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畲医药 |
释义 | 药学概述 一、民族概况畲医药,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福建、江西等省的部分山区,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畲族医术多为祖传口授、单线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不收外姓徒弟。因其防病治病多以青草药为主,因此又称“青草医”。 二、药学概述畲医药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名称:传统医药 申遗项目:痧症疗法、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 畲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由气、血、筋、脉来维持。若气血不足、痧气侵蚀,会导致脉络滞阻,并诱发各种痧症的发生。痧症的畲医治疗可以分为针刺、挑针与挑病珠、放血与拔火罐、刮痧、撮痧、淬痧、搓痧。 六神即是六脏(心、肝、肺、脾、肾、胆)的简称。畲族崇尚六神,认为六神受损就会得六神病。畲医治病往往把时辰连在一起诊断,按照十二时辰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周而复始。六神病需及时采用六神草治疗,根据不同时辰,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施治方为有效。 申报编号:Ⅸ-13 申报地区:浙江省丽水市、福建省罗源县 畲药简述:畲族药材主要以植物为主,随采随用,讲究新鲜。畲族开发了利用了数百种植物药源,还采取了对野生药进行栽培训化、兴办药场、房前屋后或庭院内栽种等措施。 三、医学概述1、畲医简史:为预防疾病,畲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会自备一些青草药,自用或互相馈赠;畲医为人治病多数使用自采的青草药,或用针灸、抓痧等疗法配合治疗。畲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防病治疗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它与中医药渊源相通。 2、畲医理论:畲医认为人的生命由心、肝、肺、脾、肾、胆六脏的神来主宰(通常简称“六神”)。“六神”各司其职,指挥人体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活动。畲医将疾病分为寒、风、气、血症和杂症五大类,每类又根据症状分为72种。 3、诊断方法:望诊、问诊为主,偶有切脉。 四、畲族医药理论特点畲族医药理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中医有着很深的渊源。在长期的民族迁移过程中畲族吸纳了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的医药理论精华,发展了本民族医药文化,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理论体系。通过深入民间调查、查阅有关医学文献和相关地方史志资料,我们可以看出畲族医药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寒凉为主,内外兼治据文献记载和畲族语言学考证,隋唐时,畲族主要聚居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所处地域多雨潮湿,瘴气流行,极易引发疟疾、结核病、丝虫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妇女病等,严重威胁畲族群众的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畲族群众积累和掌握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理论。明、清时,随着畲族迁徙区域的变化,民间“痧气”致病说开始形成。畲族民间将身体不适、精神不爽、头痛胸闷、四肢乏力、呕吐、腹部胀痛等,统称为“痧”。认为“痧”属热证,夏暑之季易发,为热与湿阻滞于皮表,影响脏腑尤其是脾胃功能而发病。 畲族地区气候炎热,古之“瘴气”,今之“痧气”,皆为热毒,民间治疗多以清热解毒药为主。同时,也强调“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辨证施治法。注重内服外治,内治服青草药,用药偏寒凉,外治则刮痧、抓痧等,内外兼治,二者并重。 2、“六神”治病,擅长外疗畲医认为,人的生命由心、肝、肺、脾、肾、胆六脏的神来主宰,“六神“即是六脏的简称。“六神“各司其职,协调人体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病人多为风寒所袭或气血不调所致。气血旺盛,筋脉顺畅,生命活动正常,身体健康;若气血不足,筋脉不畅,人的身体就羸弱;若气血不调或气血衰弱,筋痉脉止,则生命运动就停止。 畲族崇尚“六神“,认为“六神“受损就会得“六神病“(也称六辰病)。畲医治病往往把时辰连在一起诊断,认为人体有十二处气血调和往来,按照十二时辰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周而复始。若某一处受伤,就会血脉不畅,导致内伤,常出现每天定时畏冷,甚至寒颤,但不发热,寒颤渐减后疲乏无力、失声、咳血、喘憋等。通过问诊辨清病因,对症施药。“六神“病需及时采用“六神草“治疗,根据不同时辰,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施治方为有效。现代畲医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六神”说。如畲医兰天赐认为,白血病乃人体气血不畅,瘀积而成,他认为“六神草”可治白血病,并经二十多年临床实践,取得明显疗效。 畲医擅长外治和正骨、接骨疗法。畲医对伤的治疗强调新旧伤与轻重伤,按时辰辨证治疗。治疗多以青草药为主,辅以动物内脏或肌肉,取其通络活血之性,使邪去正安,气血旺盛,达到恢复健康之目的。正骨、接骨疗法,手法独特,捏、搓、推、拿、提、按、端、挤、旋、转、展、伸,因势利导,资以整复。复位后外用小竹片或杉树皮固定,再用宽2~3寸的青布包扎,3~9天调整夹板一次,继续上药,直至痊愈。 3、以食为补,注重节气畲族民间历来重视食物的补益作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九药不如一补”的说法。强调以脏补脏,认为禽畜的内脏或肌肉与人体相应的内脏或组织有着某种特殊的补益关系。注重食物凉热属性,体质寒者要用热性食物,体质热者要用凉性食物。提倡“以防为主”,强调未病先防,练功健身,以达扶助正气而邪气自退、不药而愈的目的。 畲族居住地区气温高,汗多伤气,加之繁重的体力劳动,体力消耗过大,所以畲族人口患病多虚实错杂,难以下药,对此畲医创造性地将药攻与食补有机结合起来,疗效较好。如畲族群众在四季更替或节气转换时,常采药备于家中,根据节气变化,选择凉热属性之家禽或动物(通常宰杀鸡、鸭、兔或羊等,也用狩猎之物)配以青草药炖服,以补益身体,消除疲乏,增强体力,效验显著,充分体现了畲医以食为补的观点。 4、因人因时,依法而动畲医认为,用药应因人、因地、因时而灵活变通,“依法而动”,不能机械,才能攻补恰当,药到病除。如春夏季节,人体阳气升发,皮腠开泄,治疗外感疾病则不能用辛温发散的药物;秋天气候干燥,用药宜偏润;冬季寒冷,温药可适当加量。居于山区的患者多为风寒湿气所侵,治宜祛风散寒;居于平原地区的患者常发热多汗,当慎用温热药。老少患者,用药宜轻;青壮年患者,用药稍峻无妨;妇女在经期及妊娠期慎用峻下、破血药。 五、畲医特色疗法1、针灸疗法畲医针刺疗法与中医的针灸不尽相同,注重部位,多用银制三棱针,有挑针与刺针之分,挑针又有轻挑与重挑之分:轻挑医者斜握银针,针尖露出半米粒,在表皮上重压上挑,以不出血为度(有时也有出现小血丝);重挑在表皮上挑出血丝,有的挑后还要从针口中挤出血珠。畲医认为人体生病是因体内气血不调,轻针调其气血,放血去掉瘀血,使血脉流通。针刺多采用重针,一般不留针。灸法所用艾绒一般自制,每块都比较大,多用隔姜或隔盐灸,一次仅1-2块,也有直接灸,多数用于慢性病,灸后易形成癍痕,也有称癍痕灸。 2、祝由治病祝由科在金元时期是中医十三科之一,到了清代不到九科之中,后又列为禁科;但在畲族地区仍在沿用,部分群众也信仰。少数畲医应用祝由科的咒语、符录等形式治疗皮肤病、疖痈、鱼骨鲠喉、蜈蚣蛇蝎咬伤、小儿受惊、精神病、难产、“扫风”等疾患,亦偶有治愈者。现代有些学者认为“祝由”属医学心理学范畴,在医学中有一定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