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禅宗 |
释义 |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先驱(先驱范缜大菩萨 辩论大赛 菩提达摩与楞伽宗 僧璨与《法华经》 道信的黄梅禅 牛头禅 弘忍的东山法门 北宗禅) 发展(六祖慧能的曹溪禅 曹溪禅门下的分化 荷泽宗 石头宗 洪州禅 保唐宗 牛头宗 分化 五家七派 南禅家风 禅净之争) 简介第十乘佛心宗佛教分为九乘佛法,然禅宗即是教外别传之第十乘。其他九乘皆属方便为究竟之法门;唯独禅宗属于究竟为方便法门。禅宗又名佛心宗摄持一切乘。没有佛心摄持的佛法即是行尸走肉。 教外别传(一)禅林用语。不依文字、语言,直悟佛陀所悟之境界,即称为教外别传。又称单传。故禅宗又作别传宗,系教外别传宗之略称。此教外别传之禅法,亦即菩提达磨所传之祖师禅。联灯会要卷一(卍续一三六·二二○下):“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则公案不仅表示禅家注重正法相传,亦表示禅宗不滞教门之文字语言,直接洞见心地了悟之意。另据祖庭事苑卷五怀禅师前录载,禅宗传法诸祖亦以三藏教乘接引弟子,至达摩祖师时,始单传心印,破执显宗,即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景德传灯录序、圜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兴禅护国论卷中、传法正宗论卷下、五灯会元卷一、禅宗正脉卷一] (二)凡十六卷。明代黎眉(郭凝之)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四册。本书系黎眉探究禅之奥妙、佛祖之本源,搜集机缘之语要,以举扬祖师之宗乘。并揭示五家之本源、各派家风,令参禅学道之士认识各自面目,高扬祖灯。本书计收四一○人之机缘,佚名者三十八则。汉月法藏、密云圆悟、雪峤圆信等,皆为之作序。 无上究竟之本佛达摩祖师开示: 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黄檗祖师开示: “大抵因声教而悟者谓之声闻,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若不向自心中悟,虽至成佛,亦谓之声闻佛。学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虽历劫修行,终不是本佛。”如此之禅宗非入藏和莲花戒辩论的北宗传人摩诃衍禅师所能比拟,未悟本佛故。 禅宗祖庭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嵩山,是禅宗祖庭,也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现任少林寺方丈是释永信。现在嵩山少林寺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地之中”少林寺等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禅宗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源于禅理在世间已经广泛传播,禅理在世间已经不新奇,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对世间涅槃影响力降低,只能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不被社会需要,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过于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虚云和尚在近代传承临济,兼弘曹洞,又遥承了早已断流的法眼、沩仰、云门三宗,以一身兼嗣五宗法脉,承前启后,融会了五宗禅修法门。为禅宗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禅宗的流播地区主要为江南一带,集中于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带。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铃木大拙至美国宏法,禅宗在欧美大受欢迎,遂将禅宗的影响力推至世界各地。禅宗的这个“禅”字由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禅宗所谓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潘国静禅师曰:禅来自于生活,是长期对生活积累时的顿悟,禅不受知识的约束。 自南宋之后,禅宗衰微,明末憨山德清大师已有禅宗五家不振之叹,称临济宗风,独有紫柏真可大师可承续,然后继无人。至于民间,则以因莲池祩宏、藕益智旭大师的倡导,以三教合一、禅净双修为主流。虽然说禅净双修,但实是以净土宗称名念佛求往生为主,已经不是原有禅宗宗风了。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为禅宗的衰落期,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 明末临济宗,密云圆悟禅师,在浙江天童寺传授临济禅法。其弟子汉月法藏,作《五宗原》介绍禅宗五家,以圆相为万佛之祖,临济为正宗,但受到圆悟法师反对,作《辟妄七书》、《辟妄三录》以反驳。法藏弟子潭吉弘忍作《五宗救》,为法藏申辨,并认为《辟妄》诸书为伪书,加以批判。清初,法藏一派在南方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清世祖爱好参禅,曾召海会寺憨璞性聪、浙江玉林通琇、木陈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晓本晰等入宫内说法。清世宗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世宗皇帝,自许为禅宗血脉,编集《雍正御选语录》,并撰写《拣魔辨异录》,以上谕要求各地地方官对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严加调查取缔,这样实属国王护法。 无四相禅宗宗旨《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尔时,世尊说此法门已,复告金刚手菩萨言:“金刚手,若有人得闻此一切法平等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假令其人杀害三界一切众生,终不因斯堕于恶道。何以故?已受调伏心律仪故。当知是人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执剑杀佛经论出处 1.《佛说如幻三昧经》 一切诸法皆无所生。由如幻化如幻士相。