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於,古汉语汉字,后简化为“于”,简化后“于”代替了“於”的全部意义。多作为介词,是古汉语中用的很多的虚词。於(于)亦是姓。

中文名:於

笔划:8

部首:方

读音:wū,yū,yú

简化字:于

读音

wū,yū,yú

基本信息

笔划:8 ; 部首:方 ; 纵横码:3803;

仓颉码:ysoy 五笔输入法:ywuy ; 笔顺编号:41533444 ; 简化字:于

释义

於 yū

(1)姓,汉时有於单,见《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宋有画家於清言。(2)古代地名——商於。战国时期,商於之地原属于楚国(在今内乡,新野,西峡的一部分)。

注意

“於”读作yū作姓氏时不能简化为“于”。

於 yú

简体字为“于”

(1)在。

(2)往。

(3)为(wéi)。

(4)跟从;亲近。

(5)依靠。

(6)居。

(7)厚待;款待。

(8)泛谓对待。

(9)介词。从;自。

(10)介词。在。

(11)介词。至,到。

(12)介词。向。

(13)介词。犹以。

(14)介词。对,对于。

(15)介词。与;跟;同。

(16)介词。比。表示比较。

(17)介词。被。表示被动。

(18)介词。给。

(19)介词。如。

(20)介词。依。表示行为的依据。

(21)连词。犹而。

(22)连词。与,和。

(23)助词。语助词,无实义。

(24)助词。结构助词。犹之。

(25)助词。表示语气。

(26)姓

於 wū

(1)【叹】 表示感叹〖wo〗佥曰:“於!鲧哉!”——《书·尧典》;

(2)【名】鸟名。参见“於鹊”,“乌”的古字。乌鸦〖crow〗 虎豹为群,於鹊与处。——《穆天子传》。

注意

“於”在读作wū作叹词时不能简化为“于”。

示例

词语解释

(1) 【於何】yúhe (代词)如何。——唐·韩愈《增别元十八协律》之一:“於何玩其光,以至岁向晚”;

(2) 【於以】yúyi (连词)因此。——明·方孝孺《祭王文节公》:“先生平生大节因得陈于殿壁,而达于旒扆之前。於以有学士之增,於以有文节之谥”。

(3) 【於于】yúyú (形容词)自得的样子。——《庄子·天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

於3 wū ㄨˉI、字意:(1)【叹】 表示感叹〖wo〗佥曰:“於!鲧哉!”——《书·尧典》;(2)【名】鸟名。参见“於鹊”,“乌”的古字。乌鸦〖crow〗 虎豹为群,於鹊与处。——《穆天子传》。

组词

(1) 【於赫】wūhe (叹词)表赞叹。——《诗经·商颂·那》:“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2) 【於乎】wūhu (叹词) 表感叹。——《旬子·仲尼》:“於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熟能亡之”;

(3) 【於皇】wūhuang ①(叹词) 表赞叹。——《诗经·周颂·武》:“於皇武王,无意维烈”; (名词) 指帝王。——《晋书·江逌转》:“建灵台,浚辟雍,立官馆,设苑囿,所以弘於皇之尊,章临之义“。

(4) 【於菟】wūtú ①〖tiger〗 (名词)虎的别称——《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

(5) 【於穆】wūmú (叹词)表赞叹之辞——《诗经·周颂·?#91;庙》:“於穆?#91;庙”。

(6) 【於邑】wūyi ①(形容词)忧郁、烦闷。——《楚词·九章·悲回风》:“伤太息之愍怜兮,气於邑而不可止。”(动词) 呜咽,哽咽。——《楚词·九叹·忧苦》:“长嘘吸以於邑兮,涕横集而成行。”

带有“于”字的成语

毕其功于一役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动于衷 玉汝于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喜形于色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耿耿于怀 无济于事 哀莫大于心死一年之计在于春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业精于勤 聊胜于无 严于律己 溢于言表 止于至善 行成于思 青出于蓝 不齿于人 定于一尊 安于一隅 急于事功 不绝于耳 防患于未然 凤凰于飞严于律已 人浮于事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急于求成 了然于胸 流言止于智者燕巢于幕 于飞之乐 事实胜于雄辩安于盘石 不安于位 凤皇于飞 罢于奔命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同归于尽 义形于色 问道于盲 喜怒不形于色囿于成见 著于竹帛 莫逆于心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拘于时 怒形于色 鸿渐于干

辨析

於、于二字是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二字都有,汉字简化后“於”的意义全部归入“于”中。现在很多人误以为“于”只是“於”的简化字,误。《诗经》、《尚书》、《周易》中多作“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之前,其余的写作“於”。但是动词词头作“于”,叹词作“於”,则不相混。汉字简化后都作“于”。

春秋战国时地名

,春秋时,楚国西北部一地名,大概管辖包括今河南省淅川和内乡等地。战国时,被秦国所占领,属于秦地。和毗邻的商(今陕西商洛),通常被合称“商於之地”。

姓氏起源

1、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内乡),称为於则。於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於氏。通常认为,於则是於姓的始祖。

2、出自有熊氏,以封地名为氏。黄帝的孙被封于商於(今陕西省商洛和河南省淅川)。其后以封地於为姓,遂为於氏。

得姓始祖:於则。中国人的祖先早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已经懂得穿鞋子,当初发明和制作鞋子的人,就是现在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根据《世本》上记载,黄帝的臣子中有於则,开始发明和制作鞋子。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被封于内乡,有一个於村,与商地近,就是史记上的楚、商於地,后代以於为氏,望族出于广陵、京兆。於氏始祖於则最初封于内乡,所在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而根据《世本》的记载,这个家族的子孙主要繁衍于广陵。望族居广陵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一带。於氏后人尊於则为於姓的得姓始祖。

