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欹器
释义

欹(音 qī 奇)器,又常被称做歌器。它是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欹器有一种奇妙的本领:未装水时略向前倾,待灌入少量水后,罐身就竖起来一些,而一旦灌满水时,罐子就会一下子倾覆过来,把水倒净,尔后又自动复原,等待再次灌水。

最早记载

关于“欹器”的最早的有关记载,可见于战国时《荀子》一书《宥坐》编。这里“宥”字相当于“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所谓“欹器”是鲁王用来代替今人所说的“座右铭”的。《宥坐》篇的记载如下:

“孔子观于鲁桓公(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在位)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鲁国欹器

古代鲁国之君有一种放在宗庙中相当于今人“座右铭”的欹器。欹器有个特点:当它空虚不盛一点水时,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无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就重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所谓“虚则欹”;在这容器中注入中等数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满则覆”。鲁国之君把这奇异的容器放在宗庙中作为“座右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万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慎防“满而覆”。孔子在弟子作过现场试验后发出的叹息:“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对任何时代的当政者都具有深意。

原来这件古代鲁国视为国宝的“欹器”,到汉代已经失传了,以后魏、晋之际,杜预曾于公元260年时把它重制出来。接着,晋代曾最早推算出圆周率为3.1416的刘徽又进一步作了《鲁史欹器图》并加以说明。可惜以后欹器的仿制品和图样又都失传。到南北朝及隋唐时又有人把它重制成功。其中,北朝的西魏文帝也把改制后的欹器放在前殿,用来提醒自己。可是,这些后来接着又都失传。

总之,鲁国国宝“欹器”,它的仿制品在历史上失传又再现,再现又失传。到近千百年,所谓“欹器”,其构造如何,就成为“千古之谜”了。

欹器溯源

欹器:三皇五帝有戒之器

老子弟子辛文子《通玄真经·守弱》:“老子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这是欹器的最早的古文献记录。欹器称之为宥座、右座之器,这是座右铭的来历。

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十七主,整个伏羲时代历1260年。神农传七代,共计380年。而仰韶文化存续的时间至少有1500年。所以仰韶文化相当于伏羲时期和神农时期。6500年前的仰韶尖底瓶是欹器侑卮的原型。起初尖底瓶是灌溉用具,即《淮南子·氾论训》“抱甀而汲”的甀。以后用作祭器和欹器。

这是马家窑类型尖底瓶,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如此绚丽多彩的尖底瓶,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也表明了它的用途已从灌溉而推广到祭器和欹器。

甲骨文中出现用尖底瓶灌溉的图形,说明商朝还沿用着尖底瓶的灌溉用途。但《甲骨文合集36419》也出现了小臣丑的欹器形象。这是欹器的最早的古文字记录。青州苏埠屯出土了大量“亚丑”铜器,正是小臣丑平定东夷后在青州建立的国家——欹国的诸侯墓地。

孔子观欹器

二千七百年前孔子到鲁桓公之周庙参观欹器,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看来博学的孔夫子此前只从书本上知道欹器而没有见过欹器,可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擅长引而发之,所谓“入大庿,每事问”是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孔子观於周庙(鲁桓公之庙,参见荀子),有欹器焉,孔子问於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保佑天子之座之器,此器时时警戒天子也)。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音奇,倾斜不正)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音乌)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抑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德行宽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闻强记者,守之以浅。夫是之谓抑而损之,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音基,升也,登也,诗商颂长发)。

《孔子观欹器图》,明代人所画,一说郭翊所画,画面表现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上部有楷书十四行,文为《孔子家语·三恕》一则。此画为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此幅“欹器”为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圜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腹中部,有铜链悬于横木上。

欹器的复制

欹器到了汉朝末年因战乱失传了。《晋书·杜预传》载:“周庙欹器,至汉东京犹在御座。汉末丧乱,不复存,形制遂绝。”史书上记载,中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杜预(222-285)曾经经过反复的设计、推敲,最终将欹器重新制造了出来,呈献给武帝,武帝看后,赞叹不已,对杜预大加赞赏。

继西晋杜预以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祖冲之(429─500)也制作过欹器。相传,当时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十分喜好古玩,但苦于找不到欹器的实物,祖冲之就造了一件欹器送给他,并希望他能记住欹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

后来,隋代的耿询、唐代的马待封和李皋都成功地制造出了欹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都以制作欹器来显示自己的技艺。中国史书也对欹器多有记录。然而,人们虽然对“ 欹器”久仰大名,却从来没有见过实物。

北燕宰相冯素弗的欹器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辽宁省博物馆北燕鸭形玻璃注入选上海世博会。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是1965年9月在发掘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时出土,质地纯正、造型生动,其构造与古代文献记载的“欹器”相同,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又一件“镇馆之宝”。

