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栉叶蒿 |
释义 | 中文学名:栉叶蒿 拉丁学名:Neopallasia pectinata 二名法:Neopallasia pectinat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菊目 科:菊科 属:栉叶蒿属 种:栉叶蒿 分布区域:分布于远东、俄罗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 基本资料【中药名】 篦齿蒿 【蒙药名】 乌哈日一希鲁黑(《四部医典》) 【别名】 恶臭蒿、粘蒿、桑泽 【学名】 Artemisia pectinata Pall. [菊科] 【生境】 生于壤质或粘壤质土壤上。 【分布】 内蒙古各地。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蒙古、苏联。 【产地产量】 产内蒙古各地。产量极大。 【入药部分】 地上部分入药。 【采集加工】 春、夏季采收,除去根及杂质,洗净泥土,晒干,切段备用。 【性味功能】 中药味微苦、涩,性寒。清肝利胆,消炎止痛。 蒙药味苦、辛,性凉、钝、稀。平息“协日”,解毒,利胆,杀虫。 【主治】 中药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头痛,头晕。 蒙药治口苦,黄疸,发热,肝胆热症,“协日”头痛,不思饮食,上吐下泻。 【用量用法】 中药3—5克,水煎服,或研末冲服。 蒙药入丸散或汤剂。 形态特征一、二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茎单生或自基部以上分枝,被白色绢毛。茎生叶无柄,矩圆状椭圆形,长1.5—3厘米,宽0.5—1厘米,一至二回栉齿状的羽状全裂,小裂片刺芒状,无毛。头状花序卵形,长3—4毫米,直径2.5—3毫米,3至数个于分枝或茎顶排成稀疏的穗状,复在茎上组成狭圆锥状;总苞片3—4层,椭圆状卵形,边缘膜质,背部无毛;边缘为雌花,中央小花两性,排列在花托边缘的结实,中央者不结实。瘦果椭圆形,长1.5—2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