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磬石 |
释义 | 磬石【读音】 qìng shí 【义】古称“泗滨浮磬”。产自安徽灵璧县渔沟镇石磬山 音质清脆 余音绵长 可制作打击乐器【磬】。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为土五色……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摘自《尚书·禹贡》。 《尚书》古籍书名。尚通“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时典章文献的汇编。古籍中也单称《尚书》为《书》。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时期大量的政治、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资料。《书·禹贡》是《尚书·夏书》中的篇名,大约成书于周秦之际,把当时中国分为九州,记述了各区域的山川分布、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等,保存了我国古代的重要地理及物产资料。《尚书》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编磬律分 【原文】 灵璧石为之。两靣绘金云龙。股修七寸二分九厘,博五寸四分六厘七毫。鼓修一尺零九分三厘五毫,博三寸六分四厘五毫,十六枚皆同。但按律吕别厚薄。股侧镌某年月制,鼓侧镌某律名。 倍夷则磬,厚六分零六毫 倍南吕磬,厚六分四厘八毫 倍无射磬,厚六分八厘二毫 倍应钟磬,厚七分一厘九毫 黄钟磬,厚七分二厘九毫 大吕磬,厚七分六厘八毫 太簇磬,厚八分零九毫 夹钟磬,厚八分六厘四毫 姑洗磬,厚九分一厘 仲吕磬,厚九分七厘二毫 蕤宾磬,厚一寸零二厘四毫 林钟磬,厚一寸零六厘四毫 夷则磬,厚一寸零七厘八毫 南吕磬,厚一寸一分五厘二毫 无射磬,厚一寸二分一厘三毫 应钟磬,厚一寸二分九厘六毫 摘自 《文庙丁祭谱》 尊经阁藏版。著述古代在祭祀孔子礼乐大典中,关于编磬制作用材的规定,以及编磬律分的尺寸标准和律名题刻的位置及纹饰等等。 磬石 【原文】 磬石,山名,在安徽省灵璧县北,山在泗水之南,《尚书》云“泗滨浮磬”,即此。其山山石可以为磬,击之,其声清亮,后世多取供乐府之用。 参阅《太平寰宇记》十七《淮阳军下邳县》。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宋乐史(930年-1007年)著。因成书于太平兴国时故名。太平兴国为北宋太宗年号,当时闽越始平,北汉得灭,国家统一。乐史乃合舆图所隶,考寻始未,条分件系,以成此书。乐书袭唐以来旧制,分道、州郡、县三级,以州郡为单位。较之《元和郡县志》又增加风俗、人物,史料更为丰富。该著录入《四库全书》。 附注:《太平寰宇记·淮阳军·下邳县》:磬石山“在下邳县西南四十里,今取磬石上贡乐府。《禹贡》‘泗滨浮磬’即此”。唐宋时下邳县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北古邳镇,从古邳向西南四十里,就是今灵璧县北七十里的磬石山。 《辞源》:“《尚书》云:‘泗滨浮磬’即此”。是史据确凿的。 张澹岩论石 张澹岩好蓄奇石。其论石之品云:“灵璧出于泗滨。本乐石所用,《书》云‘泗滨浮磬’是也,硕厚清越如被涂泽,而乏烟雨葱茜之姿。思溪近出于太末,深在土中,坚贞温润,文质俱胜,扣之如钟,四面皆可观。其姿裁明秀,体气高妙,琼出诸石之上,视灵璧犹伧父也。林虑远出河朔,土厚水深,体极枯燥,然玲珑嵌空,宛如镵刻 ,其实皆出自然。洞庭在太湖之中,《咸池》一气下注膏液,石生于水裔,宛转奇巧,翠润而文,吴人以植园馆,亭然秀耸,高或数丈,低犹数尺,然不及思溪之精绝也。” “泗滨浮磬” “泗滨浮磬”,现在俗称“灵璧磬石”。产自安徽灵璧县磬石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