。瞳孔纵椭圆形,上半虹彩为赤金色,有纵行黑线,下半为浅灰蓝色 疣刺齿蟾特征疣刺齿蟾与其他蟾蜍不同之处,一是疣棘溪蟾无鼓膜和耳拄骨,听觉退化;二是蝌蚪的腹部有一个大吸盘,借此附着在溪流中的石头上,不被流水冲走。与其他蟾蜍类不同,疣棘溪蟾栖息于溪流中。近年在云南发现,仅分布于云南西北高黎贡山地区。它在被发现的同时,已处于濒危状态,数量极少。 疣刺齿蟾科学分类疣刺齿蟾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两栖纲 Amphibia 目: 无尾目 Anura 科: 锄足蟾科 Pelobatidae 属: 齿蟾属 Oreolalax 种: 疣刺齿蟾 疣刺齿蟾生活习性生活在海拔2700-3300米的沟边草根、树根、石块下或沼泽地带,行动呆迟。5-6月产卵,此间鸣声低沉,产卵于细树根上,卵呈长条状,大部分浸没于水中蝌蚪生活于水底并能越冬。 疣刺齿蟾分布疣刺齿蟾与四川、云南。 疣刺齿蟾保护程度疣刺齿蟾,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