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臧窑 |
释义 | 臧窑——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烧制的官窑瓷器,因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680-1688);臧应选驻厂督造而得名 器物款识多写刘伴阮(名源)监制。釉色以红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窑品简介清代沿明制,在景德镇设御厂,经办官窑器,但实行“官搭民烧”制。且习惯上以督窑官命官窑名,著名者均在清前期。臧窑即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680—1688),臧应选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单色釉成就最大,驻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员。当时清廷派赴景德镇的督陶官员尚有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笔帖式车尔德。实际上这段时间以工部虞衡郎中臧应选在景驻造时间最久。按习惯称呼,将此时期御窑瓷称"臧窑"瓷器。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此时期的御窑瓷釉色品种甚多,可谓诸色俱备,以鲜红(豇豆红)为最著。 其余诸色俱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青花和五彩瓷,虽出于宣德、成化窑作法,而更超越宣、成。 臧窑: 清初臧应选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窑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 窑品特点所烧瓷器诸色兼备,有蛇皮青、缮鱼黄、积翠、黄斑点、浅红、浅绿、浅紫、吹红、吹青等,以前四种色釉为最佳;其五色、青花及插金、洋彩,皆精妙入神。从传世瓷器看,记载中的除鳝血黄和黄斑点外,其它都得到了证实。 以清代督造官臧应选名字命名的景德镇官窑。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公元1680—1686),朝廷命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到景德镇驻厂督造瓷器,对当时的瓷业发展越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据《景德镇陶录》所载,臧窑瓷器、“土坯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血黄、吉翠、黄斑四种尤佳,其烧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迨后有唐窑,犹仿其釉色”。臧窑以单色釉为成就最大,尤以鲜红(豇豆红)为最著。从传世瓷器看,记载中的除鳝血黄和黄斑点外,其它都得到了证实。臧窑的青花和五彩瓷,虽出于宣德,成化窑作法,但更超越了上述两个时期。 清代康熙青花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臧窑"为康熙早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区别是以民窑青花为主流,这是因"官搭民烧"成为定制,刺激了民窑的发展。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产品,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常见,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变化,且呈色稳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种标准的翠蓝色过渡。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成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以后产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产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均为青白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