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鹞,鹰科(Accipitridae)鹞亚科(Circinae)约11种鸟类。体细瘦,体羽单色不鲜豔,腿长,尾长,低飞于草甸和沼泽上,觅食鼠、蛇、蛙、小鸟和昆虫。体长约50公分(20吋)。喙小,面上的羽毛呈脸盘状。每窝产4∼6枚污白色或淡蓝色的卵,最著名的是白尾鹞(Circus cyaneus,英国称鸡鹞,),繁殖于整个北半球的温带和北方地区以及南美洲的南部。还有另一层含义,“鹞”(曾译为“猎兔狗”)是英国航宇公司生产的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固定翼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它装有一台推力转向的“飞马”涡轮风扇发动机,用于近距空中支援和战术侦察和空战。

字典释义

部首笔画

部首:鸟部外笔画:10总笔画:15

五笔86:ERMG五笔98:ETFG仓颉:BUPYM

笔顺编号:344331125235451 四角号码:27727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E5E

基本字义

1.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捕食小鸟,通常称“鹞鹰”、“鹞子”。有时亦把类似鹞的鸢称做鹞鹰:~子翻身。

详细字义

〈名〉

1.雀鹰的俗称。古名“鹬子”、“笼脱”,今通称“鹞鹰”、鹞子 [sparrow hawk]。形体像鹰而比鹰小,背灰褐色,以小鸟、小鸡为食。如:鹞坊(唐代宫廷饲养鹞的官署);鹞琴(装在纸鹞上、放出时发声的竹簧琴);鹞雏(幼鹞)

2.鹰科,鹞属各种鸟的通称 [harrier]。如:白尾鹞;鹊鹞;白头鹞

常用词组

1.鹞鹰 yàoyīng

[sparrow hawk] 雀鹰的通称

2.鹞子 yàozi

[sparrow hawk] 雀鹰,鹞的俗称

鸟类名称

英文名

harrier

简介

鹰科(Accipitridae)鹞亚科(Circinae)约11种鸟类。体细瘦,体羽单色不鲜豔,腿长,尾长,低飞于草甸和沼泽上,觅食鼠、蛇、蛙、小鸟和昆虫。体长约50公分(20吋)。喙小,面上的羽毛呈脸盘状。营巢于沼泽或高草丛中。每窝产4~6枚污白色或淡蓝色的卵,最著名的是白尾鹞(Circus cyaneus,英国称鸡鹞,美国称沼泽鹰),繁殖于整个北半球的温带和北方地区以及南美洲的南部。

分布范围

白头鹞(C. aeruginosus)和孟塔古氏鹞(C. pygargus,即乌灰鹞)分布于欧洲的大部分,从北非的地中海岸到蒙古一带。草原鹞(C. macrourus)繁殖于波罗的海到欧洲东南部和中亚。有关的种还有︰灰头趾鹞(C. cinereus),见于秘鲁至麦哲伦海峡;长翅鹞(C. buffoni),分布于南美洲,特别是安地斯山以东地区;南非泽鹞(C. ranivorus),向北分布到乌干达东部;亚洲中东部的鹊鹞(C. melanoleucus)。

其余种类

白尾鹞(Aircus cyaneus)又称灰鹰,体形似雀鹰,雄性全身灰色,腹和翼下面为白色。翼的初级飞羽黑色,与其它部分色差很明显,腰部有月形白横斑,为本种显著特征。幼鸟全身浓褐色。雌幼鸟下体色淡有黑褐色细纵斑。栖于开阔田野及池沼畔边,也常栖落在地面上,飞行迅速而轻捷,喜低飞捕食地面草丛中的动物。嗜食鹑等小型鸟类,有时也食昆虫及其他啮齿动物。繁殖于东北和新疆西部,迁徙时,遍布全国境内,为旅鸟和冬候鸟。

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雄鸟上体黑色,下体色淡,头颈部有黑褐色纵斑。翼背面的初级飞羽基部有灰色部分。张开翼时初级飞羽先端的黑色羽十分鲜明。雌幼鸟全身暗褐色,有纵斑。白头鹞比白尾鹞大,而且腰部无月牙形白斑,可以很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栖于沼泽地低湿地带或水边有苇草的地带,嗜食昆虫蚱蜢、蝼蛄、蛙及小鸟等,有时也盗食卵和雏鸟。繁殖于东北及河北省北部,在华北一带为旅鸟,在华南一带为冬候鸟。