一切诸法退无常存。自在所作示现变化。推极本末不生不起亦无所灭。文殊师利寻则赞曰。善哉善哉。讲法当然诚如所言。说是语时。彼众会中五百菩萨。以得四禅逮五神通识其宿命。往古世时所作善恶寻自已睹。皆复识命曾更所作。逆害父母。杀罗汉。乱圣众。坏佛寺。斯等罪业本所犯恶余殃未尽。念伤害心倍怀忧结志在疑网。由是之故。不能逮了此深法要。计有吾我所据微翳。卒不肯舍不逮法忍。于时世尊。欲得开化五百菩萨。则以威神现示文殊。文殊师利即从坐起。偏出右肩右手捉剑走到佛所。佛告文殊。且止且止。勿得造逆当以善害。所以者何。皆从心发因心生害。心已起顷便成为杀。时无央数诸菩萨众各心念言。斯一切法悉如幻耳。彼无吾我及人寿命。其意所念察其本末。无有父母无佛法众。亦无作者亦无受者。无行不行亦无果报。意自贪身而堕颠倒。愚戆凡夫悉不能解。心反处颠倒计我父母。所以者何。文殊师利聪明圣达。诸佛世尊所叹。功勋不可思议。道德超殊不可逮及。巍巍煌煌无以为喻。深入法忍了其本际。供养无数江河沙等诸佛大圣。而宣道教。于过去佛所作已办。晓了诸法慧无俦匹。其所说法靡不应时。见诸如来。常怀恭恪稽首自归。今执利剑走向如来。佛告之曰。且止且止。文殊师利勿造逆害当以善害。若分别此察其本际。不可分别何所佛名及法圣众。父母罗汉及庙寺名。其受虚无则无归趣。亦无报应。设一切法虚无不实。所受诸法亦复虚妄。幻譬如空亦如芭蕉梦影野马。离欲虚妄而无坚固。以是之故彼无有罪亦无害者。谁有杀者何谓受殃。如是观察惟念本末。则能了知一切诸法。本悉清净皆无所生。五百菩萨闻是亘然。寻时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2.《大宝积经》卷105 尔时会中有五百菩萨。已得四禅成就五通。然是菩萨依禅坐起。虽未得法忍亦不诽谤。时诸菩萨宿命通故。自见往昔所行恶业。或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或毁佛寺破塔坏僧。彼等明见如是余业。深生忧悔常不离心。于甚深法不能证入。我心分别彼罪未忘。是故不能获深法忍。 尔时世尊为欲除彼五百菩萨分别心故。即以威神觉悟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承佛神力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髆。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时。佛遽告文殊师利言。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师利从本已来。无我无人无有丈夫。但是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彼已害我。即名为害。时诸菩萨闻佛说已。咸作是念。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是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无丈夫。无摩奴阇。无摩那婆。无父无母。无阿罗汉。无佛无法无僧。无有是逆。无作逆者。岂有堕逆。所以者何。今此文殊师利。聪明圣达智慧超伦。诸佛世尊称赞。此等已得无碍甚深法忍。已曾供养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尊。于诸佛法巧分别知。能说如是真实之法。于诸如来等念恭敬。而忽提剑欲逼如来。世尊遽告且住且住。文殊师利汝无害我。若必害者。应当善害。所以者何。是中若有一法和合集聚。决定成就。得名为佛名法名僧。名父名母名阿罗汉。定可取者。则不应尽。然而今此一切诸法。无体无实。非有非真。虚妄颠倒空如幻化。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得受殃。彼诸菩萨如是观察明了知已。即时获得无生法忍。欢喜踊跃。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以偈叹曰。 诸法如幻化 斯由分别起 是中无所有 一切法皆空 颠倒虚妄想 愚痴取我心 计念我昔愆 所作业中甚 过去为大逆 杀父母良田 杀罗汉比丘 是为极重恶 以彼恶业故 我当受大苦 没疑网众生 闻法悔或除 大名拔我毒 破散我疑心 我已觉法界 众恶无所有 诸佛巧方便 善知我等意 方便度众生 为解诸疑缚 何处有诸佛 法僧亦复然 父母本自无 阿罗汉空寂 是处无有杀 云何有业果 如幻无所生 诸法性如是 文殊大智人 深达法源底 自手握利剑 驰逼如来身 如剑佛亦尔 一相无有二 无相无所生 是中云何杀 说此执剑妙法门时。十方如恒沙等诸佛世界。六种振动。时彼十方诸佛世界。一切诸佛现前说法。彼佛侍者。各于该国大众会中。从座而起。咸请其佛言。世尊。今此神变是谁威德而令世间大地振动。时十方诸佛各各告其弟子曰。诸善男子。今有世界名曰娑婆。彼土有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觉。现在说法。然彼世界有一上首菩萨摩诃萨名文殊师利。久已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破坏新学菩萨执著心故。躬秉利剑驰走趣彼释迦如来。显发深法。以是因缘故。令大地如是振动。彼佛世尊因智剑故说甚深法。复令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法眼清净心得解脱证深法忍安住菩提。 3.《五灯会元》 世尊因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 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 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禅宗祖师斩猫杀蛇公案 石头西迁祖师锄蛇 师与邓隐峰铲草次,见蛇。师过锹(qiāo)子与隐峰。隐峰接锹子了,怕,不敢下手。师却拈(niān)锹子截作两段,谓隐峰曰:“生死尚未过得,学什摩佛法。”师将锹子铲草次,隐峰问:“只铲得这个,还铲得那个摩?”师便过锹子与隐峰。隐峰接得锹子,向师铲一下。师曰:“你只铲得这个。”洞山代曰:“还有堆阜摩?” 南泉斩猫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乃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归宗锄蛇 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为马祖道一弟子。某天归宗在锄草,一讲僧来参,忽有一蛇过,归宗以锄斩之。讲僧大惑(犯杀戒)说:“久向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归宗说:“你粗,我粗?”讲僧问:“如何是粗?”归宗竖起指头。问:“如何是细?”归宗作斩蛇势。讲僧说:“与么则依而行之。”归宗说:“依而行之且置,你甚么处见我斩蛇!”僧无对。 公案概述公案为禅宗独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广义上的公案为古代考试题目,后特指为佛教高僧考验僧众的题目。