3、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4、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5、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

6、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于邘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邘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邘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邘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邘,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繁衍播迁河南沁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中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郡望堂号

堂号

“救民堂”:明朝时候於仲宽,为永新知县。那时南乡龙仁和为乱,带兵的将军要把南乡人杀光,好报他的战功。於仲宽坚决反对。南乡人的邱姓家族很感激他,生了男孩多用仲宽的姓当儿子的名,永远记念。

恩本堂:(江苏沛县泗水俞氏於同公支谱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资料有待补充。

燕翼堂:(西溪於氏宗谱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资料有待补充。

英山堂:分布在江苏金湖县、苏州、扬州、安徽天长市等地,资料有待补充

涉安堂:山东济宁微山欢城於村,原来在山西洪洞,吾祖——於深,带全家历经长途跋涉搬到徐州古沛东北约三十里居住,名为於家宅;家教仍故,因水灾逃至古欢城东北约三里料城村,立足后、改为於家村也;是始祖逝世后,葬于村前称为老林,共有六支出;只有第三支出,留村内(几世不详)名为小林,后因无穴,十七世祖景舜,复迁村东名为东林至今……

郡望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中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京兆郡:於姓望族,亦称京兆尹,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处。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

现分布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高亭镇大岙一村、石马岙、闸口等;安徽淮南市、寿县等;湖北黄冈、广西桂林灌阳县灌阳镇;辽宁等.资料有待补充

京兆郡京兆堂:

京兆郡一支堂:明初迁徙至安徽淮南市。

京兆郡耕德堂:分布在辽宁。

京兆郡敦叙堂:分布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高亭镇大岙一村、石马岙、闸口等。

京兆郡廉慎堂:分布广西桂林灌阳县灌阳镇。

黎阳郡:於姓望族,西汉的时候设置了黎阳县,北魏改设黎阳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浚县东北一带,与晋代顿丘郡的地址大致吻合。具体包括顿丘县、东黎县、黎阳县等,顿丘包括现在的浚县北、内黄南,清丰南,东黎县包括善堂临河村周围的乡镇,黎阳县改名的浚县,之前包括道口一带,庞村一带,宜沟一带。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北魏孝文帝二十年正月将鲜卑族勿忸及淳於氏为避唐宪宗李纯之名讳改为“於”姓。(主要分布在山东郯城、河南泌阳西北的yu台镇、河南洛阳等地)

黎阳郡黎阳堂:分布在江苏盐城

广陵郡:於姓望族,即江都郡。公元前22世纪夏禹建夏朝,第六朝少康帝封庶子於越于东南沿海,号无余,在於越境内;春秋时代於越称越国;於越包括“吴(今江苏一带)”的地方;战国时楚国为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东汉时置,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广陵郡广陵堂:

广陵郡仁德堂:分布在浙江余杭,资料有待补充

广陵郡榆庆堂:分布江苏无锡夏港於王村,资料有待补充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於陵:即今山东邹平县。春秋时设苑囿,夫予邑、於陵邑,隶齐国。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初置十三部州,於陵县(今临池镇古城村)属于青州部,东汉初年隶属青州部济南郡,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济南郡改称济南国,晋朝於陵县曾改为乌陵县,不久废止,宋孝武时于故於陵县地置武强县属冀州。出自少典氏第六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四代陈敬仲(田齐派):陈敬仲。初,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而敬仲奔齐,致陈乐,齐桓公以为工正,采于田为田氏,七世成子弑简公,分齐国,又三世而田和移齐祚,又六世而灭于秦有,於陵氏.另,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贤哲陈仲子之后裔,属於以居邑名称为氏,由於陈仲子隐居在於陵,史称於陵子终,因此其后裔子孙以及居地之民因以为姓氏,称於陵氏,后多省文简化为於氏者。

家乘谱牒

随着家族内部子孙的繁衍,一个家族会不断发生分化,分别出不同的世代和支系。这种同一血缘的延续与分化,最初是藉助于史诗等口头涌唱的手段得以记忆和传承的,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有在重大的节日或宗教仪式上由巫师或长老诵唱族谱的习俗。文字产生后,先民们就开始用文字记载族系的传承繁衍,这就是最早的谱牒。

江苏沛县泗水俞氏於同公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前隆圭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恩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贵州桐梓於氏四续修谱不分卷,(民国)於本淦等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西溪於氏宗谱十六卷,世珍录四卷,附诗翰志,(民国)於熙珍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燕翼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本族家规十则:一曰尊崇孝敬;二曰敦笃恩义;三曰操行严正;四曰用意忠厚;五曰立心诚实;六曰崇尚节俭;七曰严肃闺门;八曰勤务生业;九曰预输国贼——置田受产之家尺地莫非王土有土则所从出我族众有应者必须纳依时毋须官府之崔科贻当役之比责共相勉为良民以快铃(注:通假‘人’)生;十曰世受祖业。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家训十则:正心术;修家政;敦仁让;尚谦恭,表节孝;立冢垫;慎祭记;重谱牒;戒游侠;息争讼。

字辈排行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原派(字辈):原是昌盛国;自大世来兴;立志尚贤德;修养有儒经。重修后的新增字派:昭垂同日月;启裕振声名;畅茂承先厚;英华耀祖馨。民国丙辰年新增字派:懋维德泽;绵继祯详;学从孔孟;宗绍文明;大本须立;人贵允亨;至时致用;福源永澄。江西九江市古岭字辈排行:扬芳丛古塘,发育有书香;聪明宜人厚,道同万代昌

