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梓州 |
释义 | 历史变革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州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所在昌城县(今四川三台县潼川镇)。大业三年(607)昌城县改为郪县,同时改梓州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又改新城郡为梓州,属剑南道。天宝元年(742),改梓州为梓潼郡(治今县城潼川镇)。至德二年(757),改属剑南道东川节度使辖区。乾元元年(758)又改梓潼郡为梓州。广德元年(763)改属剑南道。永泰元年(765)复属剑南道东川。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为治所。徽宗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设为川峡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 文学中的梓州梓州是四川与成都齐名的川北重镇,八世纪的梓州,作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伟,交通发达,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凯江上,来往船只川流不息,这里有川北最大的码头,在这些码头上,曾旅居这里近两年的大诗人杜甫多次送往迎来,吟诗作赋。且看:“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奉送崔都水翁下峡》)反映了交通枢纽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丽的夜色从“夜深露气轻,江月满江城。”(《玩月呈汉中王》)中可见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望牛头山亭子》)何等的规范。从这些诗句中,一幅中世纪恬静美丽的都市图画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作为当时省一级行政机构---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规模很大,城墙很高,城楼更高大,在杜甫留下的诗中,还有很多登梓州城楼的诗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楼二首》,《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等等,这些诗歌和其它登高诗歌一样,除了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对梓州山河的无尽赞美。可以想见几百年前这里是如何的繁华,时过境迁,现在的成都已是我国西南最大的都市,而我们却只能从这样的残破门楼中去寻觅和回味它当时的盛景了。 梓州的风土人情自古以来,梓州以产桑著名。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 而正是因为梓州的人们对桑、梓树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中,渐渐地有了他们本身独特的风俗文化。 一,重孝。《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闻黄骊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今我生心忆桑梓”的感伤之句。这种文化风俗令梓州人十分重视孝道的同时也十分有强烈的思乡情节。梓州地处一个农业大县,每年有大批的壮力出外打工,但无论怎样的艰苦,每逢佳节时他们都会努力想办法回家团聚。这种思乡情节可见一斑。 二,重视对下代的思想教育。正是因为千百年来这种深入人心的桑梓情节,所以令梓州人格外重视儒家所提倡的对下一代的教育。现今在梓州的东山公园上,入门200米处即可看见一座"苏母教子“的感人石像。这座石像长年累月静默在东山公园上,仿佛在默默地注视并且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梓州人。 梓州的小吃与通讯梓州的小吃众多,有著名的武昌馆铁板烧、凉拌土豆丝(地方特色小点),以及张氏黑娃面饼系列:方酥饼子、千层饼子、芝麻圆饼子,凉面、凉粉饼子,这种经济、便宜,实惠的地方小吃在梓州经久不衰,深受喜爱。 梓州的通讯也越渐发达起来。通讯者,交通与讯息也。交通方面,梓州的“成德南”高速公路亦马上通车,届时必定令梓州的发展提高一个档次。讯息方面,梓州有“梓州吧”、“梓州在线”等多种窗口令外届朋友可以互动并且更多的了解梓州以及梓州人。 史料记载梓州,梓潼。上。开元户一万五千四百七十八。乡二十六。元和户六千九百八十五。乡十六。今为东川节度使理所。 管州一十二:梓州,剑州,绵州,遂州,渝州,合州,普州,荣州,陵州,泸州,龙州,昌州。县六十九。都管户三万一千七百二十二。 禹贡梁州之域。秦并天下,是为蜀郡。汉高帝分置广汉郡,今州即广汉郡妻阝、广汉二县地也。宋于此置新郡,梁武陵王萧纪于郡置新州,隋开皇末改为梓州,因梓潼水为名也。州城,宋元嘉中筑,皇左涪水中江,日居水陆之冲要。。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里。南北三百六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绵州路一千八百六十四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三十四里。东南至遂州二百五十里。西至汉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绵州一百三十里。正东微南至果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阆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南至简州三百一十里。 正北微东至剑州三百六十里。正南微东至普州三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绫,绵,丝布。赋:布,绢。元和贡:绫,柑子,曾青。 管县九:妻阝,射洪,通泉,玄武,盐亭,永泰,飞乌,铜山,涪城。 妻阝县,望。郭下。本汉旧县,属广汉郡,因妻阝江水为名也。后魏置昌城郡,后又改名昌城县,隋大业三年复为妻阝县。 牛头山,一名华林山,在县西南二里。四面危绝。 涪江水,经县东,去县四里。 县有盐井二十六所。 射洪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妻阝县地,后魏分置射洪县。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洪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白崖山,在县南五十里。 涪江水,西北自妻阝县界流入,在县东一百步。滩十七所。 通泉县,紧。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广汉县地,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后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周明帝置通井县,隋开皇三年改为通泉县,十八年改属梓州。 通泉山,在县南二里。山前有石虾蟆,高七八尺。 涪江水,经县东三里。 沈水,北自盐亭县界流入。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固守,臧宫进兵纵击,大破之,斩首溺死者万余人,即此也。 赤军盐井,在县西北十二里。又别有盐井一十三所。 玄武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先主所立五城县也,属广汉郡。后魏平民蜀,立玄武郡,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改五城为玄武县,因玄武山为名也,属益州。武德三年,割属梓州。 玄武山,在县东二里。山出龙骨。 天柱山,一名覆船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七里坂,在县东七里。 内江水,本名中江,经县南,去县百步。 盐亭县,上。西南至州九十三里。本汉广汉县地,梁于此置北宕渠郡及县,后魏恭帝改为盐亭县,以近盐井,因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梓州。 梓潼水,经县南,去县三里。 永泰县,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汉巴郡充国县地也,武德四年分置,地号永泰,因以为名。 盐亭溪水,经县北,去县一十九里。 大汁盐井,在县东四十二里。又有小汁盐井、歌井、针井。 飞乌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汉妻阝县地,隋开皇十年,于此置飞乌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因山为名。 飞乌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 哥郎等八山,并出铜钅?。 妻阝江水,经县北,去县四十里。 铜山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妻阝县地,有铜山,汉文帝赐邓通蜀铜山铸钱,此盖其余峰也,历代采铸。贞观二十三年置监,署官,前上元三年废监。调露元年,因废监置铜山县。 飞乌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妻阝江水,经县南五里。 涪城县,紧。东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涪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涪城县,属绵州,大历十三年割属梓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