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砻墙 |
释义 | 砻墙,俗称矮墙 圜丘坛 位于天坛建筑轴线南半部,坐北朝南,原为皇帝每年冬至祭天之处,又称祭天台、拜天台或祭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一座三层蓝色琉璃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将坛面扩大,仍为圆形三层,坛面用北京房山所产艾叶青石铺面,栏板、栏柱用汉白玉雕锲。坛周围绕以砻墙(俗称矮墙)二重,内圆外方,明朝时墙顶部为绿琉璃瓦,清乾隆年间改换蓝琉璃瓦。砻墙墙身为红色,四面设有棂星门(形似牌坊,用汉白玉石雕造,上安云板)。明朝时南面为三门,其余各为一门,两重砻墙计12门;清乾隆年间改为四面各三门,两重砻墙计24门。圜丘坛南角有望灯台遗迹三座,坛南设有燔柴炉、毛血池、具服台(更衣台)等,坛北是皇穹宇。? (二)祈谷坛 位于天坛建筑轴线北半部,坐北朝南。坛台圆形三层,十分高大为天坛中最早的建筑。现在的形制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大享殿时改建的。清乾隆时台面满铺金砖(大型方砖,用细泥精工制成,砖体坚实,叩之有金石声,称金砖),三层坛体各出八陛(南北两面各三出,东西两面各一出)。南北两面正中大陛均有浮雕丹陛,上层为双龙山海纹,中层为 双凤山海纹,下层为祥云山海纹。丹陛的主体图案采用高浮雕表现手法,塑体起伏强烈,龙凤有腾跃之感。三层坛面周围都有雕纹石护栏,各层栏板数均为一百零八块。护栏的望柱下面有排水嘴。每层各不相同。上层望柱头为龙纹,排水嘴为龙头形;中层望柱头为凤纹,排水嘴为凤首形;下层望柱头为云纹,排水嘴为朵云形。最上层坛面正中是祈年殿,坛四周只有一层内砻墙,比一般砻墙高,墙身砖砌,墙顶为绿琉璃筒瓦通脊,东西南三面各辟三间砖砌拱券门。具服台在南坛墙外丹陛桥东侧,坛墙内有燔柴炉、毛血池等,坛北面是皇乾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