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楠桥村 |
释义 | 楠桥村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底洞镇,这里是一片片绿油油、错落有致的桑园,一条条阡陌纵横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栋栋碧瓦红墙镶嵌的小洋楼被掩映在满岭翠绿的桑园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和醒目,一条蜿蜒曲折的已硬化的南风公路横穿全村境内,像一幅山村新画卷,使山村的旧貌换上了新颜,农民群众过上安乐祥和的小康生活。 楠桥村发展南桥村地多田少,村民以种旱地为主。多年来,楠桥村大部份群众都有栽桑养蚕的习惯。村两委班子成员认识到,只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在市、县领导的组织下, 李跃康带领了该村干部和部份文化水平较高,思想比较开放的蚕农到绵阳游仙区学习先进的栽桑养蚕经验,回来后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动员农户尝试新技术发展蚕桑。 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全村村民积极试验养蚕新技术,将传统的春、夏、秋和晚秋,4季之间有间隔的方法改进为现在的第一季蚕刚到第二眠的时候,就开始育第二季蚕了,同时实行小蚕共育。这样多批次滚动养蚕,既增加了批次和产量,又减少了桑叶浪费。改变传统的年3-4次养蚕布局为年5-8次。今年,这项新技术已经在全县推广。 天然彩色蚕茧试养成功。2009年上半年,楠桥村在去年推广的“工厂化”养蚕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引进彩色蚕茧进行试养,村支部书记李跃康成为第一位试养人,并取得成功,在他的带动下,2009年秋蚕,全村扩大养殖规模,共有32户蚕农养殖彩色彩茧50张。按每张46公斤算,全村这季彩色蚕茧收益在4万元左右。 桑枝食用菌综合开发结硕果。利用桑枝培育食用菌对于养蚕户从来没有尝试过,楠桥村一年几千吨的桑枝条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李跃康非常的痛心。2009年下半年,李支书积极与智溢公司技术人员研究探索,联同宜宾市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在楠桥村建立桑枝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开展以生产示范为主,辐射带动农户参与生产,充分利用桑枝等生态资源,发展桑枝食用菌。目前,已通过粉碎、装袋、灭菌、灌装、接菌,生产食用菌袋10000袋,每个菌袋可产鲜菇1-2公斤,预计每亩桑园可实现收入3000-5000元;同时,产后菌包还是很好的有机肥,可实现循环利用,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不但使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提升蚕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新兴产业。 俗话说:公路通,百业兴,要得富,先修路。1998年,楠桥村只有2公里断头路,村两委班子看着村民承受着肩挑背磨之苦,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并响亮地喊出了“三年修通全村公路”的口号。说干就干,一班人立即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协调公路占地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争取上级的支持;不管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还是运输线路上、农户家,随处都可见到两委班子成员忙碌的身影。通过近三年来的努力,终于修通了从巡观路至风坳口横跨4个村村民小组的6公里南风公路。主干公路修通后,又组织3、4组村村民修建通社公路6公里。为此,南桥村率先在全镇实现了公路社社通,结束了群众肩挑背磨的痛苦历史。 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率先在全镇实施农民盼望已久的农网改造项目工程,解决了楠桥村人民用电难的问题;改造村小学危房及附属工程,标准化完成了教学楼主体工程和学校院坝的硬化,解决了孩子们的入学难问题。后相继组织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组织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硬化入户便民路6公里,组织修建微水窖100口,争取改炉改灶项目150户,新建沼气池200口,垃圾池30口;积极组织群众无偿为草房户投工投劳,使楠桥村的3户草房户全部改成了砖混结构的平房,结束了楠桥村无草房户的历史;农户拥有座机电话、移动电话250余部,砖混结构的住房占全村总农户的80%以上,电视机、洗衣机、打米机等各种小型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楠桥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通过走栽桑养蚕的特色农业路子,使楠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显现生机与活力。以产业致富农民的李跃康,为全镇农村基层干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