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旌德古道 |
释义 | 旌德古道在安徽省旌德县,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的旌泾、旌绩、旌宁、旌太4条县际驿道,旧时均为石板路,宽1.5~2米。县际及县内古道19条,其中:石板路12条,宽1~2米;土路7条,宽约1米。石板路的路面,大都横铺条石,少数则两侧铺卵石,中间直砌条石,以便独轮车行驶。 简介旌德古道在安徽省旌德县,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的旌泾、旌绩、旌宁、旌太4条县际驿道,旧时均为石板路,宽1.5~2米。县际及县内古道19条,其中:石板路12条,宽1~2米;土路7条,宽约1米。石板路的路面,大都横铺条石,少数则两侧铺卵石,中间直砌条石,以便独轮车行驶。经年累月留下的辙迹至今依稀可见。跨河石桥星罗棋布。道上凉亭遥遥相望,供行人躲雨遮阳、驻足歇息。1967年全县凉亭、石卷洞尚有34座,后毁10余座。这些亭、洞多建于山腰、峡谷、桥头,多以条石砌就,跨路而立,行人穿洞而过。有的亭、洞还备茶汤,供行旅解渴消乏。 地理优势这些驿道和古道,一般选线合理,路线稳定。只有旌、泾古道三溪南湾石壁山一段,原高悬山腰,险窄难行,又因地扼宣、徽咽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宋方腊起义军曾在此与官兵激战。明嘉靖十三年(1534),宁国府通判署旌德县事李默,命比丘僧化缘募捐,鸠工开山凿石,沿溪筑路,始成通衢。通往宁国上坦的古道,宋、元、明三代均在乌岭设置巡检司。箬岭古道地跨旌德、太平、歙县、绩溪四县,军事和交通位置极其重要。相传东箬岭古道为隋末所开。 修建历史古时筑路、建桥,经费多为私人捐募。如康熙五十七年(1718)山洪冲毁石壁古道,嘉庆十年(1805)朱旺村朱氏捐银5100两重修南湾至藁口一段。杨桃岭古道,据绩溪县志记载为明代旺川曹世科独资修建,民国30年(1941)绩溪上庄胡适夫人江冬秀回旌德江村省亲时,捐银洋1000元重修。有人除捐银修路外,还捐田作为养路经费。如乾隆四十六年(1782),乔亭刘孝元邀集乡绅捐资修筑春岭古道,并置田十余亩生息,为养路之资。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青阳时,县政府派工兵挖断旌太驿道,以阻止敌骑入侵。抗战胜利后,南元吕贤澄、吕炳坤兄弟于民国35年募捐修复此路,并重建金竹圲刘家桥。民国29年11月10日,旌、绩两县在古道基础上,动工合修三溪至绩溪手车道,全长50公里。旌德至绩溪县扬溪古道,自凿成以来,一直是重要的县际古道。绩溪、歙县缺粮农民常年百十成群,不远百里,来旌挑粮,络绎不绝,直到1954年南雄公路绩旌段通车时方止。旌德至太平驿道,清时榔村汤氏曾在霍家桥头夜设路灯,为商贾行人照明,可见当时交通盛况。 现状旌德古道是安徽省旌德县的旌泾、旌绩、旌宁、旌太4条县际驿道,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旧时均为石板路,现多数被改建成公路、林业公路、机耕路,仅少数废置未用。 建国后,大多数驿道、古道改建成公路、林业公路、机耕路,仅少数废置未用。如纠峰岭古道,原为旌德县西乡通太平县捷径,60年代有车难乘时,此道仍有行人;现已荒芜,仅有樵牧往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