鹊鹞(Circus melanolellcos)体比白尾鹞小。雄性上体黑或灰白色,雄幼鸟体色变化较大。雌鸟全上面赤褐色,下面淡色,有赤褐色与黑褐色纵条纹;尾灰褐色,有几条黑带。常栖于近水草原及低湿地带,以昆虫、蜥蜴、蛙、小鸟为食,繁殖于中国东北长白山等地,迁徙时沿海地区可见到。

飞机名称

基本介绍

“鹞”(曾译为“猎兔狗”)是英国航宇公司生产的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固定翼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它装有一台推力转向的“飞马”涡轮风扇发动机,主要用于近距空中支援和战术侦察,也可用于空战。

1957年,英国原霍克飞机公司和布里斯托尔航空发动机公司(后来分别并入霍克·西德利公司和罗耳斯·罗伊斯公司,霍克·西德利公司随后又并入英国航宇公司)在法国工程师克尔·威布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研制P.1127垂直-短距起落攻击机,这一计划后来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1960年6月,英国政府与公司签订了试验原型机的研制合同,共研制6架原型机,都以一台“飞马”推力转向涡扇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第一架P.1127原型机于1959年开始制造,1960年10月开始系留悬停试验,随后又进行了自由悬停和常规试飞。第二架原型机装推力60千牛(6120公斤)的“飞马”发动机,于1961年9月首次完成悬停到向前飞行的过渡飞行试验。同年11月失事坠毁。最后一架P.1127于1964年2月参加试飞。

1962年年中,英、美和德国3国共同订购了9架P.1127的发展型——鉴定试用型“茶隼”,用于三国联合进行作战条件下的鉴定试验。“茶隼”装1台推力为67.6千牛(6895公斤)的“飞马”5发动机,作战半径72公里。1964年10月三国成立联合鉴定中队,从1965年4月至11月,用9架飞机进行了7个月的飞行试验,共飞了2000个起落。

1965年春,英政府又单独与公司签订合同,研制6架进一步发展型。1967年,这种发展型定名为“鹞”。这是一种完整的垂直-短距起落的武器系统。第一架原型机于1966年8月底首次试飞。“鹞”的外形虽与P.1127和“茶隼”十分相似,但实际上95%是重新设计的,采用了推力为84.5千牛(8620公斤)的“飞马”101发动机,各系统完全作了修改,还有若干较重要的气动外形变化,最明显的是在进气口、机翼平面形状、头锥、尾锥、背鳍和减速板等方面。

基本特点

“鹞”是一种主要为低空对地攻击使用而设计的亚音速单座垂直-短距起落攻击机。它实现垂直-短距起落的基本原理在于采用一台4个可旋转喷口的“飞马”涡扇发动机来提供起落时所需的升力以及过渡飞行和正常飞行所需的推力。两对喷口对称于飞机重心,分置机身两侧,通过喷口操纵系统的操纵杆和发动机油门杆,实现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改变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机头、机身和翼梢装有从发动机引气的喷气反作用操纵系统,用以控制垂直、短距起落或悬停时的飞行姿态,在正常飞行中也可用以改善失速时的操纵性。“鹞”的推重比较大,在使用试验中发现,若在前飞中使用推力转向,可使飞机具有独特的中、低空机动性和空战能力。因此,除主要用作直接空中支援和战术侦察外,也可用于局部防空。

“鹞”的垂直-短距起落能力使其具有机动、灵活、分散配置、不依赖永久性基地系统等特点。但最大问题是垂直起飞时航程短、载弹量小和后勤保障困难。为了弥补载重和航程的不足,一般要求采用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使用方式。

“鹞”式飞机服役以来除装备英国空军外,还出口到美国、印度和西班牙。在“鹞”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海鹞”,供海军舰载作战使用。