;胜恩群英会,灯科酬级第。

湖北黄梅益户现行的派引是(自“承”字后):人心敏达,迪知前光,祖功宗德,源远流长。尊师重道,能绍书香。黄梅其他各支的派引基本相同:守先惟树德,光(华)国在从文。长克尊师训,祥和兆庆云。其“守”字辈相当于益户的“敏”字辈,姓於邱,是於仲宽的嫡系后代,字辈排行:受先惟吾德,华国在崇文;也与黄梅各支的派引基本相同。安徽淮南於姓字辈:点士大德元(长),岁传(天)家(正)祥全,殿云文保太,永久广良善;安徽凤台於姓字辈:贯家传文、新同白字;安徽寿县於姓字辈:启红丙克海文。安徽定远县字辈是:红克明开学永;安徽全椒於氏字辈:“宏贵兆先家、成凤仁忠瑞、琪林世上增;安徽省繁昌县字辈:瑞井云家、玉承祖德。安徽和县字辈:元垂帮志成。安徽蚌埠市蚌山区字辈:保、友、守、广,安徽含山於氏字辈:“国道本立业、朝廷守信邦、文章明大义、仁德庆泽长;安徽西溪於氏字辈:“钿曰廷泰、敬景昌熙、晋义维新”。

山东微山欢城於村与山西搬迁的字辈.:景郁(之)修(子)正开;廷公继启;振兴文德;永怀道义;绍承端训;其传延宗;光大建立;克昌守基(忠);

江苏如东字辈是"正长维国.宣业成家",或七井十善维......;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字辈:学四怀为、有积德克.江苏盐城滨海、苏州昌门辈分是:世季金文玉,昌学凤洪春,年荣达寿知,朝壹得财茂,永原呈华新;江苏省盱眙马坝、维桥於家湖字辈是:本然孝镇汉树为基锦永乐耀增

重庆江津先祖是明末自浙江金华迁徙到贵州遵义,后迁徙重庆的。现用字辈排行为“大本克立、孝友常闻,诗书传家,为国良民”。

浙江余杭字辈:加.瑞.士.德,;浙江宁波镇海大契河南村字辈:仁、峰、崇。

资料有待补充。

宗祠通用对联

於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上古;

望出黎阳。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於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世推名画;

天降甘霖。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晋陵人於清言,擅长画荷花,独步一时。宁宗时以荷花幛献给皇上,特旨授承节郎、浙西安抚司计议官。下联说明代於坦,为官清廉而有善政,相传时遇大旱,曾徒步祈雨,果然天降甘霖。

刚方经国;

廉慎格天。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岷州人於敖,字伯度,正德年间进士,由郎中升山西左参政,嘉靖年间分守冀南,驻汾州。当时,汾州大族内乱,强虏外侵,吏民都不知所措,他率人创立外城及四方堡垒。官至巡抚都御史。他为官严正,廉洁谨慎。“格天”,谓感通于天。

惠授郎宦;

恩感仲完。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画家於清言,晋陵人。工画荷花。宁宗时,曾以荷花幛进,特旨授承节郎、浙西安抚司计议官。下联典指明代洪武间永新知县於仲完,黄岩人。有殊德,当地人感其恩,每生子多取“仲完”之名。

於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人夸敦之智品;

我爱竹屋墨梅。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右通政於伦,字敦之,黄冈人。曾辑上古至明代用智之事为一书,名曰《智品》。下联典指明代画家於竹屋,以善画墨梅闻名。

於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创麻履造福黎庶;

筑城池保护人民。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黄帝臣於则作履(麻鞋)惠民。下联典指明代山西左参政於敖,字伯度,岷州人。嘉靖中,分守冀南,驻汾州。时内乱外侵,吏民莫之所措,敖创作外城及四方堡塞,盗寇不敢犯。官至巡抚都御史。

於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昭代名臣,大洒及时霖雨;

帝廷良佐,宏开奕叶箕裘。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黄帝臣於则作履(麻鞋)惠民。下联典指明代名相於坦,佐帝立业有功。

家谱考证

湖北黄梅《於氏宗谱》考证笔记

湖北黄梅於氏自秦时,就由铎公从河南迁入。衍绵至今已是2600余年,明确有历史记载是唐初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在黄梅卓锡时,是於琏公为他献山建寺的,该寺即是今日的四祖寺。於琏公因此被载入史册,四祖寺民国时还供有他的画象。明确有家谱记载的是从明初英山候於显公开始的。於显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封英山候,谥号襄武王,官至总兵,其子於琥,初为宁夏指挥使,后授大都督;其女为朱元璋第八子朱梓(封潭王就藩长沙)之妃。洪武二十三年(1390),有人告发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显琥父子牵扯其中被诛,合族连坐,潭王夫妇亦因恐惧合宫自焚而终。此后居于黄梅的於氏子孙因多年隐姓避难,而未相认,万历之后,才还本姓,此时距洪武年间相隔近200年,族人已衍至七、八代了,历经这近200年的隔离,族人已非昔日世系昭然,辈派成章了。已至今日黄梅的於氏家族已由明初的一支分成大河益户、渡河东户、王枫婆祖户、天禄户、居户、车路口等数支,谱牒纷繁,莫衷一是,字派亦是各成一体,但是细考源流世系,均可理顺。遗憾的是前《大成锦谱》被毁于明初,明前及至明初的繁荣均无从考究,后来有识的族绅凭借前谱的断篇以及先人的口授之词,并综合了一些史中遗简,充实在今日传世的谱牒中,使得今日传世的谱牒有血有肉,遗憾的是许多东西都有失史实。