由于公案的故事情节多彩,且其含义深参,因此禅师喜欢讲述公案情节,以考听者的佛教修行水平。从而对闻者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分析,并给学生有个参悟机会。通常情况为禅师用极混扰人的话引人说话,普通僧众若心随话转,落到能所对立,或名相,或常断见上去了,即露马脚,或被高僧揪住,甚至继续逼迫,使错误昭显,从而使人知错而改。著名的禅宗公案典籍为《碧岩录》、《五灯会元》等。 参公案的风气一直远远流传,乃至当代,嵩山少林寺每年都举行禅宗公案,引众多僧侣及佛学爱好者讨论学习。比如2009年辨禅比赛的决赛题目即为“达摩面壁,背向何处?” 默照禅与话头禅参见:大慧宗杲 至南北宋之际,曹洞宗门下正觉宏智禅师,鉴于临济宗叫人看话头、看公案,流于空疏,故起而倡以静坐为主的默照禅,但大慧宗杲认为曹洞宗只教人静坐,不求妙悟,是“默照邪禅”,对此宗大加批评。宏智正觉门下也后继无人,在南宋后,影响力就变得非常的小。 临济杨歧派门下的大慧宗杲对当时的禅宗,提出两大弊病:一种是好打高空,在公案及言语机锋上逞能,另一则是只知静坐观心的“默照邪禅”。他进而提倡所谓的话头禅〈又称看话禅〉,要人以参赵州禅师的无字话头。“只这一(无)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妄念起时,但举个无字,举来举去,蓦地绝消息,便是归家稳坐处也。”“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 大慧宗杲的话头禅后成禅宗主流,但是到了明清之后,净土宗兴起,禅宗逐渐与净土宗合流,形成一股新的趋势。 佛教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印度佛教大乘佛教汉传佛教日本禅宗 禅宗诞生二则《景德传灯录》<;达磨大师>;公案二则 一则对朕者谁 广州刺史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 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 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梁武帝问达磨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磨大师回答道:“廓然无圣。” 二则断臂求法 达磨大师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 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大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源流和传承禅史重塑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中载,佛陀在灵鹫山为众人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在众人不明的情况下,佛陀以“佛心印心”的方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印度)禅宗第一代初祖。摩诃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 禅宗历代祖师释迦佛欲涅盘时传佛心印 西方一祖迦叶尊者 西方二祖阿难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 七祖婆须蜜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十祖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马鸣尊者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法 十六祖罗侯罗多尊者法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法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法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传法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二祖摩蝗罗尊者法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法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二十八祖菩提达磨祖师 二祖慧可大祖禅师 三祖僧璨鉴智禅师 四祖道信大医禅师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 六祖慧能大鉴禅师 云门第一代云门文偃禅师 第二世香林澄远 禅师 第三世智门光祚 禅师 第四世雪窦重显 禅师 第五世天衣义怀 禅师 第六世慧林宗本 禅师 第七世长芦崇信 禅师 第八世慧林怀深 禅师 第九世灵隐慧光 禅师 第十世中竺元妙 禅师 第十一世光孝己庵深净禅师 第十二世演彻虚云禅师 第十三世佛源妙心禅师 第十四世明赛本觉上人(中兴宗一世法王) 禅宗先驱在汉朝时期,安士高、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佛教翻译家已经开始将如何进行禅定修行的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安土高为佛教初期传入最有声望之译者,其关于禅学之译籍,则有禅行法想经及禅定方便次第法经等,其所译禅籍多为小乘禅,包括《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禅行法想》等。而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所译的禅籍,以若禅秘要法经及坐禅三昧经等为主,多为大乘禅。 根据这些经典教授学习禅定方法的僧人,被称为禅师。他们可以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先驱,但是真正的禅宗建立者,则是菩提达摩。 关河地区的三论学鸠摩罗什将龙树学传入中国,竺道生依此提出顿悟成佛的观点。 空性观点与魏晋玄学的结合。 地论宗参见:地论宗地论宗,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习《十地经论》为主,属唯识学派。隋唐之际,讲《十地经论》的大德称为“地论师”,其宗派则名为“地论宗”。 始于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译出世亲所著《十地经论》,《十地经论》为世亲对《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的注释,内容是解释菩萨修行的位阶。