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犍为文庙 |
释义 | 概况犍为文庙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玉津镇南街297号,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犍为文庙占地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43平方米,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在全国现存文庙中,规模居全国第四,四川第一。 犍为文庙兼有南北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2006年,犍为文庙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历史·2007年文庙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06年犍为文庙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完成了文庙内的文化配套工程。 ·文庙最大的一次复原维修。 ·1996年文庙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点紧傍文庙东南侧,有建于清代的节孝坊和奎阁,如众星拱月,构成了一庙、一坊、一阁富有传统地方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 文庙建筑布局坐北向南构成一条中轴线,自南端始,万仞宫墙,灵星门、泮池、大成门、燎台、大成殿 、启圣宫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贤关、圣域、礼门、义路、东庑、西庑等左右对称布局。 大成门屋面之上,叠建“天开文运”黄瓦飞檐,构造独特。大成殿用明代高浮雕鼓镜式柱础八个,木构件雕刻也十分精美。 文庙雄视四野八荒,琉璃滴翠,金碧辉煌,御路浮雕,燎台蝙蝠,柱础石刻,工艺精湛,巧夺天工。龙凤木雕,撑弓斗拱,图象八面玲珑,结构壮美传神,被称为“犍为故宫”。文庙大成门三重檐牌楼式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葩,受到中外建筑专家的青睐。 大成殿 犍为文庙大成殿为带回廊的单檐歇山式建筑。无天花,为彻上露明造。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廊深2.1米。大成殿采用抬梁和穿斗式混合梁架结构。中间两排金柱 为通柱,以三层枋连接,抬梁枋出头,其上以驼峰抬梁,因梁架间距小,故不用蜀柱而用驼峰。其余构架均为穿斗式,因柱间距离较大而用双穿。廊为双步构架,廊顶为平木板顶。正面及山面的前廊柱(檐柱)枋上施平板枋,枋正面雕刻卷草,其上架设如意斗栱,栱间饰圆形莲 花,栱顶部有压栱板,与抱头梁平齐。枋下柱间施挂落,平面浅浮雕麒麟、鹿、羊及松、兰等祥兽瑞草。后廊柱间安装隔扇门。门为六抹,十字穿方隔扇心,裙板及绦环板上没有装饰。门上安装斜方格横披窗。东、西、北三面砌墙,墙裙肩为石砌,卷草砖雕腰线,墙身为青砖砌筑。后墙正中开设一券形门,门两侧有踏道。正面抱头梁下施随梁枋,枋的前端雕刻含宝珠龙头,下施扁平撑栱。撑栱侧面雕刻成鱼龙形状,龙头,鱼身,背有鳍,正面随着鱼龙的身的曲线雕刻花草。大成殿的撑栱既是建筑的功能性构件,又极具装饰效果。后檐 墙位于挑檐檩下,次间、稍间墙身各有梅花嵌寿字漏窗,“寿”字为嵌瓷。前廊廊柱为倭角方形石柱,其余各柱均为圆形石柱。明间两排八柱最大,为通柱。柱础石 均为方形,最高者0.8米,用整块青石凿成,由鼓镜、鼓身和座三部分构成。除中间八柱浮雕龙外,其余各柱础石的四面作长方形开光,内浮雕戏剧人物和寓意吉祥的图案。