清康熙十八年益祖九世孙景云公,虑世系难分,族史渐泯而始肇谱牒之举,景云公是本邑当时的学长,对于久远莫考的家史亦无从动手,他只能从当时的老者口中及各类遗篇断简中找得一些片断,根本无法连贯和系统,这本谱上对明朝成化至万历时的记述详细到生辰日月,而对泰昌至清初的记述却却以“生辰葬地不详”而述,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景云公是有前谱牒为蓝本的,这幅前谱牒在别的支系是否也有呢?是否更为详尽呢?

益户的派引是:“守惟复映承”;这是前清时字派,“守”字辈的前一辈是名中含有宝盖头,如宽公、安公等,再前一辈是名中含有“木”字的,如栾公、檠公等,“木”字辈前是“水”字辈,如济公、清公、渊公、涌公等,渡河东户有濠公,我想应是一辈的,不知其他支系是否也是如此,这种取辈的方式明未清初可能较盛行,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不是也是如此吗?象贾珍、贾琏、贾璋、贾宝玉、贾环等是“玉”字辈,贾敬、贾政、贾赦、贾敏等是“文”字辈,这都是名中含辈的,曹雪芹就是清初人。

益户现行的派引是(自“承”字后):人心敏达,迪知前光,祖功宗德,源远流长。尊师重道,能绍书香。黄梅其他各支的派引基本相同:守先惟树德,光(华)国在从文。长克尊师训,祥和兆庆云。其“守”字辈相当于益户的“敏”字辈。

至于“於邱”的说法,除谱中的叙述外,民间还有一种传说。相传於氏在古时(具体朝代不详),有很多人在朝为官,有一天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有48条牛顶他,惊醒后,请人圆梦,圆梦先生说这是有人要造反,皇帝大惊,叫来吏部一查,刚好於氏大大小小有48人在朝为官,遂命人到於氏祖地一看,只见那里山脉奇特,有龙凤对峙争姿,纱帽印玺相映,故命铲灭於氏,并到黄梅破坏於氏风水,挖破纱帽,斩断龙腰,谁知那风水只要於氏未绝,便不能破坏,白天挖的,夜里山体自已增长,后来有个奸人盗听了仙人的话语说:日里千人挖,夜里万人填,只怕铜桩钉四沿。官府知道后便将包有桃符的铜桩钉入卧龙山的四周,将纱帽山中间挖断,僻作官道。此后卧龙山下有一口黄泉水四季不断,据说是龙的血水,龙脉破坏后,凤也失势了。合族的子孙到处躲避官府的追杀,其中有一个男孩在邱姓的外婆家躲难,官府找到了后,那位外婆为了保全於氏的血脉,忍痛将自已的孙子交了出去。这个男孩从此隐姓为邱,并将於氏家的血脉传了下来。於氏子孙为了世代铭恩,从此将“邱”列在姓中,并要求永世传承,於氏这一脉确实一直在姓“邱”,生者可以不在名前冠“邱”,死者是一定要这样,所以这边的墓铭上一直是“故*考於邱公**大人墓”,宗谱上也称《於邱氏宗谱》。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中有《旰丰於氏族谱源流靠》记载:“第一世——九祖,字元信,望出江陵宋真宗时人,旧普记载公先由湖广徒居江西建昌之南丰二十都於家碟娶邱氏。”九祖由湖北迁徙致江西,这是江西於氏的先祖,到目前我老家族支已经繁衍至第廿八世。

《於氏族谱三》(民国丙辰重修)记载:(有字辈始)十二世始祖原泰公支孙先后迁徙至以下地方:江西广丰县廿五都东坞塘、广信上饶县五十四都周坞、广信上饶县五十四都石碧山、广信广丰县廿五都徐庭坞、广丰县廿五都东坞、上饶县五十二里村、(以上地址今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为现在广丰县枧底乡鸡西村及与其接壤的上饶县一带)鄱阳县三十都汪家坞、饶州乐平县里林、芦溪县、福建光泽县二十都招德堡、饶州鄱阳县三十一都汪家坞、浙江丽水县秋塘坑、弋阳县三十都青山塘、弋阳县三十都其盘、弋阳廿四东迁。其中於自盛(第十七世祖,字茂吾)公迁居至广信广丰县二十九都(今江西广丰县洋口镇)周坞(今广丰县霞峰镇三里村),这就是我生我养我的老家。家谱考证,江西於氏是我老家族支先祖茂吾公最早迁徙,其兄弟子孙才开始陆续迁徙至浙赣闽各地,但我老家族支先祖於自盛(茂吾公)并没有葬于我老家,而是葬于广丰廿五都徐庭坞,估计是其晚年生活在其兄弟於自老(字会胜,迁徙至广丰廿五都徐庭坞)处。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原派(字辈):原是昌盛国;自大世来兴;立志尚贤德;修养有儒经。