由于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二人对《十地经论》的见解不一,故不久就分为二派。 本于菩提流支而始于道宠的流派,称为“相洲北道派”,而源自勒那摩提而始于慧光的“地论宗”则称为“相洲南道派”。慧光弟子法上,再传隋代净影寺慧远大师,与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合称隋代三大法师。此外更有慧顺、道慎、灵祐、慧藏、智炬等皆为地论宗大师。后并入华严宗。 道家玄学当佛教进入中国时,正逢魏晋玄学的兴盛期。追求返璞归真,回到本来状态。 竹林七贤远离传统礼教的束缚,而逃脱不了世间;后世禅宗祖师远离一切束缚,而能入诸世间。 先驱范缜大菩萨菩萨者,自觉觉悟众生是。大乘佛教的菩萨不拘泥于是不是名字上的佛教徒,菩萨可谓嬉笑怒骂,千变万化!社会各阶层只要有所成就的,都名菩萨。自觉觉悟众生故。范缜就是这样的菩萨。 范缜字子真,少年时父亲去世,很是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敬。二十岁以前,跟沛国刘瓛学习,刘瓛认为他与众不同,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古代成年礼仪)。在刘瓛门下数年,总是穿草鞋布衣,步行于道路。刘瓛门下有许多乘车跨马的贵族子弟,范缜处在他们中间,一点儿也不感到羞愧。长大以后,博通儒家经典,尤其精于《三礼》。性格诚信直爽,喜欢直言不讳大发宏论,不被士流朋友们接受。只和表弟萧琛友善,萧琛也是有名的能言善辩者,但总是佩服范缜的言简意深。 一天,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信因果报应说,那么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范缜说:“人生如同树上的花同时开放,随风飘落,有的花瓣由于风拂帘帷而飘落在厅屋内,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则因篱笆的遮挡而掉进粪坑中。殿下就犹如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就是落于粪坑中的花瓣。贵贱虽然不同,但哪有什么因果报应呢?”萧子良不能驳倒范缜这番有理有据的答辩,无言以对,心里却对范缜深为不满。 经过这一次交锋,范缜觉得有必要将自己无神论的观点加以系统阐述,他遂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今天所见的设宾主形式的《神灭论》并非初稿,是范缜在梁时的修订稿)。他以犀利的笔锋,形象的比喻,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无神论与有神论争论的核心问题,即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将有神论批驳得体无完肤。 范缜这样的因果理解符合佛教了义说。那些所谓的名字佛教徒附佛外道而已,无佛心摄持故。立个灵魂不灭已经是外道的我见、我所见了。《楞严经》所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正因为有了达摩的佛心宗,一切佛教宗派才有了生机,这时的佛教才名佛教。可以说鸠摩罗什大师都是给达摩祖师打前站的,没有佛心摄持的佛教,如同行尸走肉一样,真正的高僧被驱逐,那个“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是鲜明的例证。 《诸法无行经》开示一切无行无动转,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 凡夫自分别 我贪我嗔恚 如是愚痴人 则堕三恶道 实相无贪恚 痴亦不可得 分别如幻法 自性烦恼热 实相无烦恼 无众生无佛 分别无生法 凡夫愿作佛 不见诸佛法 亦不见众生 知是法相者 疾成众生尊 这样的大乘佛法,无怪乎梁武帝及其臣僚难以领会啊! 范缜在神灭论的最后部分,无情地揭露了当时偏离正法的佛教界的欺骗性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他写道:“佛教损害了国政,僧尼败坏了民俗。佞佛如同骤起的狂风迷雾,弛荡不休。我有感于这一弊端,渴望拯救沉溺于佛教的人们。为什么人们都要倾家荡产去求僧拜佛而不肯去接济亲友、抚恤贫困呢?这是由于佛教重于利己而轻于济世。所以佞佛之人在穷亲贫友相求时,都不肯解囊相助,而是斤斤计较,吝啬已极,但却将千万资财贡献佛寺,献媚求欢于僧尼。范缜这样说正符合大乘佛教无我利他的精神,人间佛教理当如此。 辩论大赛梁武帝说:“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辨其长短,来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见《弘明集》卷十)所谓“设宾主”,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问答体论文体;所谓“就佛理以屈佛理”,言外之意是让范缜放弃真理。 范缜对此毫不示弱,他坚持真理,绝不妥协,勇敢地接受了梁武帝萧衍以及众僧名士的挑战,并将《神灭论》改写成有宾有主、一问一答的文体,共设三十一个问答。萧衍见范缜不肯就范,于是唆使光禄寺大僧正法云写了《与王公朝贵书》,发动朝野僧俗,一齐上阵,轮番向范缜展开进攻。先后参加围攻的有六十四人,共拼凑了七十五篇文章。可是,他们多是无真才实学的御用文人,才华、文笔、思辨能力距范缜相去甚远,只能以谩骂代替争论。他们指责范缜“欺天罔上”、“伤化败俗”,叫嚣取缔“妨政实多”的《神灭论》。范缜从容自若,沉着应战,据理驳斥,史称“辩摧众口,日服千人”(《弘明集》卷九)。当然,围攻者中也不乏辩士。东官舍人曹思文,能言善辩,笔力不凡,接连写了《难神灭论》和《重难神灭论》,但与范缜交锋后,亦一筹莫展,不得不承认自己“情思愚浅,无以折其锋锐”。 在这场论战中,范缜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并被载入史册。梁武帝对他无可奈何,只好既不贬黜,也不升擢范缜,让他位居国子博士,直至死。《神灭论》也未予以取缔。 范缜破见的胜利正是其理契合大乘佛心,后来梁武帝和达摩祖师见面时,梁武帝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个佛心。范缜让我想起了东晋慧远,远公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远公所著《法性论》后,大加赞叹云:边方未见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也这样赞叹范缜,达摩未到就已经能契合佛心,岂不妙哉! 范缜应声破见毫无迟滞,可谓辩才无碍;令对手词屈理穷,哑口无言,非大才而不能为;明知皇帝死执佛教也敢唱反调,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真乃大丈夫。