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殡葬伦理学 |
释义 | 本书是《殡葬学科丛书》之一,该丛书以殡葬业和殡葬活动为研究对象,在深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吸纳了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殡葬工作者的丰富实践经验,基本反映了当前的殡葬理论和殡葬业的水平。殡葬伦理作为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方面,它与其他的社会文化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版权信息书 名: 殡葬伦理学 作 者:何兆珉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 ISBN: 9787508702568 开本:16 定价: 68.00元 内容简介在对殡葬伦理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作为一种文化,殡葬伦理思想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就必须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这里需要的不仅有对殡葬伦理的评价,更有对殡葬伦理的传承。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才会使先进的思想发扬光大,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被摒弃。殡葬伦理作为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方面,它与其他的社会文化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绵簿之力。 目录第一章 绪论——伦理和殡葬伦理 第一节 殡葬伦理学——伦理学的新领域 一、伦理学是什么 二、应用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三、殡葬伦理学——伦理学的新领域 第二节 殡葬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殡葬活动和殡葬伦理学的起源 二、殡葬和殡葬伦理学的发展 三、影响殡葬伦理学的因素 第三节 学习殡葬伦理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殡葬伦理学的意义 二、学习殡葬伦理学的方法 三、殡葬伦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 第一节 儒家的殡葬伦理思想 一、儒家殡葬伦理的社会基础 二、儒家殡葬伦理的内容和特点 三、隆丧厚葬的原因 第二节 墨家的殡葬伦理思想 一、墨子的薄葬思想 二、墨子对厚葬久丧的批判 三、墨子的节葬主张 第三节 道家的殡葬伦理思想 一、老庄的生死观 二、老庄的殡葬伦理思想 第三章 西方殡葬伦理思想 第一节 西方殡葬伦理思想溯源 一、中西方殡葬伦理思想的交流 二、西方早期殡葬起源 三、中西殡葬伦理思想的差别 第二节 古希腊的殡葬伦理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殡葬伦理思想 二、伊壁鸠鲁的殡葬伦理思想 第三节 基督教影响下的殡葬伦理思想 一、基督教的由来 二、基督教的殡葬伦理思想 三、中世纪后的殡葬伦理思想 第四章 殡葬伦理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第一节 殡葬对象和殡葬活动的特殊性 一、殡葬对象的特殊性 二、殡葬活动的特殊性 第二节 殡葬伦理的特殊性 一、殡葬伦理与一般社会伦理比较的特殊性 二、殡葬伦理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性 第三节 殡葬伦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一、殡葬伦理的道德原则 二、殡葬伦理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五章 殡葬活动中的生态环境道德观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与当代生态环境道德观 一、当代生态环境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 二、当代生态环境道德基本精神 第二节 传统殡葬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传统殡葬方式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二、传统殡葬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消耗 三、传统殡葬伦理与生态环境道德的冲突 第三节 善待自然,改变传统殡葬活动方式 一、在殡葬活动中推广清洁生产 二、降低殡葬活动中资源消耗 三、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 第六章 殡葬职业道德 第一节 殡葬从业者的职业特点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 二、职业道德的一般特点 三、殡葬职业道德的特殊性 第二节 殡葬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一、殡葬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二、殡葬职业道德原则 三、殡葬职业道德规范 第三节 殡葬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殡葬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努力提高殡葬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第四节 殡葬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实践 一、殡葬职业道德教育 二、殡葬职业道德修养 第七章 殡葬伦理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殡葬伦理思想的评价和依据 一、伦理评价的概念 二、殡葬伦理评价 三、殡葬伦理评价的标准. 四、评价的依据 第二节 殡葬伦理评价方式 一、社会舆论的概念及形式 二、内心信念 三、传统习惯 第三节 殡葬伦理评价的意义 一、促进殡葬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生者的道德自律 三、是生者获得心灵安慰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 殡葬伦理评价还能促进伦理道德的进步 第八章 殡葬伦理思想的传承和教育 第一节 殡葬伦理思想传承的主体和客体 一、殡葬伦理思想传承的含义 二、殡葬伦理思想传承的主体 三、殡葬伦理思想传承的客体 四、殡葬伦理思想的传承 五、殡葬伦理思想文化信息的社会性和时空性 第二节 殡葬伦理思想传承的媒介 一、殡葬伦理思想传承媒介的含义 二、殡葬伦理思想传承媒介的种类 第三节 殡葬伦理思想的教育 一、殡葬伦理思想教育的内容 二、殡葬伦理思想教育的方法 三、殡葬伦理教育的意义 第九章 殡葬伦理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现代科技促进殡葬伦理的创新 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 二、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 三、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四、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 五、科学技术与殡葬伦理 第二节 文化交融促进殡葬伦理的发展 一、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建设 二、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中外文化交流要注意不同的文化背景 四、 殡葬伦理的中外交融 第三节 殡葬产业的发展向殡葬伦理提出更高要求 一、殡葬产业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殡葬伦理学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后 记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伦理科学,和其他伦理学比较,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征,这就是它的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综合性、多层次性和实践性。 ①综合性与整体性环境伦理学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社会与自然之间三层关系的认识和研究不是独立地进行的,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的组成部分而进行认识和研究的,最终着眼点还要放在三者的有机的综合作用和关系上。所以,环境伦理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 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及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和相互作用结果,一般是以环境系统的综合变化呈现出来的,例如,人类对森林的失常破坏,导致的不仅仅是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的减少,还会导致森林中原生的各种动植物属种的消亡。并由此导致原来森林覆盖下的地表水土流失、坍塌,造成农田、村庄损毁,人类群体生命财产的损失,最终还会造成该地区的沙化或石化,使人类最终失去继续生存的立足之地。又如汽车尾气排放,微观来看是个人行为,但很多汽车一起排放就成了社会行为。个人行为只引起极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下降,通过环境自净可以消除,成为社会行为后就会引起较大范围的光化学污染事件,与其他矿物燃烧排放物汇合成全球性行为以后,更可导致大气层的整体破坏,引发地球表层空间的温室效应,最终可能导致极地冰盖融化,沿海低地被淹,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结局。 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以及群体行为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是一个综合性与整体性的道德关系,人们绝不能站在个体行为意识立场上,认为约束个人与环境系统间的不道德行为是“小善”而不屑去为。 ②多层次性环境伦理学既要研究人类个体行为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关系,又要研究人类个体行为与外化了的人类群体──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关系,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样,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便具有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社会与自然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从发生学角度来说,层次是逐渐扩展并上升的。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是自从有了人类那一天便开始发生的。最初只是表现为人类个体与身边狭小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长时期都是相互协调的。后来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与成熟,社会便完全外化成了个人生存发展的硬环境条件。今天,没有了自然环境便没有了人类;同样,没有了社会,人类也将不能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地球表层除了以社会形态出现的人类群体外,已经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因此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便演变上升到了以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更高一个层次上。据某些哲学家预言,随着地球文明的进化,人类和地球还将形成为一个统一体进入宇宙空间,与其他星球组成宇宙文明,从而发生宇宙伦理关系。宇宙伦理关系在目前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可能性,在很长的历史年代还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我们暂时不去进行研究,而把研究只集中在上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社会与自然的三个关系上。由于三个关系的层次不同,所以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地位,研究目的和手段等也将有所不同。这个问题留在以下章节中才认真讨论和研究。 ③现实性和实践性环境伦理学对人、社会、环境三者间的伦理道德关系研究,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特征。传统伦理学过去所着重研究的人类个体间的伦理关系,它的恶化一般只会导致人类群体内部人们互动行为的失范,导致社会生活和谐度的下降,一般不会导致人类群体结构(社会)的整体崩溃及灭亡。但当个体环境道德行为失范并演化成整体社会行为后,环境系统的反馈便具有了导致社会文化整体消亡的力量。古代非洲的玛雅文化、中东的两河文化,中国的楼兰文化的消失就是典型的事例。所以人们绝不能对此等闲视之。 现在,由于科技发展引发的,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环境系统力量的加强,除了造成O3层破坏,温室效应,给人类社会发展蒙上阴影外,国家(人类群体)间所拥有的核武器当量的威力,及生化武器的杀伤力,都已达到了足可以整个地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程度,这样就使人们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具有了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特征。 ④可判断性和可操作性由于现代计算机科学软硬件的发达,主要是电脑技术的应用,环境伦理学所涉及的人、社会、自然环境系统间的道德行为关系,如“三废”排放标准、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度,人类对被污染环境反馈的承受能力(受伤害的临界度)等等都达到了可以进行量化研究的程度。只要人们确立了环境道德观念,自觉约束自己对环境不道德行为,一切都是可以在一定量的范围内去协调好人类个体、人类整体与自然环境系统的道德行为关系。不象传统人际关系道德学,它只建立在善、恶观念基础上的一切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规范等等,都是一种不能量化的软约束行为,其标准、是非、得失等道德评价,还得靠另一个同样不能量化的道德标准──“良心”去控制和量度。人们常说的所谓道德法庭,其对是非、善恶的判决常常显得非常模糊和软弱无力,其中原因,与传统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现象本质上是属于精神范畴的软性行为有关。 环境伦理道德现象就不同了,它除了具有软性行为特征外,还具有物化的硬性行为特征,特别是自然环境系统反馈的表现,大的可以达到使环境不道德行为的主体──人类发生疾病、死亡,人财两空,甚至荡然无存的结果。所以环境伦理学对环境道德行为还必须进行量的研究,并在量的的规定性上对之进行善恶和是非的判断,从而使环境伦理学具有了可判断性和可操作性特征。例如企业“三废”达标排放和控制总量排放的“标”和“量”就是一个可操作的度量界限,超“标”和过“量”,就进入了道德范畴,属于不道德行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