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祛湿药 |
释义 | 祛湿药的种类适用于湿邪伏留肌肤筋骨者。证见肢体关节酸痛,阴雨天则加剧等。湿邪多挟寒、挟风侵入肌肤筋骨,或蕴久化热,多成缠绵痼疾,不易速解,必视其所挟邪气不同而调治之,故祛湿药可分为以下3类: 祛湿散风寒药独活、威灵仙、白花蛇、虎骨、蚕砂、徐长卿、五加皮、乌梢蛇、海风藤、千年健、松节等。多适用于风寒湿侵入筋骨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疼痛等。证见肢体关节疼痛,局部恶风畏寒,得热则痛减,舌苔白滑,脉沉缓等。 清热祛风湿药防己、秦艽、莶草、臭梧桐、络石藤、桑寄生、海桐皮、寻骨风等。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证见关节红肿热痛,身热,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等。 利湿药的种类适用于湿邪留滞下焦而见癃闭水肿等。前贤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此药则通利湿浊从小便而出,临证视其兼热与否可分为两类: 淡渗利湿药茯苓、茯苓皮、猪苓、灯芯草、薏苡仁等。适用于湿浊阻滞膀胱或溢于肌肤所致的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等。以小便不利,水肿或腹水,或泻泄不欲饮食,舌苔白腻,脉沉缓为特征。 清热利湿药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钱草、海金沙、石苇、萆、茵陈、地肤子、冬瓜皮、葫芦、赤小豆、泽漆、扁蓄、瞿麦、冬葵子等。适用于湿热蕴结于下焦所致的急性肾炎,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等。以黄疸或水肿,兼见小便不利或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等为特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