范缜的这种精神正是自觉觉他利益众生的菩萨精神。现在的穆斯林不建立学校扫盲,反而建立华丽的清真寺,佞安拉之人不肯建立学校,但却将千万资财贡献清真寺,献媚求欢于虚无缥缈的安拉。迫于阿訇淫威,捐款捐财的,清真寺的大喇叭从早到晚扰民而无人敢说的,范缜大无畏精神正是这类人所欠缺的。 菩提达摩与楞伽宗楞伽经及菩提达摩禅宗早期的先驱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及其门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义上,他们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在修持上,他们重视头陀行与禅定。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 达磨慧可相以楞伽密传法印,故二祖有《楞伽经》四卷,可以传法印心,而三祖僧璨,则有《信心录》一卷,四祖以下别开牛头禅,五祖以下慧能神秀之壁书,尤为开中国千载以来未有之宗风,此为中国禅宗大转变。从斯南顿北渐分河饮水,后北渐传于国外,其旨趣为南禅相悖,一花五朵遍传。 僧璨与《法华经》禅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五灯会元》卷一称“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这说明佛教史家对僧璨的情况不甚明了。《续高僧传》卷21《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有这样几句话:“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此中所说的舒州即今安徽省的潜山县,这二僧之一就是僧璨,因为禅宗四祖道信(580-651)“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所以道信是僧璨的弟子。这“二僧”的另一位,相传是僧璨的同学可法师。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块铭文砖,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这块砖铭所记,与现代佛教典籍相符,应当是可信的。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487-593),北齐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岳西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隋开皇十二年(592),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僧璨向道信传授《妙法莲花经》的“会三归一”理论和佛性理论,这对道信极具影响力。道信在此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僧璨经常向道信传授玄微禅理。时机成熟后,僧璨即付 矛道信衣法,传法偈如下:“华种是田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后往罗浮山,不许道信跟随,让他在原地弘法,说:“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道信是僧璨的唯一弟子,僧璨对他寄托厚望。 两年以后,僧璨又回到原地。在一次为众说法后,在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其时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世寿不详,唐玄宗谥智禅师、觉寂之塔。 相传僧璨曾著《信心铭》,佛学界对此提出疑义。《信心铭》综合佛教、道教义理,又综合大乘空、有两宗。《信心铭》的第一名话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修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虚妄分别。还讲到“住性合道,逍遥烦恼。”这很像是道教回归自然的思想。以后还讲到“绝言绝虑”不住断、常二边见的中道实理,这显然是空宗理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反映出大乘有宗的真如理论。 道信的黄梅禅在道信之前,禅宗祖师多修行头陀行,门徒不多,但是道信改变了这个作风,开始以佛寺为中心来向大众广泛传授禅法,禅宗大振。 道信受到天台宗及三论宗的影响,将般若中观学与念佛法门融入楞伽经的传统中,开始以《文殊说般若经》结合《楞伽经》教授门徒。 开始将授菩萨戒加入禅宗,形成戒禅合一的新宗风。 牛头禅牛头宗为三论宗的旁支,始于法融大师,为牛头初祖。传统上认为法融大师为禅宗四祖道信之徒,但是经后世考证,两人的年代不相当,应是误传。因此牛头宗是由三论宗旁出,在江南地区独立发展的地区性宗派。但是因为与禅宗理念相近,所以逐渐融合在一起。 牛头宗重视般若中观之学,与传统禅宗重视《楞伽经》不同。 弘忍的东山法门弘忍大师以《金刚经》取代《楞伽经》与《文殊说般若经》,作为传法的核心。 南顿北渐参见:弘忍及五祖寺五祖寺中曾经发生过著名的禅宗作偈之事。因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禅修水平。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 此后,弘忍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此时六祖,受命南归。此后禅宗分为南顿北渐。 北宗禅参见:神秀 神秀是汉传佛教禅宗北派创始人。早年博览经史,唐武德八年(625年)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 五十岁,至蕲州黄梅县双峰东山寺参谒弘忍,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深为弘忍所器重。弘忍圆寂后,神秀去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扬。 武则天听到他的盛名,于久视元年(700年)遣宋之问迎请,当时神秀已年过九十。大足元年,(701年)抵东京洛阳,住于内道场,受高遇。武后时常询问,并命于当阳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表彰功德。由此成为长安、洛阳两京法主,则天、中宗、睿宗三帝亲教授师,所传教法盛行华北,号称“北宗”。 唐中宗即位(705年),神秀住洛阳六年,于神龙二年(706年)在天宫寺圆寂,谥大通禅师。 