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半山类型陶器 |
释义 | 概述半山类型陶器为马家窑文化晚期的一个类型,年代约公元前2900~前2350年。其纹饰较复杂,动感强烈,以红彩和黑彩两色相间的锯齿纹为骨架构成各种图案。 分布区域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陶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庄浪河流域,渭河上游的天山、武山一带和宁夏南部等地区,河西走廊仅限于永昌市以东地区。半山类型的制陶业直接继承马家窑类型,工艺娴熟,器物主要以泥条盘筑法成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主要有小口细颈壶、贯耳小口壶、细长颈瓶、浅腹盆、曲腹钵、双耳罐、单耳罐、带嘴罐等。 纹饰半山类型陶器大都绘有几何图案。几何图案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装饰题材,来源于生活。实际上所有的几何图案,都是一些非常具体的对象简略图、有时候甚至是模拟的图形。例如,一根波状的仙台,两边画着许多点,就表示一条蛇、附有里角的长菱形就表示一条鱼。由此可见,这种经过艺术抽象的几何图案,是与当时的实际生活和生产斗争密不可分的。装饰花纹有绳纹,是在成型时拍打上去的、多在夹砂陶器上出现;附加堆纹、成型时为加固坯体而作;彩绘内容很丰富,既绘于器物外壁,又绘于内壁,复杂图案的母题常用黑、红两彩相间的锯齿纹构成,色彩鲜明,形式多变。常见纹饰主要有葫芦形内填网格纹、游涡纹、水波纹、菱形纹、连续三角纹、宽带纹、平行条纹、圆圈纹、多线连弧纹等。其中游涡形纹最为常见。图案设计严谨。陶器图案不论正视还是俯视。都呈现完整而美丽的画面。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其深受中原仰韶文化影响,也被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时间跨度在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出土的陶器中彩陶约占三分之一,多以橙黄色为地,施黑彩或深灰彩。事实上,马家窑彩陶艺术较仰韶文化要发达得多。根据器形和花纹的变化,可以把它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