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鸨 |
释义 | 鸟名。头小颈长。鸨科中型和大型狩猎鸟类,与鹤形目的鹤和秧鸡有亲缘关系,比雁略大,背上有黄褐色和黑色斑纹,不善于飞,而善于走 。如:鸨行(鸨鸟的羽茎);鸨奥(鸨鸟的脾脏与小肠)。鸨科(Otididae)中型和大型狩猎鸟类,与鹤形目(Gruiformes)的鹤和秧鸡有亲缘关系。约23种,仅分布于非洲、南欧、亚洲、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部分地区。腿长,适于奔跑。仅有3趾,缺後趾。体坚实,保持水平姿势,颈直立,位于腿的前方,与其他大型走禽姿态相同。 汉字“鸨”基本信息拼音:bǎo 注音:ㄅㄠˇ 部首:鸟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简体部首:鸟 简体部外笔画:4 简体总笔画:9 繁体部首:鸟 五笔86:XFQG 五笔98:XFQG 仓颉:PJPYM 郑码:RRER 电码:7691 笔顺编号:351235451 四角号码:27427 UNICODE:9E28 基本字义(鸨) bǎo ㄅㄠˇ鸟类的一属,比雁略大,背上有黄褐色和黑色斑纹,不善于飞,而善于走,能涉水。“大鸨”即是这一属。指开设妓院的女人:~母。老~。 英汉procuress 方言粤语:bou2 鸨科中文正名:鸨科 拉丁学名:Otidae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鹤形目 Gruiformes → 鸨科 Otidae下属分类:|大鸨 Otis tarda | 小鸨 Otidae tetrax 保护等级:所有种均为国家重点保护Ⅰ级 大鸨中文正名:大鸨 拉丁学名:Otis tarda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鹤形目 Gruiformes → 鸨科 Otidae → 大鸨 Otis tarda 中文俗名:地鵏 地理分布: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和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到我国华北,朝鲜,日本越冬。特征:因其雌雄个体相差很大,被误认为与其他鸟交配繁殖。雄鸟喉部近白色,有类似胡须的纤羽;上体棕色有黑斑,两翅灰白,飞羽黑褐;下体自胸以下白色;雌鸟喉部不具胡须。鸨鸟只有三前趾,而无後趾,故不树栖,而憩息于灌木丛,诗.唐风鸨羽曰:肃肃鸨羽,集于苞栩。毛传(毛苌)云:兴也。肃肃,鸨羽声也。集,止。苞,稹(音缜,丛生,细密)。栩,杼也(杼音伫,柞木)鸨之性,不树止。郑笺(郑玄)云:兴者,喻君子当居安平之处。唐孔颖达疏云:鸨鸟连蹄,性不树止,树止则为苦。故以喻君子从征役,为危苦也。 习性:善于奔跑,鸣声器退化;杂食,食大量害虫的幼体,为益鸟;春末夏初繁殖,每窝2~3枚卵,雌雄轮流孵化,5月孵出,为早成鸟,约一个月长成。 繁殖:繁殖期为5—7月。筑巢于草原地面上的天然凹坑内,或是由雌鸟挖出一个浅窝。巢内不垫任何物件,或仅垫有少许草茎。每窝产卵2—4枚,孵化期25—28天。 保护级别:国家I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草原硷化、沙化、退化严重,使其栖地逐渐缩小。人类乱捕滥猎、拾卵、毁巢现象严重。 大鸨(Otis tarda)是鸨科中最著名的种类,为欧洲陆栖鸟类之最大者。雄鸟重达14公斤(31磅),体长120公分(4呎),展翅长240公分(8呎)。分布自中欧、南欧到中亚和中国东北谷地和草原。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淡灰色,具黑色和褐色横斑;下体发白。雄鸟较壮,嘴基部有淡白色嘴须。性谨慎,难以接近,遇到危险即迅速奔逃。步履矫健,飞行缓慢但能持久。春天举行求偶仪式︰雄鸟将头弯向背面,几乎碰到翘起的尾巴,同时喉囊鼓胀。在低矮植物下的地面低洼处产2或3枚卵,卵橄榄色带褐斑。 小鸨中文正名:小鸨 拉丁学名:Otidae tetrax 英文名:Little Bustard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鹤形目 Gruiformes → 鸨科 Otidae → 小鸨 Otidae tetrax 特征:羽色栗棕,腹白;栖息在半荒漠,草原,杂食;善于奔跑,飞行低而缓慢。 