发展六祖慧能的曹溪禅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次年,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中,也可体会禅的境界。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惠能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达于极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近代学者胡适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曾有考证印度禅的这二十八祖的法脉是后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坛经》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六祖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时其中可能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惠能弟子神会辩倒北宗,使得曹溪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 曹溪禅门下的分化因为惠能之后不再传法衣钵,曹溪禅后分为曹溪北宗、曹溪南宗、保唐宗。曹溪北宗即为荷泽宗,曹溪南宗分化出石头宗、洪州宗、保唐宗三支,而以石头、洪州为禅门正宗。 荷泽宗曹溪北宗即为荷泽宗,始于神会大师,承继六祖法脉,又被尊为禅宗七祖,但他的地位不被南宗各派所承认,因荷泽宗在洛阳一带传布,因此又被石头、洪州认为是曹溪禅中的北宗。 石头宗曹溪南宗又分为石头禅和洪州禅。石头禅始于石头希迁法师。希迁法师先于曹溪六祖门下出家为沙弥,惠能去世时,年仅十四岁,后依于六祖门下青原行思,于是成为禅宗大师。荆州的天皇道悟,澧洲的药山惟俨,潮州的西山大颠,皆出于希迁门下。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传说都是从石头系统出来的。 洪州禅洪州禅,始于南岳怀让,但是真正光大南岳门下的,为洪州道一。道一大师住江西洪州开元寺,故称洪州宗。其门下怀海,出了沩山灵祐,黄蘗希运,为沩仰与临济二宗的根元。 保唐宗此外,南宗中还有一分支为保唐宗,始于成都保唐寺无住禅师,在四川地区独立发展。它的特点是融合了北宗与南宗的看法。 无住禅师未出家时,从居士陈楚璋学顿教法,陈楚璋为五祖弘忍门下老安和尚(嵩山慧安)弟子。无住后从六祖弟子并洲自在受法出家,又从学于净众寺无相(又称金和尚),无相为弘忍门下智诜的再传弟子。所以宗密认为他是由五祖门下分出的,但保唐宗《历代法宝记》则自认为六祖曹溪门下。 牛头宗牛头宗传至六祖慧忠,鹤林玄素,径山法钦时牛头禅大盛,与洛阳荷泽神会,江南的洪州道一、石头希迁,并为禅宗重镇。但因后继无人,后逐渐为曹溪宗所吸收,融入石头宗之中。 分化六祖惠能门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晚唐至北宋初期,共分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五宗,再加上临济门下分出的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五宗七派(或称五家七派),为唐朝以后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后,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 五家七派“五家七派”,主要出于石头、洪州二宗。沩仰、临济二宗出于洪州道一门下,曹洞、云门、法眼皆出于石头希迁门下: 沩仰宗。百丈怀海门下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于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慧寂治所在栖隐寺(今江西宜春的太平兴国寺)。 临济宗。百丈怀海门下黄蘗希运禅师住持黄蘗寺(在今江西宜丰县)初露端倪,临济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创立。临济宗传至石霜楚圆(986-1039) 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 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杨岐派。方会创立,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上栗县)而得名。后由大慧宗杲光大,传授话头禅法,大行于世。 曹洞宗。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统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后传于宏智正觉禅师,建立默照禅法。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 南禅家风参见:永嘉玄觉 三祖《信心铭》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六祖偈:“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楞严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诸法无行无动。知语如响应声。拔剑出佛身血。入佛知见,亦不执佛见。 禅净之争参见:永明延寿及法眼文益 五代宋初法眼宗禅师永明延寿有《万善同归集》三卷传世,认为修行得道,可以由不同的方式觉悟,因此不能执著某一法门,而否定排斥其他法门。他的说法被后世引申,认为禅与净土,二者有互相扶助的关系,自力结合他力相结合,即禅定结合念佛方为最好最圆满的修行方法,即“禅净一致”。相传为永明延寿大师所作的《念佛四料简偈》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理念。但这份文献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于元朝天如惟则撰写的《净土或问》,因此其真实性是有疑问的,并且它已经开始转向以净土为主轴的修行方式,与禅净双修的模式有所偏离。 南宋之后,禅净结合已成为禅宗内部的大趋势:曹洞宗长芦清了有《往生集》传世;云门宗契嵩“夜分诵观音名号,满十万声则就寝”;云门文偃的四世法孙仪怀作《劝修净土说》,其中更主张“净土兼修不碍禅”。 明清禅宗 紫柏真可、云栖祩宏、憨山德清、灵峰智旭、密云圆悟及临济宗 传播藏传佛教北宗神秀门下普寂传人摩诃衍禅师,在8世纪后期来到西藏传扬禅宗。初期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遭到在西藏传法的印度僧人的质疑。