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邕宁壮族八音
释义

即邕宁壮族“八音”,原是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即金、石、竹、匏、土、革、丝、木等八类乐器的称谓,流行于邕宁县及其周边广大地区,广泛用于农村的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喜庆活动。所奏曲目都源自壮族民间戏曲和民歌音调,共有乐曲一千多首。广义上八音指所用乐器较多,八类皆全。

历史演变

八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受“广州八音”影响,后又吸收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渐发展而成。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

邕宁壮族“八音”的乐队由大唢呐、小唢呐、无孔笛(壮族民间乐器)、二弦、秦琴、鼓、锣、钹和壮族岳鼓等组成,为壮、汉乐器的结合。演奏分文场与武场,武场“八音”只用唢呐,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气氛热烈欢腾;文场“八音”主要由丝竹乐器和轻型打击乐器演奏,配以人声清唱,风味轻盈飘逸,优美动人。所奏曲目都源自壮族民间戏曲和民歌音调,共有乐曲一千多首。

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在壮族人民生活中深深扎根,广泛习用于农村的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等喜庆活动,依托“八音”的演奏,为之掀起洋洋喜气、增添光彩。蒲庙、那楼、新江、中和等乡镇最为普及,每个行政村都有数支八音队,长年开展演奏活动。

1983年,由邕宁县文化局组建的以蒲庙等乡镇农民为主的百人大型“八音队”,在原以琐呐为主的吹打乐器基础上,增添了四人齐擂的大鼓及壮家姑娘喜爱吹奏的无孔笛、壮人喜欢唱的壮族山歌“了罗”调、岳鼓舞等,并配以“抬花轿”、背新娘、舞春牛等民族风情表演,更具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八音队组建以来,多次应邀参加区内外各种迎宾庆典活动。目前,邕宁区能演奏八音的乐手300多人。如今八音已成为邕宁民间艺术的缩影和邕宁知名的“文化品牌”。

但是,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流行音乐的风靡,壮族“八音”也面临生存危机,随着许多老艺人的相断去逝,这种危机越来越甚。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壮族“八音”也成为当务之急。

基本内容

八音,原指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类,俗称“八音”。八音在邕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演变,推陈出新,已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一枝民间艺术奇葩。

八音分文武场,武场八音只用唢呐吹奏,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八音吹打的主要曲目有《八仙贺寿》、《仙姬送子》、《大开门》、《小开门》等;八音”,音色更优美、高亢、嘹亮,撼人心旌。

基本特征

八音自清末逐步形成以来,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2)在长期参加婚丧和其它礼俗活动中,根据活动进行的不同阶段的内容演奏之后,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成套乐曲,因而形成了参与礼俗活动的程序性特征;(3)既有本土乐曲,又有外来乐曲(指广东粤剧),以本土乐曲为主,以外来乐曲为辅,因而形成了本土和外来乐曲的共存性特征,并发展为八音的独特性特征;(4)其他地方的八音队演奏员少,乐器少而小型化,而八音则规模大、乐器多而大型化;(5)八音吹打乐在演奏时以唢呐为主,以鼓指挥,因而构成唢呐主奏,以鼓震节的导乐性特征;(6)八音吹打乐的调式和板式不像某些乐曲那样繁复、华丽,而显出一种特有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构成调式、板式的简朴性特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4 14: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