分布范围:小鸨(Otis tetrax)分布自西欧、摩洛哥至阿富汗。南非的灰头鹭鸨(Ardeotis kori)是南非所产鸨中最大的一种。阿拉伯鹭鸨(A. arabs)分布于摩洛哥和撒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北部地区,阿拉伯人用它训练猎鹰。分布于新疆并在此繁殖,见于天山博格达峰北麓琵琶柴荒漠,准噶尔盆地南缘莫索弯梭梭荒漠及六运湖边梭梭荒漠,尔泰西南部福海荒漠。在新疆西部喀什、桑珠、叶城、塔什库干等 地有繁殖及迁徙记录。四川南充(迷鸟)。国外见于印度、欧洲。 保护级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未定种、IUCN1994年列为稀有种、CITES1995年列入附录II 字形来源汉字的创造,是很有讲究的,必以实际观察为基础,并非想当然。 先看“雉”字,雉是隹旁从矢,矢以音符,指雉字发音如矢,但还有深一层的含意。因为雉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野鸟,短距离的一飞一停,有利于它的躲藏。躲在草丛中,就不易被发现,你走近搜寻它,它又突然起飞,像捉迷藏。因为它的飞行距离约一箭(矢)之遥,故名雉。 据雉的造字手法,可以推知,鸨的左半从“匕”加“十”,也应该是有所指的,即与所谓喜淫有联系。《说文》对此没有说明,在《六书正伪》中说左上半的“匕”是“比之省也。从十,十,相比”。这个解释是一种避讳,说白了,匕是雌性生殖器的符号,十是雄性的符号,“匕”加“十”也就是交配的意思。古代草原上栖息的雉、雁和鸨都很多,它们到发情时都有交配行为,但因为只有鸨的身躯肥大,最不善飞,故人们容易观察到鸨的交配情况,留下鸨喜欢交配的印象,故创造了这个字。 相关文献鸨乱 在比较的视界中,很容易形成云泥立判的价值观。俗话说“上有天鹅,下有地鵏”,指两种人们心目中最为名贵和稀罕的鸟儿,它们的数量不多,要想目睹也确非易事。 按现代动物分类学,属于鸟纲鸱鸲科各种类的鸟,在潮湿、溽热的江南地界,它们大多视为恶鸟,凶鸟和喜淫之鸟、不孝之鸟。夏朝后期世风主要为女风左右,“好方鬼神,事淫乱”,殷商时流行“巫风”、“淫风”、“乱风”,均有与统治阶级相联系的淫乱运动。但大凡在混乱的事端里,往往都蕴涵着一种诱惑的魅力,人们向往飘摇的“审美历险”,并逐步把鸨鸟投射在江南水面上的飞影视为一种凛异品性对人类的启发。怪鸟多次出没在《楚辞》的天空,而鸱鸨的妖冶、狰狞形象也出现在《诗经》的咏叹里:“鸱鸨鸱钨,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鸱鸨属何种鸟?古代注家所释不一。王逸曰:“鸱……一名鸢也。”陆王几《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曰:“鸱鸨,似黄雀而小,其喙尖如椎,取茅莠为巢……悬着树枝。”但大多数学者以为是猫头鹰之类的鸟,与现代动物学的科学分类相近似。鸱鹊不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成为凤凰、黄鹊的对立之恶鸟,而且在民间传说里亦是孝之鸟,祥之鸟。宋·洪兴祖注曰:“鸱鸨,怪鸟。枭,孝鸟。” 地鵏是鸨鸟中较寻常的种类,又称大鸨、独豹或野雁,而“独豹”是一个绝对漂亮的称谓,可以同“铁鸦”媲美。《本草纲目》上说,“鸨有豹文,故名独豹,而讹为鸨也。”鸨鸟的天敌是鸷鸟,遇到侵犯,鸨鸟的反击招数十分骇异,屁股朝敌,向鸷鸟激喷大粪,鸷鸟立即被恶毒的粪水腐蚀掉很多羽毛。鸨鸟雌雄羽色非常近似,雄鸟喉部近白色,并生有类似胡须的纤羽,繁殖期时,喉部转为嚣张的橙栗色。上体深棕并杂有黑斑,两翅灰白,但在飞羽的尖部却逐步黯淡,犹如一截喂满毒汁的黑刀尖。一直蔓延着这样的传说:鸨鸟只有雌的而无雄的,它是“万鸟之妻”;另外一种说法就更具挑战意味,鸨鸟有同性之间交配的非凡本领,相互帮助,相互站在彼此的背上向顶峰冲刺,并往蛋中注入激情的液体。联系当下行情,大概就是同性恋的祖先。但没有雄鸟怎能传种接代呢?据我的分析,很可能由于雌雄的体羽颜色过于近似,尤其是在繁殖期时,观察者已经被交配的仪式弄得目不暇接,难以自持,自然不辨雌雄。事实上雌雄是轮换孵卵,但人们总认为巢内孵卵鸟不变,给人们的印象理所当然的是没有雄鸟。 