当时唐朝禅师摩诃衍,藏文称其为“和尚”或“大乘和尚”入藏宏扬禅宗,后与莲花戒辩论,史称“顿渐之争”。大乘和尚所倡论点是,成佛之道应通过个人突发的顿悟,此顿悟来源于摒除包括善恶在内的一切思考。莲花戒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他坚持只有经过逐渐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批评顿悟派不别善恶,不积善行,幻想立地成佛,实为束手待毙。双方反复争辩,甚为激烈。大乘和尚曾一度占上风, 但最后败北,被迫返回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松德赞下令不得再修顿门法。因为西藏王室对汉传佛教的影响力,汉传佛教进入西藏,辩经过程没有体现出来84000法门皆可成佛,是被排挤的因素。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圆满、大手印传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汉传佛教影响的痕迹。 台湾禅宗永历十五年(1661)十二月郑成功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势力之后,福建省漳州、福州及广东省惠州、潮州人民大量移居台湾,闽粤一带的佛教也随之传入,在明郑王朝先后有了竹溪寺、弥陀寺、龙湖岩等名刹。明郑年间除了福州涌泉寺(临济宗)的僧侣,对台湾寺院法脉影响深远之外,另有一个法脉,即福清黄檗寺(黄檗宗)。 台湾日治时代,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和曹洞宗来台湾布教,并建立许多道场,其中以临济宗妙心寺派的“临济护国禅寺”和曹洞宗的“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东和禅寺)最为重要,两宗派除了在台湾布教,也积极从事社会、教育等事业。两宗派在战后撤出台湾,但是至今仍持续与昔日有缘之寺庙进行交流。其中,临济宗日僧东海亮道法师感念其曾在台湾布教的恩师东海宜诚法师,促成了“台湾三十三观音灵场”的创设。 战后台湾的禅宗在日人撤出后,改由来自大陆的和尚传扬。虚云老和尚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师承妙莲老和尚,修习临济宗,而接曹洞宗的法脉,承嗣沩仰宗,法眼宗,云门宗,为禅宗近代集大成之禅师,于清末民初弘扬佛法不余余力,禅行风范为后世所敬仰。 农禅一脉以东初老人兴建农禅寺,圣严法师承袭法业,以法鼓山为道场发扬禅法。中台山惟觉和尚以禅学教育为基础,希望以僧众教育教化人心,以完善教育环境进行禅学与佛学教育,使得社会人心净化,提升心灵素质。 千佛山白云禅师幼时雷音寺住持虚因和尚收为徒弟。七岁剃度,承继天岳门月季禅师,成立以讲经弘法为主之民营广播公司,造就广大群众。 日本禅宗日本禅宗,于镰仓时代自中国传入,由于获得镰仓幕府支持,形成日本特有的佛教禅宗系统。以武士身分取代平安时代的贵族执政,幕府将军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教[,形成日本]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武士道”。日本的茶道、插花、武术、传统文学等,皆[受到日本禅宗很大的影响。 ] 1187年,日僧明庵荣西[于中国受传临济宗]黄龙派心印,归国后大兴临济宗禅法],1202年创建京都建仁寺。1246年,南宋禅师兰溪道隆[至日本,传入临济宗杨岐派禅法,并于1253年创建镰仓建长寺。1223年日本[道元禅师入宋,从学于天童山曹洞宗如净禅师门下,传回]日本,1246年建立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为日本曹洞宗的开始。今人圣严法师,即为曹洞传人。日本禅宗现主要有曹洞宗、临济宗、黄檗宗(1654年福建临济宗黄檗山万福寺隠元隆琦应邀赴日所传)。 ] 世界禅与铃木大拙20世纪初,铃木大拙向西方传播禅宗思想。但总的来说,铃木大拙所传播的禅宗思[想更多是一种生活哲学,而非世界观哲学,更适合大众口味,因此也被一些禅宗人士认为是“皮毛禅”。 韩国禅宗曹溪寺是韩国禅宗的中心,却位于首尔的市区。自繁华的钟路街区往安国站方向,不远处就是曹溪寺。一进寺门最先看到的是幽雅的古树。大雄殿前的槐花树和白松都是树龄近百的老树。其中槐花树高26米,一到夏天,茂密的枝叶在阳光下投射出巨幅的树荫,将寺庙装点得更显幽静。而白松是被指定为天然纪念物的古树,具有很高的价值。槐花树前就是居于寺庙中心的大雄殿。大雄殿修建于1938年,比景德宫的勤政殿规模更大更雄伟。殿内不仅能看到释加摩尼像和虔诚作揖的信徒们,还能欣赏到各色美丽的丹青。大雄殿前的7层石塔内陈放着真身舍利。 越南禅宗东南亚各国也受到了禅宗的影响。越南禅宗最早为灭喜禅派,为从三祖僧璨受禅法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又译“灭喜”)所创。后又有中国无言通禅派(观壁派)、云门宗、曹洞宗禅派等传至越南。 北美禅宗目前在北美弘扬佛教的人数并不多,系统却很繁杂。因为印度的佛教曾以三个不同的时代,三个不同的姿态,分向三个不同的地区传播。那就是早期的印度佛教,传向锡兰和缅甸;中期的印度佛教,传向中国;晚期的印度佛教,传向中国西藏。而在这三个不同的区域,又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性格,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锡兰和缅甸的佛教,属于小乘,大乘佛教之中,又有显教和密教之分。中国的属于显教,中国西藏的属于密教。佛教又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今天的北美,是各系佛教汇集的地方,但是仍以禅宗最受北美社会的欢迎和爱好。今天在北美传播禅宗的人,不论他们是来自哪一个国家,禅的根源是中国,直到近代,在中国最风行的仍是禅宗。中国人在北美弘扬禅宗最有力的则为十六年前到旧金山的度轮法师(宣化老和尚),他是虚云和尚的弟子,现在不仅于西岸各城市有分院数处,且已创立了一所法界大学,经常有数十位出家弟子跟随他修行。在美国东岸,则为现在由本人住持的美国佛教会大觉寺,由于前任住持仁公法师(仁俊长老)的促劝及副会长沈公家桢居士的赞助,虽然由我教禅,才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同时也颇艰苦,前途则极乐观。我们分别开设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特别班、精进班,学生之中,已有人准备发心出家,终身修行,并且由学生发行了一份《禅》的英文杂志。 修行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教释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 禅宗主张修道不见得要读经,也无须出家,世俗活动照样可以正常进行。