目前,该型飞机正逐步被AV-8B和“鹞”GRMk5/7取代,只有少量双座教练型仍在生产,这些飞机也可用于“海鹞”的训练。

飞机类型

“鹞”GRMk1,1A和3 系为英国空军生产的单座直接空中支援和侦察型。1967年12月底首次试飞,1969年4月进入部队服役。从1969年到1987年,共有118架该型飞机交付英国皇家空军。自1988年起,一些早期交付的飞机开始退役。1989年,英国政府在“鹞”GRMk5交付后,将多余的老式“鹞”飞机转交给了津巴布韦。“鹞”GRMk1最初装静推力84.3千牛(8600公斤)的“飞马”101发动机,后来换装静推力88.9千牛(9070公斤)的“飞马”102发动机,代号改为GRMk1A。现役的“鹞”是装“飞马”103发动机(最大静推力95.6千牛,合9750公斤)的GRMk3型,英国空军1976年订购了12架,1977年又订购了24架。1978年初,装有气垫增升装置(CADS)和翼根前缘边条(LERX)的“鹞”GRMk3开始试飞。气垫增升装置是在机身下由机炮舱和横向垂直边条构成匣形增升装置,搜集从地面反射回来的发动机排气流以增加升力,两炮舱前的横向边条也防止废气再入进气道。

“鹞”TMk2,2A,4,4A,6,4N和8N 双座教练型。保留了单座型的设备和武器,有相同的作战能力。与单座型的主要差别在于机翼前缘有一个较大的机头段,两座舱串列安排,尾锥加长1.83米,并加大了垂尾。TMk2的第一架发展型机于1969年4月飞行,同年10月第一架生产型机试飞,1970年7月开始进入英国空军服役。包括原型机在内,共为英国生产双座型“鹞”31架,其中专门为英国皇家海军生产的3架双座教练机代号为“鹞”TMk4N。英国曾计划把一些“鹞”TMk4型飞机按照TMk6的标准进行改装,配备夜视设备用以训练“鹞”GRMk5的飞行员。但后来取消了这一计划。有一些皇家空军的双座教练机转交给了皇家海军。1992年2月,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对其5架双座教练机进行改装,使之具有与“海鹞”FRSMk2相同的座舱(但没有雷达)。改装后的飞机重新编号为TMk8N。“鹞”TMk2和GRMk1一样,装“飞马”101发动机。TMk2和TMk4分别换装了“飞马”102和103发动机。

“鹞”Mk50(美国海军陆战队编号AV-8A) 系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生产的单座直接空中支援和侦察型战斗机。尺寸外形同GRMk3,但根据美方的要求作了些更改,如安装“响尾蛇”导弹的挂架等。头10架装“飞马”102发动机,后改装“飞马”103发动机。总共订购102架。第一架AV-8A是1971年1月交付美国的,至1977年全部交付完毕,装备了美海军陆战队3个航空中队。目前该机已被AV-8B取代。

“鹞”Mk52 系公司自己投资制造的一架验证机,相似于“鹞”TMk4,装“飞马”103发动机(1971年9月首次试飞时装的是“飞马”102发动机)。它是用于低噪音垂直-短距起落民航机的研究工作的,也是在英国注册的第一架民用喷气垂直-短距起落飞机。

“鹞”Mk54(美国海军陆战队编号TAV-8A) 双座型,装“飞马”103发动机。美海军陆战队订购了8架,用于作战训练。目前,该机已从美军退役。

“鹞”Mk55 西班牙海军通过美国订购的6架AV-8A(定名AV-8S)和2架TAV-8A(定名为T/AV-8S),已于1976年11月交付。以后,西班牙海军又订购了5架AV-8S。

“鹞”GRMk5 是“鹞”Mk50的改进型,美国海军陆战队编号为AV-8B。由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与英国航宇公司联合研制。

“鹞”Mk60 印度海军订购的双座教练型。采用TMk4A的布局,装备“海鹞”的全套机载设备,只是没装“蓝狐”雷达。该机共订购4架,1984年3月开始交付。

“海鹞”FRSMk1 英国海军使用型。

“海鹞”FRSMk2 “海鹞”FRSMk1的改进型。

“海鹞”FRSMk51 印度海军使用型。

海鹞

鹞一、飞机发展和服役概况:固定翼飞机从1903年诞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绝大多数都是依赖机场或航空母舰的跑道,采用滑跑起飞方式起飞。对作战飞机不讲,这就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即机场跑道如果被敌方破坏,那么就无法升空作战。于是独树一帜的垂直/短距起降飞机便应动而生了。它的代表作当推“鹞”式“三兄弟”——“鹞”、“海鹞”和AV—8型飞机。“鹞”式飞机机车研制的第一种实用型固定翼街起降飞机,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战术侦察。“鹞”战斗机是英国前霍克.西德利公司(现已并入英国航宇公司)在英、德联合研制的P.1127“茶隼”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的基础上单独研制的1种亚音速单座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并重新命名“鹞”式(最初曾译为“猎兔狗”)。

