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飓风约翰
释义

风暴资料

简介

飓风约翰(又称台风约翰;英语:Hurricane John)是1994年在东北太平洋生成的一个飓风,它是有纪录以来维持时间最长,及移动路径第二长的热带气旋。约翰生成时正值强厄尔尼诺时期,东北太平洋较正常高的海平面温度协助约翰增强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的最高等级——五级。约翰自生成到消散,路径总长达13,000公里,从东太平洋跨越国际换日线进入西太平洋,再向东折返中太平洋,维持时间共31日。因为约翰曾经进入西北太平洋,它也被称作“台风”。虽然约翰维持时间长达一个月,但它几乎没有影响陆地,仅对夏威夷和在约翰斯顿岛的美军基地带来轻微影响。

风暴历史

1994年7月25日约翰的前身离开非洲西岸,被美国的国家飓风中心鉴定为一个热带波动。当时大西洋的大气环境并不适合热带气旋发展,所以该热带波动在一路西移之际并没有增强;直至系统于8月8日进入东太平洋,方才缓缓地组织起来。该系统在8月11日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东南偏南约300海里处被定为热带低气压。当时环境仍不利于热带气旋发展,但该系统却快速发展出螺旋性和良好的辐散结构,并于同日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命名为约翰。

东北太平洋的一股强烈的高压脊引导约翰向西移动,此时垂直风切变限制约翰的发展,使它维持在热带风暴的强度。受风切变强度变化影响,约翰的强度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系统大部分的云系更曾不止一次被风切变切离,几乎将它减弱为热带低气压。但约翰在太平洋绶慢移动了八天后,风切变在8月19日大为减弱,约翰迅速增强,同日太平洋时间(协调世界时-7)17时被鉴定为飓风。其后,它在18小时内从一级飓风下限增强至三级飓风的强度。太平洋时间8月20日11时,约翰进入中太平洋,第一次跨越不同海域。

约翰进入中太平洋后,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取代国家飓风中心对它进行观测。在约翰绶慢西移之际,在夏威夷以南受惠于越发有利的环境,强度继续增强,在8月22日,它增强成五级飓风,是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同日较后时间(夏威夷时间),约翰的中心持续风力达到了280公里每小时的颠峰强度。同于8月22日,约翰曾移至夏威夷群岛以南约500公里,为最接近该群岛的距离。数天前,预报曾表明约翰会转向北并影响该群岛,但长期笼罩该岛的高压脊并没有如预期中减弱,约翰因而维持较南的路径。但约翰的外围环流也为夏威夷群岛带来大风雨。在掠过夏威夷群岛后,约翰绶慢转向北移,直趋约翰斯顿岛——一个除美国驻军外并无人迹的群岛。受逐渐增强的垂直风切变影响,约翰开始从颠峰强度绶慢减弱至一级飓风,中心持续风力减慢至145公里每小时。约翰在当地时间8月25日最接近约翰斯顿岛时,位于该岛以北约24公里,在岛上录得持续风力达95公里每小时,阵风更达120公里每小时。

飓风约翰在中太平洋北部的第三次颠峰。

横扫约翰斯顿岛后,约翰转向西北,当垂直风切变减弱,系统重新增强。当地时间8月27日,约翰达到了第二次颠峰强度,中心持续风速达210公里每小时;不久,系统在北纬22度附近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关岛分部的负责范围。进入西北太平洋后,约翰获得了台风的前缀,被称为“台风约翰”。但约翰进入西太平洋后不久便开始再度减弱,移动速度也大为减慢。直至9月1日,约翰减弱为一热带风暴,并几乎停留不动。在国际日期线以西,约翰徘徊了六天,逆时针方向地转了一圈。在9月7日,一道高空西风槽移至该区,使约翰急速向东北转向。约翰于9月8日再次跨越国际日期线,重返中太平洋。

进入中太平洋后,约翰的强度在中途岛以北达到了第三次高峰,中心持续风力增强至一级飓风的上限——145公里每小时。但西风槽其后迅速破坏了约翰的结构,加上当约翰移至较高纬度的冷水区,环境不能继续支持系统强度。在9月10日,对约翰的第120次发报被发出,宣布约翰已在乌纳拉斯卡岛(英语:Unalaska Island)以南约1600公里处转化为温带气旋。