禅宗认为,禅并非思想,也非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禅宗思想认为语言文字会约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禅宗认为要真正达到“悟道”,唯有隔绝语言文字,或透过与语言文字的冲突,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会。 禅宗为加强“悟心”,创造许多新禅法,诸如云游等,这一切方法在于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禅宗的顿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而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从而“超凡入圣”,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却依然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禅宗不特别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而随著某种机缘,偶然得道,获得身处尘世之中,而心在尘世之外的“无念”境界,而“无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从凡入圣”,而更是要“从圣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与日常事物接触时,心境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 禅宗经典此宗并不注重经典权威,但仍依经中背后所含之真理修行。《六祖坛经》反映出惠能思想及早期禅宗面貌,故为禅宗所推崇,《金刚经》及《维摩经》亦为禅宗所力荐。 方法作为汉传佛教中的重要宗派,禅宗僧侣除了必须遵守通行的持戒、清规、夏居等规定外,还有一套独特的修行方式。 坐禅禅宗注重实修与实证,其中坐禅为禅宗主要实践方式。坐禅时,必须调节饮食、睡眠、身、息、心(调五事),并戒定慧三无漏学中实以定为中心。禅宗认为,佛典浩如湮海,其中境界为超越世出世间法。非言语可及、推理可得,只有通过禅定才可证知。不过仍然有高僧反对坐禅,唐朝荷泽神会大师即极力反对坐禅。他认为坐禅沉空滞寂,不见自性。 圭峰宗实将禅定分类为下列五种: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 达摩观门大正藏 No. 2832 1卷 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 问曰。何名禅定 答曰。禅为乱心不起无动无念为禅定。端心止念。无生无灭。无去无来。堪然不动。名之为禅定 何名为禅观 答曰。心神澄净名之为禅。照理分明名之为观。禅观自达无有错谬。故名禅观。心神澄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湛然不动名之为禅 问曰。何名禅定 答曰。禅定者梵音。此名功德聚林。三界诸佛皆说禅坐。故名功德聚林 又问。何名禅法 答曰。禅法从通有次第。初学时从始终有七种观门。第一住心门。第二空心门。第三无门。第四心解脱门。第五禅定门。第六真妙门。第七智慧门。住心门者。谓心散动攀缘不住。专摄念住更无去动。故名住心门。空心门者。谓看心转追觉心空寂。无去无来无有住处。无所依心。故云空心门。心无相门。谓心澄净无有相貌。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长非短非大非少。非方非圆湛然不动。故名无相门。心解脱门者。知心无系无缚。一切烦恼不来上心。故名心解脱门。禅定者。西域梵音。唐言静虑。觉心寂静。行时住时坐时卧时皆悉寂静无有散动。故名寂静。真如门者。觉心无心等同虚空。遍周法界平等不二。无千无变。故名真如门。智慧门者。识了一切名之为智。契达空源名之为慧。故名智慧门。亦名究竟道。亦名大乘无相禅观门。则是修禅学道故。禅有七种观门。大声念佛得十种功德。一者不闻恶声。二者念佛不散。三者排去睡眠。四者勇猛精进。五者诸天欢喜。六者魔军怖畏。七者声振十方。八者三途息苦。九者三昧现前。十者往生净土。 民间附禅邪宗罗教中国佛教发展到明代,社会则出现了大量的民间教门。在此之前,民间教派中的弥勒教、摩尼教与白莲教占主要地位;但自明代中叶至民末则出现了许多教派。他们在教义、组织、仪式等方面已经区别于原来的民间教派。其中规模最大的、与禅宗最为密切的民间教派为罗教。 罗教,也被称为无为教和罗祖教。为明朝人罗梦鸿创建。该教结合了佛教禅宗和道教中的许多教义和传统。从禅宗中,罗教吸收了“心造一切”的概念,认为人的苦难是由于心欲造成,因此罗教追求无为、弃欲,以达到最高的内心状态。罗教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自称为禅宗的一支。同时他还从道教吸收了道玄来解释世界的形成。其认为世界是从真空家乡中形成的,并演化为世界万物。由此外部世界不是禅宗的教义中那样从内心产生的,而是外部事实的。和众多的附佛外道一样,罗教也制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偶像崇拜:无极圣祖,其神是所有生物的主宰,尤其在人死后有判决人的再生、超度或入地狱的权力。之后被政府定为邪教,并遭明令禁止。 文化禅宗同中国文化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绽放了辉煌的画卷。 禅宗与文学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唐)王维《游感化寺》 随着禅宗的弘扬,除众多佛僧外,大量的文学家都有上佳的禅诗禅作,其中包括唐朝的王维、孟浩然,宋朝的苏东坡等。 禅宗与绘画参见:十牛图禅宗中的经典绘画汗牛充栋,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宋朝的廓庵师远的十牛图。其为中国佛教禅宗修行的图示,并有许多版本。牧牛图颂通常由颂与图组成,颂自身有时又包括一短序。自宋代以来,这类作品很多,其中有三种很为时人留意。其作者分别为清居、廓庵、自得。清居的是五图,廓庵的是十图,自得的则是六图。在这几种作品中,廓庵的显然最为完备,它包括图、颂与序三部。亦有认为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清居禅师八牛图而成。现在流传较广的有宋朝廓庵师远与普明禅师的版本各有十幅。其主要表达了禅宗的摒弃我执、心性妙圆的理念。 禅宗与饮食参见:素食、五荤、五辛及茶道 受禅宗影响,亚洲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方都有素食斋房,并形成独特的菜系风格。比如在日本的许多庙里如南禅寺、大德寺及天龙寺等都有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