该机的主要设计目标是进行低空对地攻击,但也可以用于空战,但也可以用于空战,装备1台推力为85.5千牛的“飞马”6发动机。6架原型机中的第1架(XV276)于1966年8月31日首次试飞,第1架生产型飞机于1967年12月28日试飞。

鹞“鹞”式飞机之所以具有垂直起降的“神功”,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心脏”,它是一台装有4个转向喷口、可旋转0-98.5°的“飞马”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它可以通过改变发动机喷口喷气方向,来提供飞机飞机垂直起降时,喷口转到朝下方向,发动机向下喷气,形成4根强劲有力的气柱,使飞机以像火箭一样拔一而起或像“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舱在月球上软着陆一样垂直降落;政党飞行进,喷口转向后方,发云贵机向后排气,为飞机提供向前的动力。机翼翼尖、机尾和机头均装有喷气反作用喷嘴,用于控制飞机的姿态和改进飞机的失速性能。因为有了特别的“心脏”,“鹞”式飞机除了具有不依赖机场、可以分散隐蔽的特点外,还可以在空中作低速机动、原地转弯、倒退及空中悬停等一般歼击机望之兴叹的“特技”飞行运作。“鹞”式飞机虽说基本性能相当不错。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优点就有缺点,它的最大缺点是垂直起飞时航程、活动半径和开量弹都太小。如它载弹1360千克,垂直起飞时,作战半径仅有92千米。鉴于“鹞”式飞机独特的短距起降功能,把它改型为舰载飞机真是再合适没有了。于是,“海鹞”式飞机在马岛战争期间曾大显身手,在整个马岛战争中,“海鹞”式飞机战斗出动达1500多架次,空战成绩更是惊人23:0!英国空军装备的战斗型别是“鹞”GR. MK1/GR,MK3和“鹞”ⅡG R.M K5/GR.M K7。

海军“鹞”战斗机的任务被划分为3个方面:(1)截击远程海上巡逻机和舰载战斗攻击机,作战半径741km(400nm);(2)

鹞在低空,1个小时能搜索51800m2(20000mile2)侦察;(3)能攻击舰船、巡逻快艇和海岸目标,作战半径至少463km(250nm)。上述要求被分解成两个方面,即满足战斗任务的要求和适应“舰海”兼容的需要。1978年8月20日第1架研制型“海鹞”(XZ439号飞机)首飞。1979年3月26日进行了首次舰上试飞,同年9月组建了第1个“海鹞”中队—第700(No.700A)中队。二、“海鹞”战斗机武器系统:武器装备和火力配置“海鹞”FR S.M K1战斗机共有7个挂架:机身下左右两侧各有1个机炮炮舱的专用挂架,不挂炮舱时可用盖板盖上以保持飞机的流线外形;机身下中央有1个挂架,其最大的挂载能力907kg(2000lb);左右机翼下各有两个挂架,每个内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是907kg(2000lb);可以挂467kg(1030lb)的自由落体炸弹、508kg(1120lb)的减速炸弹和实重601kg(1325lb)的“海鹰”反舰导弹,还可以挂455L(100英加仑),和864L(190英加仑)的副油箱;每个机翼外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是295kg(650lb),除可挂重量相当的空对地武器外,每个外侧挂架可挂2枚“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飞机允许的最大外挂重量是2722kg(6000lb)。在外挂武器中也包括WE177轻型核炸弹。

