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胱胺酸症 |
释义 | 胱胺酸症为一溶小体贮积症,因第17对染色体短臂13位置(17p13)的箱数基因发生缺损,导致将胱胺酸(胱氨酸)携出溶小体的运输酉每(转运)功能异常,使得胱胺酸堆积在细胞的溶小体上,进而造成组织及器官的病变。 类型依发病时间及疾病严重度可分为三型:一,肾病变型/幼儿型(肾病cystinosis);二,中间型/青少年型(中级cystinosis);三,非肾病变型/成人型(非肾病cystinosis)。其中以肾病变型/幼儿型最为常见,症状也最为严重。 发生率此症的发生率据估为二十万分之一。而在法国不列塔尼区(布列塔尼),研究发现该地区的疾病发生率为1 / 26,000。 目前此症已列为我国公告罕见疾病,据估台湾地区的发生率应为万分之一以下。 遗传模式为体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表示父母亲为各带一个突变的基因,下一代每一胎不分性别将有四分之一的机率罹患此症。 临床表征肾病变型/幼儿型患者在初生的头几个月通常无症状,但到了6至9个月大时即渐渐出现厌食,呕吐,多尿,生长迟缓的情形,并出现肾脏等器官的病变。肾脏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范可尼氏症候群。 范可尼氏症候群(肾小管范可尼综合征): 常于6月大时发生,因肾小管无法对水份,电解质,重碳酸盐,磷酸盐,钙,肉碱,葡萄糖及胺基酸等分子进行再吸收,而出现多尿,剧渴,脱水甚至酸中毒等症状。 电解质及胺基酸等分子的流失,将使患者并发多种病症,包括:(1)低磷酸盐佝偻症,常造成患者走路时的疼痛。(2)血钙过低,造成手脚抽搐,严重偏低时将妨碍心脏的正常传导。(3)偶有低血钠及低血镁的情形发生。(4)骨龄会较实际年龄落后。 因肾丝球的逐渐损坏,而出现严重的生长不良及肾丝球过滤率的逐渐减少,10岁左右即可能发生肾脏衰竭。 角膜胱胺酸结晶体(角膜)胱氨酸结晶: 患者常在2-3岁时出现畏光的症状,经角膜检查,可发现眼睛角膜的胱胺酸结晶体(角膜晶体),可在1岁之前发生。未经治疗的肾病变型患者在16个月大后常可发现此一表征。 此外常出现视网膜病变(周边视网膜病变),反覆的角膜损伤(经常性)角膜糜烂,视觉敏锐度变低等表征。有些幼年即发生眼睛病变的患者甚至会导致失明。 生长迟缓通常在六个月大时发现 出现状况可能出现甲状腺低下,脑下垂体性腺功能及胰岛素分泌失调等。 其他智力正常,但在疾病后期可能出现脑萎缩及神经学上的病变。 中间型/青少年型肾脏病变的症状较为轻微,发生时间也较晚,通常在6-8岁时发病。 非肾病变型/成人型此型的病征为眼睛及骨髓上有胱胺酸的结晶体,通常只会出现畏光的症状。 诊断可运用胱胺酸蛋白质结合技术(胱氨酸结合蛋白检测),检测血中白血球的胱胺酸(胱氨酸)浓度;肾病变型/幼儿型的数值常为正常人的50-100倍。此一检测技术也可用于检测纤维组织,结膜组织及肌肉等细胞内胱胺酸浓度。亦可于怀孕的前三个月可从皮肤,羊水细胞或绒毛膜所培养的纤维组织细胞,进行产前诊断。 治疗研究发现半胱胺酸(半胱胺酒石酸,药品名为Cystagon)的药物治疗,为胱胺酸症的首选治疗方式,此一游离态的硫醇类物质,能自胱胺酸结构物中溶解出90%以上的胱胺酸细胞,将能有效控制肾病变型患者的病程进展。 长期的积极治疗,可避免或延缓肾脏衰竭及甲状腺低下的发生,并能溶解出肌肉组织中堆积的胱胺酸,以减轻症状,增进患者生长发育的情形。 诊断后,应尽速提供治疗;若能于出生后一个月内即开始进行,常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成效,并有助于肾脏的生长,避免肾功能的恶化。长期治疗发现,虽然无法治愈疾病,但可显著地避免患者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在副作用上可能出现恶心及呕吐,但可能是因药物带有不悦的气味跟味道所致;最近研究建议可搭配使用胃肠用药─奥美拉唑,以改善肠胃上的不适。 但需注意的是,口服半胱胺酸的药物治疗,并无益于改善角膜胱胺酸结晶体,因此建议患者可使用半胱胺氢溴化物(半胱胺盐酸盐)眼药水,能于数月内减轻角膜胱胺酸结晶体,数周内减轻眼睛的畏光,而戴深色或太阳眼镜,也减低日光照射所带来的畏光情形。 主要的治疗目标,为补充因肾脏病变所造成的电解质,胺基酸等物质的流失,包括水份,钠,钾,磷,钙,镁,维他命Ḏ...等,其摄取的量须根据患者的状况而定,并宜定时监测以达身体所需。 若发生甲状腺低下,脑下垂体性腺功能等内分泌失调的问题,则可接受相关的内分泌药物治疗。 预后当肾脏功能逐渐恶化至肾衰竭时,患者通常需接受血液或腹膜透析等治疗,并可能需考虑肾脏移植。肾脏移植后,即使是胱胺酸结晶体沉积在移植后的肾脏上,但仍不会产生范可尼氏症候群,较常可能出现移植后的排斥情形,患者需定期返诊追踪,以即时提供相关治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