大成殿屋面铺盖黄色琉璃瓦,筒瓦垄用瓦钉固定,黄色琉璃钉帽,相邻两陇瓦上钉帽错落分布,但梢垄即位于飞椽前端的瓦钉整齐一致。 犍为文庙大成殿建在3.26米高的台基上,与拜台台基高差1.76米。台基正面有护栏,望柱柱头雕蹲狮,华版作几何形开光,内雕花草。次间台阶九级,素面垂带。如加上东、西两庑通向大成殿的台阶,构成“五陛”,“九五”是古代等级最高者,暗示孔子享有帝王之尊。明间、次间台基前各设有踏道,明间前为御路石,御路用整石,四周浮雕博古、四艺图案,中心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约占石之三分之二,镂空雕刻五龙,龙穿行于云间,正中一龙,两侧各两龙,争夺中间的宝珠;下部雕刻双龙抢珠。 犍为文庙大成殿的脊饰整体为绿色,即用烧制的绿色琉璃镂空砖等构件构成。正脊滚筒表面雕塑卷草、花卉,上、下瓦条平嵌瓷片,盖筒上置琉璃镂空砖,有行龙四条,正中为宝顶,宝顶两侧各两条,两两相背,但龙首均朝向宝顶。宝顶为五重琉璃宝瓶式,两侧为灰塑、嵌瓷拐子龙(夔龙),前、后各用两条铁锁牵引于屋面,素钉上置一琉璃狮固定。仔角梁头施琉璃龙套兽,戗脊上施绿色拼接琉璃镂空砖,前端施鱼龙吻,鱼龙吻与套兽形成反举较大的弧度,使翼角显得轻盈而又优美。殿内原供孔子木主神位及四配、十二哲牌位。现改塑孔子坐像,基座高1.5米,塑像高3.5米,两侧为四配、十二哲塑像。垂脊、戗脊上均于滚筒上置绿色琉璃镂空砖拼接,垂脊前置靠背。屋面正脊和排山脊上各有一鱼龙大吻,似乎构成双吻结构。但实际上,排山脊端的大吻为正脊的正吻,该吻置于正脊两端,绿色龙头,口中含正脊,鱼身为黄色,绿色鱼尾朝上叉开;高度上正好与排山脊上吻兽相差琉璃镂空砖的高度。而位于正脊与垂脊的交界处的鱼龙大吻,乍看似为正脊的大吻,但从其结构与位置上,其是置于正脊的盖筒之上的,是纯粹的装饰构件,与严格意义上的大吻有着功能上的区别;而正是这样的处理,却给人以主次分明的感觉。 犍为文庙维修记呜呼!国运系乎文运,考犍为文庙之兴废,信乎! 犍为文庙之建也,始于北宋祥符间,有宋风流,于斯为盛;元末兵祸,民不聊生,庙亦毁焚;明洪武中兴,主簿陈兴始重建于今址,然明季板荡,生灵涂炭,火劫趁之;康熙圣化,国运直追汉唐,乃因旧址,重修新建。域占三十有六亩,列全国之四而居巴蜀之冠。其后世运时移,虽多有修缮,然天风人事,令人叹惋,斯文日丧,国运日衰,迨及“文革”,斯文扫地,而犍为文庙几废矣! 廿纪之末,弘扬国粹,丁丑之年,迁占庙之“一中”于城北,斥资以复文庙,辉宏事业,耗多届县委政府之心力,虽未毕其功于一朝,然体势格局,规模已见也。延至新纪,国势渐昌,举国一心,强我中华。立“三个代表”之纛,定科学发展之策,行“三个转变”之政。县委政府乃曰:兴我民族,文化为先。是以造精品县城之余,倡全民好学之风。岁在癸未,首筑功臣状元之楼,以为百年之计,复谋至圣先师之庙,永奠万世之基。乃迁“职中”于凤岭,斥非议之言辞,远侵道之商贾,筹巨万之资金,定如旧之原则。于是富丽其内而堂皇其外,去除其朽腐而易之以新木,置圣人像于堂中,塑诸贤而拱其侧:其像凡八十有九。破壁垒,复庙域,浚月洱之池,种之以香远之荷,整坎坷之地,树之以不凋之绿。乃铸龙饰之香炉于殿前,以成祭祀之礼节。至于甲申而诸体备矣,大观复矣。其势也,控黄旗而倚翠屏,拱奎阁而卫节坊,然后岷水为砚,文峰作笔,图大块文章;荟县内之珍奇,萃传世之墨宝,无乏名家巨擘而减色,乃由平民百姓而增辉。雨雪霏霏,烨烨乎裂云驱雾,日月朗朗,煌煌然丽天映空。盛矣哉!盛矣哉! 嗟乎!犍为文化之不兴也久矣!西方诸强,东方扶桑,莫不因重文化而国强民富,国固如此,县岂非耶?然则维修文庙之衷明矣!我五千年华夏文明不绝者,儒为核心,薪火相传也。今西学炽烈,国竞域争,惟望吾人,发奋图强,弘我文化,励精图治,扬我国威;后之君子,当使我文庙香火不绝,使我民族文明日新,使我华夏古国日强。诚如是,不负我县委政府之意也。 是为记。 时西元二零零四年四月十日 夏历甲申年闰二月二十日 邑人罗杜林 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