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雉城村 |
释义 | 雉城村位于浙江省长兴县老城区中心及城区周边各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由于旧城改造、征地拆迁等原因,所辖区域位置渐趋于分散,成点状分布于长兴城区的多个位置,主要分布在古城街道钮店湾新村、龙湾阧新村、高家墩新村,居委会位于长海路115号。根据“长兴新农村网”资料,全村在册户数395户,总人口774余人,下辖7个自然村,7个承包组。 历史沿革20世纪50年代初属雉城镇,混合编入居民村,1955年合作化时建立雉城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立雉城大队,属雉城管理区;1961年划归城郊人民公社,1969年8月转为雉城蔬菜大队;1980年4月从城郊人民公社划出隶属雉城镇,1984年改为雉城村。村委会驻地在高阳桥西堍。 经济发展自2000年雉城村委会通过村改居的方式变更为雉城居委会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雉城村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让群众得实惠,首要任务就是发展村级经济。面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居住分散等实际情况,村两委通过考察、讨论,充分吸取部分与我村情况类似的发展先进村的发展理念,大力拓展第三产业,发展壮大队级集体经济。此外,村委会大力推动劳动力转移,提升劳动力技能,积极发展家庭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和帮助群众自主创业。通过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队集体兴建店面房统一出租,发展家庭工业和服务业等方式,使村民收入稳步提高。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上升,根据“长兴新农村网”资料,该村人均收入达13000元。 农业发展雉城村系平原地区。1969年后改种水稻为种植蔬菜,是长兴县第一个蔬菜生产大队。当时,种植蔬菜和销售都由县蔬菜公司负责下达生产计划和收购计划,国家为菜农定量供应商品粮。计划经济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村民种菜积极性不高,经济效益较差。1975年,每亩蔬菜平均产值300多元,菜农人均年收入只有100多元。 1980年,雉城村大东门生产队部分群众联名写申请书,向大队党支部提出要求分蔬菜田承包到户。大队党支部书记刘振华和大队长廖江云等领导研究同意在大东门生产队试行分田承包到户的办法。村民种菜的积极性高涨,蔬菜产量提高,花色品种增多,上市季节提早,经济效益显著增长。1982年,全大队8个生产队400多亩蔬菜全部实行分田到户,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着城建和厂矿企业的发展,雉城村被征用土地较多。1991年,雉城村只剩下100多亩蔬菜田。为提高蔬菜生产效益,村里投资14万余元在蔬菜田比较集中的吴家桥、大东门生产队,修建水利灌溉设施,使蔬菜生产基本实现旱涝保丰收。是年,县里对雉城村蔬菜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菜农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夏季大量种植小白菜供应上市,为解决雉城镇居民淡季吃菜难发挥了积极作用。1992年,蔬菜产值达30多万元,平均每亩创产值3000元,比1975年净增加10倍。其中大东门生产队村民黄银根创出每亩蔬菜年收入1万元的高效益,成为长兴县种菜致富的标兵。 第三产业1984年,雉城村人均占有蔬菜田2分左右,田少人多,劳动力出路问题成了全村最大的难题。是年,村、队两级在沿城附近办起了停车场、招待所、紫砂工艺厂、联合厂、五金厂等企业。但因经营规模小,厂长实行任命制,经济效益较差。是年5月,南门生产队社员朱忠华、何传金、王杏脐联名提出承包停车场,经村党支部同意,在全村张贴承包公告,将承包期限、条件、产值、利润等指标公布于众,实行公开招标。结果朱忠华等3人中标。当年就上缴队利润5.8万元。次年,其余6个企业都实行公开招标承包,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大部分正、半劳动力的出路。村党支部向全村14名党员提出带领村民发展第三产业致富的口号。1985年,党员徐法生、王大毛联系7户村民办起新兴大理石加工厂,其他党员干部也带动村民在雉城镇附近办起汽车修配厂、运输队、铸件加工厂、装卸队等21家企业;在县城汽车站、火车站、轮船码头等地办起12家商业、饮食服务行业,经营网点遍及雉城镇各主要街道、居民区。同时,村党支部又利用许多村民家住城内的优势,动员家庭妇女走出家门,上街设摊、"破门"开店。1992年有150多名妇女上街设水果摊、小吃店、副食店。为扩大商业网点,村里投资60万元,在长兴新汽车站附近兴建3个综合商店,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成为全村最大的商业综合企业。是年,雉城村个体、联户企业总销售收入达到36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36万元。村、队企业上缴国家税收18万元,获净利润43.3万元。1989年以来,雉城村党支部连续3年被评为湖州市先进党支部。 社会事业生活福利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村民生活的日益富裕,根据“浙江省地方志”网站资料,全村99%的村民盖起了新楼房。7个生产队都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南柏、大东门生产队实行老年人生活补贴和无职业人员生活补贴,每人每月70元。小东门生产队17名老人由村实行养老制度,每人每月发生活费100元,每人一次性补贴医药费1000元,超过自负,节约归己。 教育雉城村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规定:村民中凡考上高中的每人每月补贴6元助学金,考上中专、大学的实行一次性奖励1000元。 计划生育经济发展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党员干部带头做表率,村、队优惠措施相应跟上。1982年起,对独生子女实行幼儿入托补助30元,入学补贴每年为15元。独生子女费起初为40元,后提高到60元。1987年起实行独生子女医疗保险,凡独生子女生病,医药费每年补助40元。每年的独生子女费用在2万元以上。1983至1992年,连续10年被评为长兴县计划生育先进集体,计划生育符合率连续10年保持100%。 发展措施雉城村以“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为工作指南,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是不断的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村建设了村民文化活动室、图书角、阅览室等公共场所。每年,村里都会举办各类讲座、座谈会等。二是对全村居民实现合作医疗投保免费,所有经费由集体经济统筹支付,并完善了大病救助制度,困难户照顾制度,老年人入院探望制度等实事工程。三是积极做好村里的再就业工作,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下岗人员登记造册,积极寻找工作岗位,积极创造就业机会,让下岗人员及时上岗。在2009年,雉城村着重进行了环境整治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有效改善了该村的整体面貌。雉城村相继被评为县级“民主法治村”、 “无邪村”、计划生育三年合格村、建设“平安长兴”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示范单位、长兴县“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