“海鹞”飞机机长13.87米,翼展7.70米,机高3.45米,装有一台带两对旋转喷管的“飞马”MK103推力换向涡扇发动机,

鹞最大推力9750公斤,每个旋转喷管均可以最后位置向前下方转动98.5度,喷出风扇气流和燃气流,为飞机提供垂直起降、过渡飞行和正常飞行所需要的升力和动力。飞机最大垂直起飞重量8165公斤,最大短距起飞重量10433公斤,最大平飞速度(高度300米)为1186公里/小时,最大爬升率每分钟为10800米,垂直起降作战半径92公里,短距起降(滑跑300米)作战半径418公里,一次空中加油航程为5560公里。“海鹞”上装有EF-541导航、攻击系统,显示全部飞行数据的平视显示器,106型激光测距和目标跟踪器。“海鹞”机翼下有两对挂架,机身下有一中央挂架,两侧有一对埋入式挂架,最大挂载能力为2270公斤。典型挂载方案为一对30毫米“阿登”航炮舱、3枚454公斤炸弹、两部“阿特拉”155火箭发射器,每部内装19枚68毫米火箭弹,具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海鹞”攻击机是“鹞”式G R.M K3的改型,性能上无太大变化,机体、发动机和机载系统有90%是共同的。座舱抬高了280毫米,改善了飞行员的视界,新装了“兰狐”雷达及其他电子设备。换装了“飞马”104发动机,更改了外挂架,翼下外侧挂架可挂“响尾蛇”空空导弹,内侧挂架可挂“玛特拉”或“鱼叉”式空地(空舰)导弹,空战能力明显加强。在马岛战争中,创造了32:0的空战纪录。目前,“海鹞”攻击机开始朝着超音速方向改进,使其飞行速度达到M数1.6。

英国“鹞”

鹞英国航宇公司:“鹞”(Harrier)概况“鹞”(曾译为“猎兔狗”)是英国航宇公司生产的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固定翼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它装有一台推力转向的“飞马”涡轮风扇发动机,主要用于近距空中支援和战术侦察,也可用于空战。1957年,英国原霍克飞机公司和布里斯托尔航空发动机公司(后来分别并入霍克·西德利公司和罗耳斯·罗伊斯公司,霍克·西德利公司随后又并入英国航宇公司)在法国工程师克尔·威布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研制P.1127垂直-短距起落攻击机,这一计划后来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1960年6月,英国政府与公司签订了试验原型机的研制合同,共研制6架原型机,都以一台“飞马”推力转向涡扇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第一架P.1127原型机于1959年开始制造,1960年10月开始系留悬停试验,随后又进行了自由悬停和常规试飞。第二架原型机装推力60千牛(6120公斤)的“飞马”发动机,于1961年9月首次完成悬停到向前飞行的过渡飞行试验。同年11月失事坠毁。最后一架P.1127于1964年2月参加试飞。1962年年中,英、美和德国3国共同订购了9架P.1127的发展型——鉴定试用型“茶隼”,用于三国联合进行作战条件下的鉴定试验。“茶隼”装1台推力为67.6千牛(6895公斤)的“飞马”5发动机,作战半径72公里。1964年10月三国成立联合鉴定中队,从1965年4月至11月,用9架飞机进行了7个月的飞行试验,共飞了2000个起落。1965年春,英政府又单独与公司签订合同,研制6架进一步发展型。1967年,这种发展型定名为“鹞”。这是一种完整的垂直-短距起落的武器系统。第一架原型机于1966年8月底首次试飞。“鹞”的外形虽与P.1127和“茶隼”十分相似,但实际上95%是重新设计的,采用了推力为84.5千牛(8620公斤)的“飞马”101发动机,各系统完全作了修改,还有若干较重要的气动外形变化,最明显的是在进气口、机翼平面形状、头锥、尾锥、背鳍和减速板等方面。

“鹞”是一种主要为低空对地攻击使用而设计的亚音速单座垂直-短距起落攻击机。它实现垂直-短距起落的基本原理在于采用一台4个可旋转喷口的“飞马”涡扇发动机来提供起落时所需的升力以及过渡飞行和正常飞行所需的推力。

鹞两对喷口对称于飞机重心,分置机身两侧,通过喷口操纵系统的操纵杆和发动机油门杆,实现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改变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机头、机身和翼梢装有从发动机引气的喷气反作用操纵系统,用以控制垂直、短距起落或悬停时的飞行姿态,在正常飞行中也可用以改善失速时的操纵性。“鹞”的推重比较大,在使用试验中发现,若在前飞中使用推力转向,可使飞机具有独特的中、低空机动性和空战能力。因此,除主要用作直接空中支援和战术侦察外,也可用于局部防空。“鹞”的垂直-短距起落能力使其具有机动、灵活、分散配置、不依赖永久性基地系统等特点。但最大问题是垂直起飞时航程短、载弹量小和后勤保障困难。为了弥补载重和航程的不足,一般要求采用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使用方式。“鹞”式飞机服役以来除装备英国空军外,还出口到美国、印度和西班牙。在“鹞”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海鹞”,供海军舰载作战使用。目前,该型飞机正逐步被AV-8B和“鹞”G R.M k5/7取代,只有少量双座教练型仍在生产,这些飞机也可用于“海鹞”的训练。“鹞”式飞机有下列各型别:“鹞”GR.M k1,1A和3系为英国空军生产的单座直接空中支援和侦察型。1967年12月底首次试飞,1969年4月进入部队服役。从1969年到1987年,共有118架该型飞机交付英国皇家空军。自1988年起,一些早期交付的飞机开始退役。1989年,英国政府在“鹞”GR.M k5交付后,将多余的老式“鹞”飞机转交给了津巴布韦。