据记载,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天王冯跋之长弟,时任北燕宰相,也是北燕立国的第二号统治人物。甲骨文“卿”字是宰相与君王共同守着欹器的形象。所以作为宰相的冯素弗墓中发现欹器当在情理之中。冯素弗死于北燕太平七年(公元415年),所以此欹器已经有1600年历史了。

清宫欹器

故宫博物院里陈设着1895年“光绪御制”的一对高45.5厘米、长18.7厘米、宽14厘米的铜质鎏金器物。它的样子像个插屏,底座上有一个框架。在框架上面横框的正面錾刻有篆体的“光绪御制”4个字。框架的中央吊挂着一个直径12厘米、高14.7厘米的杯状容器,杯状容器两边的乳钉形轴与框架内侧的针状轴衔接,这样,这个容器就可以在框架上沿一定方向转动。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浸到一半时,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挂;将水倒满后,容器却自动翻转,而把水全部倒出来了,之后,容器就又自动偏向一方而静止下来。这种奇特的器物名叫“欹器”(欹是倾斜的意思)。这种玩 意儿早在周朝时就有了。

日本长崎孔子庙之欹器

(中国驻长崎总领事馆)

日本著名板金工匠针生清司先生向长崎孔子庙赠送“宥座之器”

2009年5月11日,日本著名板金工匠针生清司先生向财团法人长崎孔子庙中国历代博物馆赠送了手工制作的中国古代礼器“宥座之器”,中国驻长崎总领事滕安军、长崎市议会议长吉原孝、长崎市副市长智多正信、长崎华侨总会会长王国雄等人出席了赠送仪式。滕安军总领事与针生先生为“宥座之器”揭幕,并向针生先生赠送了感谢状。

滕总领事和针生先生为宥座之器揭幕

滕总领事在致词中表示,作为日本规模最大的孔庙,长崎孔子庙是长崎县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100年来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针生先生热心孔子研究,从众多相关传说中得到启发,亲手制作“宥座之器”并赠送给长崎孔子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日本民间工艺的有机结合,也是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一个友好象征。谨向针生先生及关心、支持长崎孔子庙发展的各界友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滕总领事向针生先生赠送感谢状

“宥座之器”又名欹器,反映了儒家学说“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针生清司先生出于对先贤孔子的尊敬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历时13年致力于纯手工制作,历经数百次尝试后终于制作成功,并向中国曲阜孔子博物院、日本足利学校等单位赠送了相关作品。长崎孔子庙始建于1893年,现为中国国有财产,是长崎华侨继 “四唐寺”之后兴建的又一个由中国人建造的庙宇,也是海外唯一一个由华侨集资建造的孔子庙。孔子庙位于长崎大浦町,格局和国内文庙相仿,大成殿内供奉有孔子塑像和4圣牌位,两侧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大型石雕像。在庙后还建有“中国历代博物馆”,展示了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中国古代的文物。长崎孔子庙每年在孔子诞辰纪念日举办隆重的祭孔活动,邀请长崎县各界人士出席,依据中国古代习俗向先贤献上三牲祭礼。

警戒作用

据古书记载,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歌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歌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人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见到这种器皿,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管香火的人告诉他,这是欹(qī)器。孔子于是想起了有关齐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了就又会倾斜。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决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说完,他就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孔子又对学生说:“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欹器,非常成功。

文化内涵

欹器的来源,可以从1953年,在西安东郊发现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半坡遗址说起,在这遗址中发掘出一种尖底、口小的陶器水罐,在水罐的腹部中央偏下有两个系绳用的环耳。据考古分析这是用来打水的器皿。用绳子吊起空罐子的时候,罐子是倾斜的,放入水中水很容易进入罐中,但水装到一半的时候,水罐就会自动的立起来,如果水盛满了,将盛水的罐子提起来,水罐又会倾斜把一部分水倒出来,剩下半罐水时就又直立了。

也许那些具有内省精神、道德高尚、不骄不躁的智者心中都秘藏着一个这样的器物,他们在欹器快要倾覆时就不会再往里边注水了,或者在欹器朝倾覆那边倾斜时就不再往里边注水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他们察微知著,在某种苗头出现时就能预见到其后果,并及时遏止不良苗头的发展。譬如孔子,就爱在座位旁放一个欹器,来警示自己。后来人们通过在金属上刻写文字的方法来警示自己。再后来,就发展成为如今的座右铭了。

实际用途

这种翻斗式的容器有很广泛的用途,例如矿山的矿车,某些厕所里一种定时冲洗的翻斗,以及气象观测雨量计内的计量容器等等,都是根据这种构思设计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