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煨乌石 |
释义 | 煨乌石 是以火煅改变石种石性的“新”石种的统称。自明末清初至今,寿山石农常选猴柴磹石、墩洋石、柳坪石、高山石、旗降石中的粗石,埋于稻谷壳中,用火煨烧,使其外表变色,如黑漆一般,然后用水砂纸磨光,使之光耀夺目,称其石为“煨乌”(乌为黑,即烧成的黑色)。清朝福州文人称:“煨乌,以高山、奇艮、墩洋之硬者,煨以谷壳。火色正,则纯黑如漆;火色偏,则拖白如汉玉;火色过,则碎矣。” 福州寿山石鉴定专家:方宗珪先生 补充:在寿山石中被人叫作“煨乌”或“煅红”的石材,其实不是品种名称,而是传统的一种煨煅改色技术。在古印谱里称为“石焓火”的印章,指的就是它。据说煨乌之法始自明代杰出的印学家文彭。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江苏省长洲(今苏州)人。篆刻取法秦汉而参己意,婉润流美,雄立印坛,与他的学生何震同时被称为流派印风的开山鼻祖。他的篆刻作品完成之后,喜欢将印章置于火中煅烧,使外表较为黝黑如漆,而石质也变得坚硬奇脆,这样的印章就不易被后人磨砻重刻,以求自己得意之作能够长久流传于世。这种方法很快在篆刻界得以推广,成一时风尚。不少收藏家也对这类石章产生兴趣,认为煨乌印章多佳作,倍加珍贵,有的商人还利用煨乌冒充“黑田”高价出售,清郭柏苍《葭跗草堂集》中载:“另一种‘煨乌’,以高山、奇艮、党洋之硬者,煨以谷壳,火色正,则纯黑如漆。火色偏,则拖白若汉玉。火色过,则碎矣。石客选其光润者伪‘黑田’。”到了民国初期,煨煅术更趋普遍,梁津在《福建矿务志略》中介绍“煅烧法”时说:“先取谷糠煨煅之,约二、三昼夜之久,石中水气蒸发,所含各成分亦藉热而分解化合,因而色泽亦变,如柳寒紫冻石,久煨之,则更成黑色。”艺人们在操作过程中,还发现原先石材黄色的部分,在一定的火候下,会变得红艳亮丽,品位大大提高,于是又总结出了“煅红”技术。 煨乌———将石材置于燃着的稻壳炉中,恒温保持在200~300℃之间,经过12至20小时后,稻壳燃烧时所产生的油烟熏染石表,遂成乌黑。假如没有稻壳,也可以在石面上涂擦一层油脂,然后置火中逐步加温,历久,油烟渗透肌里,同样能够达到“煨乌”的效果。 煅红———挑选黄色、橙色或淡红色的寿山石,放置200~300℃炉中煅烧12至20小时,原有的黄、橙可变红赭,淡红色亦会增浓。假如是白色或其他淡色的石料,欲施煅红术,应先在表层涂擦一层硝酸铁溶液,待干透之后再行加温煅烧。 凡经煨煅的寿山石,质地皆坚硬酥脆,难再雕刻,而且改色仅限薄层,故必须在作品雕刻完成之后方可煅烧。退火后最好能将作品埋于阴湿泥土中,数日后再取出磨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脆硬,同时还能增添石色的自然光润。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