江西於氏自十二世始才有原派字辈,我现在的世族就遵照以上字辈命名取字。我本属于“修”辈,但由于上(饶)广(丰)於氏各族支直到近年才取得联络,以前本支家族无存家谱,所以虽知按辈取名,但却没有族长能记全所有字辈,二爷是村中的长老,通天文懂八卦,在村里威望很高,但他却正好把字辈中的“修”记成“忠”,当诞生我辈第一个兄长时,父辈们毋庸置疑地以“忠”辈取名,所以现在我辈兄弟都以“忠”辈冠名。直到近年重修家谱,广丰、上饶县於氏各同门开始相互串门联络,才发现我老家这族支我这代的字辈全属张冠李戴。真可谓是阴阳差错,不过也没什么遗憾,名字只是个符号而已,姓氏才是区门别类的象征。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重修后的新增字派:昭垂同日月;启裕振声名;畅茂承先厚;英华耀祖馨。

民国丙辰年新增字派:懋维德泽;绵继祯详;学从孔孟;宗绍文明;大本须立;人贵允亨;至时致用;福源永澄。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本族家规十则:一曰尊崇孝敬;二曰敦笃恩义;三曰操行严正;四曰用意忠厚;五曰立心诚实;六曰崇尚节俭;七曰严肃闺门;八曰勤务生业;九曰预输国贼——置田受产之家尺地莫非王土有土则所从出我族众有应者必须纳依时毋须官府之崔科贻当役之比责共相勉为良民以快铃(注:通假‘人’)生;十曰世受祖业。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家训十则:正心术;修家政;敦仁让;尚谦恭,表节孝;立冢垫;慎祭记;重谱牒;戒游侠;息争讼。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在清朝经过多次修订,最近一次是1911年。全面记录了於氏在江西的历代子孙名根、生辰八字、配偶子女婚嫁、生徙地点、达禄举人、墓葬地等等详尽信息,是一部难得的全面整体反映於氏家族在江西发展的族氏家谱。

浙江《萧山於氏宗谱》考证笔记

萧山於氏宗谱:十二卷,作者:於世璜等纂修,堂号:敦叙堂;先祖:始迁祖:[元]於善;先祖:於垣;居地:浙江於氏家谱>;萧山於氏家谱,版本:民国8年(1919),木活字本;摘要:始祖善,原籍陕西西安原冶,元至正间宦于浙东,後因兵燹,不克西归,遂家於萧山之长山。始迁祖为四世祖垣,由长山复徙邑之峡山。卷一谱序、凡例、诰敕、祖训,卷二、三列传、墓志铭、赠言,卷四至十一系图、世系,卷十二仪盰、墓图、跋。

岱山於氏出自萧山临浦白塔海湾峡山头(现萧山市白塔镇),是世祖萧山县尹国平公一脉。康熙二十七年,於氏岱山辈先祖自萧山移徙岱山,定居石马岙。因治家有方,务农经商有道,至雍正年间即成为望族,相传至今已32代。

18本“萧山於氏族谱”,保存之全甚为少见,且记叙工整、规范,族谱中对先人生平及坟葬地都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对于现居住在岱山高亭大岙、石马岙、闸口等地的诸多於氏后人追本溯源,考究史料提供有益借鉴,一些有待证实的历史遗迹在该族谱中都有据可循。萧山於氏族谱”由於氏后人、现居住在高亭镇大岙一村今年59岁的於文宽保存,这18本“萧山於氏族谱”,因年代久远,族谱破损较为严重,其中6本族谱封面较新,内页较为完整,而其他族谱虽颜色旧黄、封面字体不清,但内页记叙仍比较清晰。於文宽说,那6本族谱是经族内人费心修补过,族谱内字体皆为木刻,字迹尤为工整。第一本族谱首页清楚地写明了该族谱记载的祖先“字世魁号国平,为陕西西安府人,生于元大德年间,由杭州推官改萧山县尹”。於文宽说,根据族谱记载,当时应为南宋战争时期,皇帝迁都至临安,因为战争原因祖先无法西还,遂于萧山安家。族谱中不仅介绍了於氏先人生平,还对其有评价。

知名人物

当代

於梨华:(女)(1931- ) 1931年出生在上海,原籍浙江省镇海,国内知名女作家。

於祖尧: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

於敬元:一九八九年任中共中央总二部高级参谋。

於荣庚:浙江人,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会长。

於崇文:地质学家、教授(1924.2),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顾问。1981年后为高级工程师。

於祖相:浙江温岭人,矿物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共发现新矿物15种,占中国发现新矿物总数的1/5。迄今为止,全世界总共发现了103种铂族矿物,於祖相以个人发现新矿物数第一而闻名世界,也使中国的铂族矿物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担任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中国代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主任委员。1999年,於祖相作为地质部推荐人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於绍襄:浙江湖州人。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设计院工作,高级工程师。1926年11月生,1956—1962年在中央广播事业局设计室参加设计,1965年起开始担任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全面组织、管理工程设计。1972年分管对外技术接待。应地方台的邀请曾下现场帮助了二十几个地方台设计试、改进设计和安装电视发射天线或中波广播天线,从而提高发射效果和播出质量。

於可训:作家,笔名羊角岩,湖北武汉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

於根生:女,贵州政协副主席。

於永和:同济大学博士后,2008年10月28日,上海市市委组织部审核推荐,中组部、团中央审核批准挂职云南省昭通市副市长。

於鼎丞:上海市人。教授,中国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税务咨询协会理事,广东省地方税收研究会理事。

於品浩: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处长。

於秀琴: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於星才:1947年出生,甘肃陇南市物价局局长,政协陇南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甘肃价格协会第一届理事。

於国乾: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2006年5月起任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