至于为什么叫鸨鸟,还有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鸟,它们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数量总是七十只,形成一个小家族,给它起什么名子呢?于是乎把它的集群个数联系在一起,在鸟字左边加上一个“七十”字样,就构成了“鸨”。当然,文字学者固然视之为无稽之谈,但个中负载的民俗信息也堪可玩味。其实呢,这是在于鸨鸟性喜群居,如雁有行列,就是相次的意思,而古诗里所云“鸨行”就是指天空大军般的鸨阵。 由于具有淫鸟的恶谥,在《西游记》中,孙行者与二郎神斗法时,孙悟空变作淫鸟时,后者就不肯跟它斗法。因为害怕沾到晦气。但是茅盾先生却认为:“我以为淫鸟终不能听其逍遥自在,你的不屑,在它竟会看成不敢而自鸣得意的。所以在该斗法而又非取某种态度不可的时候,我们自己实在不必硬搭固定的架子。”这种不避污秽的气概,可惜的是,在他身上早已荡然无存了。 不良的文化认识总是观念的导师,这促使了语言隐喻功能的高度发散,制造了很多怪异、开启民智的词汇。比如:鸨行(鸨鸟的羽茎);鸨奥(鸨鸟的脾脏与小肠);鸨合(鸨与他鸟相合。比喻男女或者同性淫乱)。至于鸨鸟终于跟人类的皮肉生涯产生水乳交融的关系,首先要归功于民俗,春秋时齐国设“女闾七百”,就是最早的官办妓院。越勾践、汉武帝设“营妓”等专为军队提供性服务,这种体制开办的性销售机构同时供应伙食,鸨鸟是其中的野味,而鸨鸟在一些地方就被称为大野鸡;其次,主持皮肉交易的老板往往是卖尽了春色徒剩一身痴肉的世故女人,现在终于听命于体制了,她们雌性激素澎湃,却一直在做无用功,在外形上,与肥胖的鸨鸟构成了“通感”,加之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的欲望公式,完全具备身先士卒的冲动。因此,从鸨鸟身上飘落的词汇羽毛,不幸直接与她们完成了空中对接。如:鸨妓(老妓女);鸨儿(指鸨母,开妓院的女人。即妓女的养母);鸨公(对鸨母丈夫的戏称);鸨母(开妓院的老板娘)等等。 鸨类在全世界共有23种,分布在欧、亚、非、澳四大洲。中国仅有三种,即小鸨、波斑鸨和大鸨。小鸨分布在新疆北部、西部和天山;波斑鸨也分布在新疆两部天山和北部地区;大鸨则分布较广,自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东北的南部和西南部,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西至甘肃兰州等地。 在这三种鸨鸟中,以大鸨的个体最大,体高在60-70厘米,有的雄鸟重达15公斤,是草原上最大的鸟,也是猎禽中最大的种类,同时是世界上能飞起的最重的鸟类。尽管如此,飞行的鸨鸟样子非常夸张,毫无御风的快感和优雅,就像一个来自于虚无中的怪客,甚至还晕眩于云雨的高度。 鸨鸟只好走路。从仪态上看,步伐完全是罗马士兵吃苦耐劳的招数,有时大步流星,更像乡下人赶场。它具有粗壮的腿和健壮的三个脚趾,能够在地上狂走,遇到危急事端,更能以7公里的时速急驰。鸨鸟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沉默。它总是默默无声地穿行,就像鬼魅一般逶迤在诗学与现实的间隙,一晃而逝。从来没有人听到它的叫声,如果听到鸨鸟的叫声,那就一定会中谶。 据说鸨鸟的肉味鲜美,在野味中为公认的上品。但回族经典《天方典礼》卷之十七却着重阐释了淫鸟对灵魂的危害: 鸷鸟、攫兽,它们的性都恶。鸟击杀鸟叫鸷,兽击杀兽叫攫。鸳鸟,长着钩嘴钩爪;攫兽长着钩爪锯牙,都是性恶的。大凡鸟兽不能食用的有二十种:长着暴恶眼睛的,长有锯牙的,长有钩嘴的。吃生肉的,杀活鸟的,同类互相吃杀的,性恶的、性暴的、性贫的、性吝的。性伤害的、性污浊的、贪污秽的、乱交配的、异形的。异性的、奇怪的、像人的、善变化的。《经》说:“不要吃鸳攫的鸟兽。不要吃异性的东西,只有吃谷,吃草以及有纯德的鸟兽才是良好的,这二十种不能食用的已分辨清楚了。 毒性危害生命,恶性危害性灵,危害性灵犹为重大。 这段话明白地告诫了灵魂难以抵挡的事物,至于一些新婚夫妇竟然在床头嵌挂、在铺盖上堆绣孔雀、大鸨的嬉戏画幅,企图叶公好龙,除了说明他们实在无知以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们有从大乱到大治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