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鸸鹋战争 |
释义 | 澳大利亚鸸鹋战争(the Great Emus War)1932年,澳大利亚居民控诉当地鸸鹋数量太多,导致食物与淡水匮乏。结果澳大利亚军队向鸸鹋们开战了!军方向参战部队总共配发了两挺机枪和1万发子弹,士兵们拿着这两挺机枪冲锋陷阵,对着鸸鹋们扫射,但是鸸鹋们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轻巧的躲着子弹。战果必然不靠谱,一星期只打死了几只鸸鹋,而澳军的弹药几乎耗尽。澳军长官当时就震惊了,下令全军撤退。最终鸸鹋们获得了胜利。 澳大利亚和鸸鹋的恩怨澳大利亚国徽上的鸟鸸鹋是澳大利亚特产鸟类之一,也是澳洲最有代表性的走禽类动物。它能飞上澳大利亚的国徽,和袋鼠一同作了国徽的图案,成了国家的象征。 战争的经过但是鸸鹋在澳洲的处境并不妙,在澳大利亚,鸸鹋曾是被宣判死刑的“头等罪犯”。人们为了根除它,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本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宣布打死1只鸸鹋可得奖金2马克。“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仅诺思安普敦在一年之中就打死3.7万只。肯皮昂和瓦尔高兰一带,还爆发了一场可笑的“战争”,战争是由一篇消息引起的,说有两万只鸸鹋组成“兵团”,正向农场大举进攻,将要踏毁那里的庄稼。于是,皇家炮兵部队调兵遣将,与来自农场被重奖唤醒的勇夫一起,在少校的指挥下,荷枪实弹地向鸸鹋的驻地开拔。根据作战方案,先把鸸鹋赶进铁丝网围成的包围圈,然后再用机枪扫射,原以为这样可以使战犯全军覆没,但结局很糟,只死了12只鸸鹋。大部分鸸鹋已安然无恙地撤走了。 这次“战争”并没使当局甘心,鸸鹋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局仍然视鸸鹋为害,继续对它宣战。直到1964年,澳大利亚仍以重奖鼓励人们捕杀,使1.4万多只鸸鹋做了鬼。 战争的结束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立法保护鸸鹋。西澳政府向Willuna Station的土著发出了许可证,准许他们购买鸸鹋雏鸟。各州的土著和欧洲地主于是纷纷学习养殖鸸鹋,鸸鹋商品的市场亦迅速发展。虽然最初的热潮随即冷却,但今天澳洲仍有约250个鸸鹋农场,海外则更多。 那么鸸鹋到底是益鸟还是害鸟呢?对这个问题得一分为二。它有益又有害。益处是它的肉可食用,皮也可利用,害处是它对牧草、牧场的栅栏有破坏作用。澳大利亚人就是憎恨鸸鹋毁了牧场的铁栅栏,糟蹋了麦苗草场,偷喝了牛羊的饮水,而把它们看作是害鸟的。牧民的指责有道理。而鸸鹋遭到追赶,或食物短缺时,它们就凭借强壮的身体,弄毁围栏去躲避追赶或去找寻食物来充饥。 “鸸鹋”的读音鸸鹋的汉语拼音为“ér miáo”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