於亚芳:江苏省物价局检查分局局长。

於丙军:江苏省南京农业大学博士,2008年6月到贵州省农科院挂任院长助理。

於顺然:江苏人。江苏省地质矿产厅图书馆馆长。

於忠祥: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主任,国土资源研究所所长,合肥市政协委员。

於平:教授,油画家,曾任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环艺系主任、绘画系副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於贤德:教授,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兼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广东省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副会长。

於向平:辽宁沈阳市人,教授,现任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於秀敏:江苏盐城大丰人,多哈亚运会团体金牌,个人铜牌获得者。

於奇:吉林人士,国内知名网络营销专家。

於兴中:甘肃岷县人,法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有《法制文明三篇》

於世成:教育学家,上海海事大学校长、中国航悔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商法协会副主席、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历史名人

於 琳:(生卒年待考),宋朝人。著名宋朝大臣。为本州防城保甲,尽忠职守。宋建炎初期,陈通叛乱,於琳随浙东安抚使讨伐陈通,战败被俘,陈通欲刺面降之,於琳骂不绝口,宁死不屈而遭杀害。

於 敖:(生卒年待考),字伯度,岷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正德年间进士。明嘉靖年间驻汾州,分守冀南。当时强宗内乱,胡虏外侵,军民慌乱不安,莫知所措。於敖指挥军民赶筑外城及四方堡垒,加强防御,盗贼不敢犯。官至巡抚都御史。

於清言:(生卒年待考),晋陵人(今江苏武进)。著名南宋画家。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专画荷花草虫,独步一郡,谥号“荷”。宋宁宗一朝(公元1195~1224年)以荷花障进,特旨授承节郎,浙西安抚司、计议官。按图绘宝鉴作于清年,一作青年,似为同一人,待考。著有《图绘宝鉴》、《毗陵志》、《画史会要》、《历化画史传》等。

於竹屋:(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画家。他以擅长画墨竹而闻名于世。著有《画史会要》、《明画录》。

於 伦:(生卒年待考),字敦之,黄冈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时期的右通政,曾辑上古至明朝用智之事为一书,名曰《智品》。

於 坦:(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为官清廉而有善政,相传时遇大旱,曾徒步祈雨,果然天降甘霖。

於仲完:黄岩人。著名明朝官吏。明朝洪武年间的永新知县,那时南乡龙仁和为乱,带兵的将军要把南乡人杀光,好报他的战功。於仲完坚决反对。南乡人很感激他,生了男孩多用“仲完”为儿子起名,以示感其恩德,永远记念。

分布根据诸位於姓同胞的留言整理(今后会不断更新),於姓主要分布于: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西庙岗乡於家营、南阳市内乡县西庙岗乡彭沟村於家沟组、南阳市内乡县赵店乡、南阳市内乡县师岗镇杏树崖、南阳市新野县新甸铺镇於庙村、淅川县、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前於村、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后於村、驻马店市正阳县汝南埠镇於庄、河南省台前县城关镇於庙村、河南与湖北交界处的鸡公山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高庙堡乡於家梁村;唐山市乐亭县(乐亭县约100人);邯郸市、承德市兴隆县北水泉乡二道河村、安国市祁州药市街道於村;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秦皇岛市昌黎县

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乡高台公社於白村、八达岭於发洞、密云县新城子镇曹家路村、於于同(北京生京试验学校旁)

天津市:天津红桥区新红桥西於庄、天津市河西区

浙江省:

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於村、萧山区浦阳镇於家村、萧山区於家浦、萧山区瓜沥镇於家楼居委会、萧山区宁围镇宁新村、萧山区瓜沥镇义桥、萧山区施家桥闸口、余杭区运河镇、余杭区乔司镇朝阳村、淳安县里商乡武源村於家村、淳安县石林镇棠高村(淳安约300多人)、临安市太湖源镇於头村、临安市横路乡於塘村、临安市於潜镇於潜居委会、江干区。

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普陀区登步乡、普陀区六横镇山坑渔业村、普陀区六横镇苍洞村、普陀区桃花镇公前村万寿弄、岱山县高亭镇大岙一村、岱山县高亭镇大岙二村、岱山县高亭镇大岙於家、岱山县高亭镇闸口、岱山县高亭镇蓬莱弄、岱山县石马岙社区、岱山县岱东镇、岱山县岱西镇(岱山约2000人)、嵊泗县菜园镇

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於家桥村、路桥区路北街道下宅於村、路桥区路北街道松塘村、路桥区路北街道洋叶村、路桥区路北街道马铺居、路桥区路北街道蔡於居、路桥区路北街道管前村、路桥区桐屿街道坐应村、路桥区桐屿街道山羊居、路桥区桐屿镇新保村、路桥区桐屿镇岙后村、路桥区路桥街道蔡於新村、路桥区路桥街道路桥后於、路桥区路桥街道后蔡居、路桥区路桥街道良二村、路桥区路桥街道河西街居、路桥区横街镇横街居、路桥区路东乡洋叶村、黄岩区院桥镇沙门於村、黄岩区院桥镇沙门店村、黄岩区院桥镇洋岙村、黄岩区院桥镇埭东村、黄岩区南城吉岙村、黄岩区院桥镇鸡山村、路桥区螺洋街道向北屋村、玉环县珠港镇东门村、玉环县城关镇广陵路与东城路、温岭市大溪

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洪塘村於家村、镇海镇海区、北仑区新矸街道、北仑区大矸河南村、亚浦街道镇东村已经拆迁大约五六百人口住进规划小区、(北仑区约3000人)、象山县鹤浦镇高坎头村、余姚市(余姚已经是第4代了,绍兴上虞约30人)

