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钺戟 |
释义 | 简介钺 [yuè]戟 [jǐ](axe一halberd)中国古代一种把斧、毛戊和短剑(刺)相结合的长柄兵器。同戈、矛联装戟的区别是刺部加长如剑,把戈头换成铁斧,从而具有刺、砍两种杀伤功能。中国古文献中没有关于钺戟的记载, 其实物均出于汉墓或遗址中,最先发现于原西汉乐浪郡范围内,曾被称为“戚锌”。 河南俊县出土的实物被现代人定名为铁锨戟。此器的铀部长13厘米,总体呈扁薄的 拼公 这时步兵和骑兵需要的是锋利轻韧的长兵器,战斗中主要用于冲刺而不是挥砍,戟的实战功能显然优于钺戟,因此钺戟在出现之后并没有得到推广,即行消失。 河南汉代钺戟近年来,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于戟类;它刺长25CM、钺宽10CM、钺长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 “钺戟”来源在欧洲中世纪,非常流行一类将矛和战斧结合的长柄格斗武器,英文写作halberd,中文通常就译作“戟”。实际上,它与中国内朗代表丁完全不同的传统。 自进入历史时期后.欧洲仍以长矛和战斧为它要的格斗兵器,中国的主要格斗兵器却转变为戈和子。中国的戟是句(勾)兵传统的产物,欧洲的“戟”则是劈兵传统的结果。自然,中国戟以钩杀和刺志为主要功能,欧洲 “戟”则以刺击和劈砍为主要功能。后者虽也可钩,但不是其特点。因此,如果将欧洲“戟”称为“斧形獭”或“斧戟”,可能史贴切。 在中国古代,也曾有与欧洲斧戟相类似的兵器,这就是汉代的“钺戟”。它是将斧城与刺杀的直刃(短剑或鉟)用一根长柄组装而成,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但由于中国自商周以来实战使用斧钺不多,所以这种以斧城为基础改进而成的兵器也不流行,目前还没有在文献材料中找到它的印迹。“钺戟”一词,是现代的考古学者对它的命名。这种兵器最初发现于朝鲜半岛的古乐浪郡墓葬中,当时主持发掘的日本人也不知道该怎样称呼它,后来他们名之口“戚鉾[máo]”,戚是小钺,鉾即矛。相比较而言,“钺戟”之名较为浅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