预报困难

在约翰位于西北太平洋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强度的预测甚至估计都遇到了很大困难。约翰在最初进入西北太平洋时明显减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接连四次发报都误认为约翰已减弱为热带低气压,且即将消散。然而,约翰并没有如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所预测般消散,在下一次发报中它再次被升级为热带风暴。同时,两艘船分别报告约翰的持续风速至少达到了55节(100公里每小时),远高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估计的35节(65公里每小时)。此后,约翰继续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预报背道而驰,在中太平洋进一步增强为一级飓风。稍后经过重新分析,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从协调世界时9月1日12时开始直到最后一次发报的整整一周时间内对约翰风速的预报进行了修正:最少提高5节(9公里每小时),最多竟提高了25节(46公里每小时)。

风暴纪录

飓风约翰共存在31天,成为太平洋和全世界范围内有纪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带气旋,超过了1992年飓风蒂娜(英语:Hurricane Tina)的24天,打破了由1899年飓风圣西里亚克(英语:Hurricane San Ciriaco)保持的28天的纪录。此外,虽然约翰大部分时间移动缓慢,它还是超越了飓风菲科(英语:Hurricane Fico)成为世界上行进路程第二长的热带气旋。约翰共行经13000公里,仅次于1960年太平洋的超级台风奥费利亚(英语:Super Typhoon Ophelia)。

由于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一度停止量度数据,约翰颠峰时期的中心最低气压读数欠奉,但美国空军预备兵(英语:Air Force Reserve)的飞机在中太平洋测得929百帕斯卡的海平面最低气压,使约翰成为中太平洋出现过的最强的热带气旋之一;同年较早的飓风吉尔玛(英语:Hurricane Gilma)在中太平洋留下较低的气压,但录得较低的风速(热带气旋的气压和风速虽有关系,但并非挂钩)。约翰也是中太平洋有纪录以来的第三个五级飓风,并创下该海域最高的风速纪录,达280公里每小时。自1994年起,只有飓风伊欧凯在中太平洋达到五级飓风的强度,它与吉尔玛一样,拥有比约翰更低的气压但较慢的风速。

此外,约翰是仅有三个从西太平洋进入中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之一。此前的两个为1980年的热带风暴卡门(英语:Tropical Storm Carmen)和1985年的热带风暴斯基普(英语:Tropical Storm Skip)。

风暴影响

约翰只对夏威夷群岛和约翰斯顿岛造成轻微影响。当约翰从夏威夷群岛以南550公里经过时,影响当地的信风增强,群岛南岸与东南岸则遭遇大浪,稍后约翰向西移动时群岛的西岸也受到海浪影响。高6至10呎的海浪淹没了凯鲁瓦—柯纳(Kailua-Kona)的海滩公园。此外,大雨在夏威夷岛引起小规模的洪灾,道路因此短暂封闭。在夏威夷没有风暴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破坏的报道。

约翰逼近约翰斯顿岛时,该岛约1100名美军人员全部撤离至檀香山。虽然约翰曾进入约翰斯顿岛的25公里范围之内,但它最接近该岛时已大幅减弱为一级飓风;加上半圆效应的影响,北半球风暴以北的风力较以南的强,所以位于约翰路径以南的约翰斯顿岛得以幸免于受严重影响。该岛建筑物的受损程度较大,但由于该岛面积和功能较小,风暴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失。以1994年的美元计算,约翰在约翰斯顿岛约造成1500万元的损失。

参考资料

1.(英文)wrence, Miles. 飓风约翰报告(第一页). NOAA [2006年5月22日].

2.(英文) Lawrence, Miles. 飓风约翰初步报告(第二页). NOAA [2006年5月23日].

3.(英文)中太平洋飓风中心. 飓风约翰初步报告. NOAA [2006年5月24日]. (此报告并不包含风季后分析的修正)

4.(英文)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约翰(10E)的报告.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2006年12月4日]

5.(英文)Dorst, Neal. 哪个热带气旋的持续时间最长?. NOAA热带气旋常见问题. NOAA [2006年5月22日]

6.(英文) Dorst, Neal. 热带气旋最长的路径有多少?. NOAA热带气旋常见问题. NOAA [2006年5月22日] 7.一个是1959年的飓风帕齐(Hurricane Patsy),第二个则是与约翰同年的飓风希尔马。

8.(英文)国家气象资料中心. 夏威夷的事件纪录 [2006年5月28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