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重兆枉港钱家埭、南浔区和孚镇重兆枉港陆家湾、南浔区和孚镇重兆枉港本横港、南浔区和孚镇重兆枉港张家埭、南浔区和孚镇重兆枉港於家湾、南浔区和孚镇重兆横港钱介埭、南浔区和孚镇重兆横港钟家埭(南浔约5000多人)、湖州市孝丰镇溪南村、湖州市菱湖镇东河村、双林镇邢窑村於家埭、德清县武康镇三桥、吴兴区。

嘉兴市: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栖真村、海盐县秦山镇杨柳山村、海宁市盐官镇(200多人),、海宁市丁桥镇海星村於家亭、海宁市梅园三里。

绍兴市:绍兴县钱清镇劳动村於家埭、上虞市。

衢州市:江山市风林镇西溪於村、开化马金镇大於村、龙游县。

温州市:乐清市雁荡镇泽前村。

丽水市:丽水市莲都区秋塘、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青林村、丽水市城关镇丽东新村。

金华市:万苍乡潘界村。

上海市:浦东新区万祥镇新路村(621号)、浦东新区老港镇、浦东新区高桥镇、浦东新区三林镇同济村、青浦区徐泾镇(徐泾镇於姓祖籍江苏苏州)、普陀区清峪路、普陀区真如镇於一堂社区(南石四路114号)、宝山区、松江区、奉贤区柘林镇於家宅

江苏省:

盐城市:大丰市大中镇和瑞村、滨海县天场乡天场村(约1000人)、滨海县天场乡马套村、滨海县樊集乡(滨海县约2000人)、建湖县庆丰镇庆丰居委会二组、建湖县永丰镇於家舍、建湖县上冈镇、射阳县、阜宁县。

南通市:海安县胡集镇於庄村、海安县青萍乡於庄村、海安县雅周镇於陈村、通州市平潮镇团圆村、如东县大豫镇杨於村、如东县洋口镇古坳村於家荡、如东县丰利镇家庙桥村於家家庙桥、於家营;如东县丰利镇陈葛庄村於家观音堂、如东县洋口镇耿庄村(江苏南通於姓祖先於清言,擅画荷花)。

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北於村、丹徒区辛丰镇南於村、丹徒区辛丰镇黄墟村;丹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泊后湾、润州区七里甸镇。

常州市:常州市新北区青龙乡高土村於家湾(约100人)、新北区春江镇四堡村委於家村、春江镇绿南村於巷里、罗溪镇灯塔村、天宁区、溧阳市社渚镇於坝村、溧阳市南渡镇朱於村、武进区洛阳镇於村、武进区洛阳镇洛东村於家村、武进区礼嘉镇於家村、武进区湖塘镇武宜路。钟楼区

扬州市:仪征市、高邮市。

淮安市:清河区长西街道长西社区、金湖县涂沟镇於沟、金湖县金南镇车塘村、金湖县金南镇南望村、金湖县卞塘镇新卞村、盱眙县马坝镇马坝村维桥於家湖、於老庄(盱眙县约4000人)。

苏州市:张家港市经济开发区杨舍镇河头村、吴江市平望镇瑞市村於家湾、吴江市平望镇小於村、吴江市平望镇溪港村、昆山市锦溪镇袁甸村田肚里、北联村於家湾、长云村。

南京市:江浦区乌江镇於营村、星甸和平小於村、浦口区星甸镇小於村、浦口区於桥、江宁区、玄武区、建邺区沙洲街道。

无锡市:宜兴市高塍镇李家村於家村、江阴市顾山镇北国村李家桥村(从宜兴迁来,有几十户於姓人家,约200人)、江阴市夏港镇三元村於王村。

泰州市:泰州市於尖、兴化市周庄镇夏泊村(约1000人)、姜堰市娄庄镇红庙村。

宿迁市:泗阳县高渡镇南大滩村於庄(约260人)、泗阳县於沟村、泗阳农场三大队、泗阳城厢社区小圩居委会、沭阳县龙庙乡联合村。

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镇街西村(河南迁徙而来)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九江市都昌县万户古岭於家村、九江市都昌县万户古岭塘美村、上饶市前程乡里於家、上饶市外於家、上饶市广丰县洋口镇、上饶市广丰县霞峰镇三里村、鹰潭市、赣北有零星分布

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城阳区流亭镇於家村、济宁市微山县欢城镇於村和袁楼(约800多户3200人)、枣庄市滕州市东郭镇西坞沟村(西坞沟村约1000多人)、滨州市无棣县信阳乡於家村、招远市金岭镇河西於家村、烟台市莱阳市谭格庄镇小於家村、潍坊市临朐县石家河乡於家庄村

安徽省:

淮南市:潘集区古沟乡於湖村、潘集区田集街道吴湖村於程王、潘集区祁集乡黄岗村於拐孜、潘集区架河乡先锋村任王、潘集区芦集西清明孤堆(潘集区约2000人)、谢家集区孙庙乡范嘴村於大郢、凤台县杨村乡邵集村(凤台县约100人)

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铅山村於家(蚌山区约200人)、怀远县朱疃桥

滁洲市:天长市张铺镇天王村草屋组、天长市新街镇勤东村於庄、天长市铜城镇龙岗社区湖庄组,明光市管店镇罗岭村、明光市三和集镇大於、定远县藕塘镇陈苇、北於、南於三村、三和集镇农科村、全椒县程家市乡西石村大於村、程家市乡浦北村栗於、全椒县古河镇蔡集村上於自然村、全椒县古河镇华严村下於自然村、全椒县草庵乡白酒村、全椒县二郎镇西石村余庄组、凤阳县武店镇於陆村於家湖、凤阳县刘府镇时圩村於家队、凤阳县红心镇蒋庄村小於(凤阳县约600人)、来安县新安镇。