“鹞”GR.M k1最初装静推力84.3千牛(8600公斤)的“飞马”101发动机,后来换装静推力88.9千牛(9070公斤)的“飞马”102发动机

鹞,代号改为GR.M k1A。现役的“鹞”是装“飞马”103发动机(最大静推力95.6千牛,合9750公斤)的GR.M k3型,英国空军1976年订购了12架,1977年又订购了24架。1978年初,装有气垫增升装置(CADS)和翼根前缘边条(LERX)的“鹞”GR.M k3开始试飞。气垫增升装置是在机身下由机炮舱和横向垂直边条构成匣形增升装置,搜集从地面反射回来的发动机排气流以增加升力,两炮舱前的横向边条也防止废气再入进气道。“鹞”T.M k 2,2A,4,4A,6,4N和8N双座教练型。保留了单座型的设备和武器,有相同的作战能力。与单座型的主要差别在于机翼前缘有一个较大的机头段,两座舱串列安排,尾锥加长1.83米,并加大了垂尾。T.M k2的第一架发展型机于1969年4月飞行,同年10月第一架生产型机试飞,1970年7月开始进入英国空军服役。包括原型机在内,共为英国生产双座型“鹞”31架,其中专门为英国皇家海军生产的3架双座教练机代号为“鹞”T.M k4N。英国曾计划把一些“鹞”T.M k 4型飞机按照T.M k6的标准进行改装,配备夜视设备用以训练“鹞”GR.M k5的飞行员。但后来取消了这一计划。有一些皇家空军的双座教练机转交给了皇家海军。1992年2月,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对其5架双座教练机进行改装,使之具有与“海鹞”FRS.M k2相同的座舱(但没有雷达)。改装后的飞机重新编号为T.M k8N。“鹞”T.M k2和GR.M k1一样,装“飞马”101发动机。T.M k2和T.M k4分别换装了“飞马”102和103发动机。

“鹞”Mk50(美国海军陆战队编号AV-8A)系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生产的单座直接空中支援和侦察型战斗机。尺寸外形同GR. Mk3,

鹞但根据美方的要求作了些更改,如安装“响尾蛇”导弹的挂架等。头10架装“飞马”102发动机,后改装“飞马”103发动机。总共订购102架。第一架AV-8A是1971年1月交付美国的,至1977年全部交付完毕,装备了美海军陆战队3个航空中队。目前该机已被AV-8B取代。“鹞”Mk52系公司自己投资制造的一架验证机,相似于“鹞”T.M k4,装“飞马”103发动机(1971年9月首次试飞时装的是“飞马”102发动机)。它是用于低噪音垂直-短距起落民航机的研究工作的,也是在英国注册的第一架民用喷气垂直-短距起落飞机。“鹞”Mk54(美国海军陆战队编号TAV-8A)双座型,装“飞马”103发动机。美海军陆战队订购了8架,用于作战训练。目前,该机已从美军退役。“鹞”Mk55西班牙海军通过美国订购的6架AV-8A(定名AV-8S)和2架TAV-8A(定名为T/AV-8S),已于1976年11月交付。以后,西班牙海军又订购了5架AV-8S。“鹞”G R.M k5是“鹞”Mk50的改进型,美国海军陆战队编号为AV-8B。由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与英国航宇公司联合研制。“鹞”Mk60印度海军订购的双座教练型。采用T.M k4A的布局,装备“海鹞”的全套机载设备,只是没装“蓝狐”雷达。该机共订购4架,1984年3月开始交付。“海鹞”FRS.M k1英国海军使用型。“海鹞”FRS.M k2“海鹞”FRS.M k1的改进型。“海鹞”FRS.M k51印度海军使用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