六安市:六安、金寨县、霍山县佛子岭、霍邱县於子楼、寿县张李乡塘北村、寿县迎河镇於郢(寿县於姓从淮南来,老祖叫於老方,约200多人)。

芜湖市:芜湖市裕西口、南陵县许镇镇马仁村於村自然村、繁昌。

安庆市:安庆市迎江区工人新村、安庆市雷池路於家炮、安庆市杨家山街,安庆市十里铺乡於家炮、安庆市新建村於垀、安庆市於船形、怀宁县凉亭乡、怀宁县安铜街道於家冲、。

巢湖市:居巢区拓皋镇大於村、居巢区拓皋镇驷马於山头、居巢区拓皋镇驷马大於村、居巢区栏杆集镇牛头地村(牛头地村约30人)、巢湖市峏山乡大於自然村、巢湖市於赵、巢湖市苏家湾乡小王村、和县香泉乡秋於自然村、和县香泉乡小於村、和县沈巷三墩、和县沈巷双河村委会三东村。

阜阳市:颍州区清河办事处、阜南县

合肥市:肥东县二十埠於家湾、肥东县张集乡小於户、肥东县龙山乡小於家

淮北市、毫洲市蒙城县顺河集、宿洲市砀山县、马鞍山市

山西省:太原市(约30人於明珂提供)、宁武县

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岷县秦许乡中堡村(於敖的后人约3000人),平凉市锦屏镇於家湾。

湖北省:

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渡河桥村於大屋、黄梅县五祖镇白羊岭村、黄梅县大河镇天门村、黄梅县苦竹乡尖於、黄梅县於天绿、於正益、於元吉、於上屋、於大屋、於婆祖、於窑、黄梅县大河镇江畈、螺蛳墩、於家聿、於三房、於家楼、河畔、大路岸、罗垸、黄梅县孔垅镇马坊村、黄梅县杉木乡於岭村(於岭村约1000多人)、黄梅县蔡山镇王三墩、团风县团风镇江宇(於)庙村於家咀、团风县上巴河镇黄泥岗村於家湾、团风县於家墩、杜皮乡於阳岗村、杜皮乡於家垸;罗田县胜利镇翁家湾村十组;蕲春县於冲村。

荆州市:洪湖市於家桥、江陵县秦市乡谭市一组、

仙桃市:郭河镇官伟村於家渡(约1000多人)

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泉塘吴垴村於家湾、鄂城区汀祖镇岳石洪村大坳庄,鄂城市徐王於、鄂城市於谈庄

黄石市:大冶市城北经济开发区下冯村、大冶市桥北开发区(原大冶市下黄村於家湾)胭脂庄(原蛤蟆墩於家)、大冶市东岳路街道办事处永胜村三组(季麻海庄)、大冶市东风路街道白象林庄、大冶市东风路五星村沙子垴庄、大冶市罗桥乡徐家铺村牛角山庄、大冶市金湖街道大学庄、八十步庄。

武汉市、宜昌市水月寺滩於河村、十堰、鄂东及大别山余脉有零分布

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草市镇,祁阳大忠桥、常德市澧县於家湾

云南省:昆明市、德宏州瑞丽市、姚安县於家海子

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

广东省:深圳市、韶关市新华北路,广东信宜天后街於雨

广西省: 北海市合蒲县山口镇竹莞村、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永富村、灌阳县西山瑶族乡李家村、桂林市灌阳县新圩乡、灌阳县灌阳镇雷坪村、桂林市灌阳县灌阳镇仁义村新屋村、仁义村下新屋、仁义村炭塘屯、仁义村黄泥屯、仁义村龙王庙(从湖北黄冈来,老祖叫友正公,已14代,仁义村约3000人)、柳州市柳北区

四川省:广元市、彭州市、自贡市(宁波迁徙的)

重庆市:开县、巴南区龙岗乡花厅村第4村民小组、巴南区安澜镇弥陀村、巴南区龙岗乡、巴南区一品镇乐遥村、綦江县石壕镇石壕村六队、十一队,长寿县凤城镇上东街

台湾省:台北市北投区秀山段三段、高雄市立鼓山、新竹市高峰路、桃园县龟山乡、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老家山西宁武县,已6代人,约100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沙胡子乡、林县、凉城县、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云山街道办事处於家村、九台市沐石河镇於家村、松原市、通化市、延边州、榆树市秀水镇大於村

辽宁省:分布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十里河村(80人),苏家屯区十里河镇三洪庄村(约50人)、苏家屯区十里河镇新庄村(50人),苏家屯区十里河镇板桥铺村(10人),苏家屯区十里河镇灰菜泡村(10人以内),沈阳市苏家屯区大沟乡大范大队小范屯村(30人)、灯塔市大河南镇小河南村(10人),辽阳市灯塔市大河南镇小山东村(约100人)、沈阳市苏家屯区林盛堡镇沙河站村、沈阳市大东区东於站、大连市等。

黑龙江省:五常市安家镇绿南村委於巷里、五常市百丈镇四堡村委於家村、五常市圩塘镇前圩村委於家村、佳木斯市富锦市长安镇於家村、七台河市等

字形结构

异体字:扵

汉字首尾分解:方人 汉字部件分解:方人

笔顺读写:捺横折撇撇捺捺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