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缯国
释义

夏代封国,位于今山东省苍山县向城西北鄫国故城遗址。 公元前2053年,是夏代少康时期,在位22年,史称“少康中兴”。少康靠其母亲“缗”的教育培养,实现了复国大业。“缗”是编织纺弹的高手。“荏染柔木,言缗之丝”,用弹性较好的木条、丝绳(弦)制成弓,弓以柔发刚,以近制远。成为当时的先进生产工具。可以用来射猎、弹打丝麻。缗将掌握的结绳、纺线、织缯技术,传给他的子孙。少康传位给长子杼(一作予),“杼”是为织布用的梭子,是“缗”的长孙。少康次子曲烈(也叫烈曲)的方国封地被命名为“缯”(后作鄫)。曲烈是鄫国的始封国君,城邑在今鲁南的缯国故城遗址。 因缯国介于山丘平原地区,北接沂蒙山区,南连淮水湖泊,东西泇水环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桑树柞栎成林,适宜养蚕抽丝。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擅长制作与发明,曾发明用来求直角的矩尺、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罾)、射鸟用绑丝绳的箭(矰)、制作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以及教导族人织出各种图案的丝织品(缯)。“缯”本义为丝织品的总称。缯国以生产丝织品“缯”为名,说明“缯”从立国之始,就已经掌握了相当先进的丝麻纺织技术,并把桑麻丝织生产作为立国之本,是华夏文化中桑蚕生产丝绸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华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夏朝是奴隶制社会的开始,这时已进入“青铜时代”。手工业的发展,制陶技术、桑麻编织已成驱使奴隶劳动的专门行业。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西方人认识了丝绸。中国一词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Seres一词的语源为Ser,即中文“缯”的译音汉代以前称丝绸为缯,故世界各国把中国叫“Seres”,即“缯国”之意。

西周时期将封国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 齐、鲁是侯爵大国,缯国是先王夏禹后裔的姒姓封国,由部落方国“缯”改为城邦之国称“鄫子国”,被周王室封为子爵,与郯、莒、邾等国地位相同,法定面积25平方公里左右。

东周时期也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时代。国君鄫子娶鲁僖公(前659年-前627年)之女季姬。 季姬之子应是鄫国国君的法定继承人。但不久鄫子又和莒国攀亲,娶莒女为妾,并受其宠爱。前644年(鲁僖公十六年)12月,鄫国遭到南方淮夷军队的侵凌。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帜,在淮地(今江苏省盱眙县)会合鲁、宋、陈、卫、郑、许、邢、曹八国国君,策划救援鄫国,并帮助鄫国筑城以防御淮夷人的进犯。前640年6月,《左传》记载:宋襄公子滋甫邀滕、曹、邾、鄫等国会盟于曹国(今山东定陶)之南,鄫子本应按时与会,但迟至二日,未能按时参加,只能赶到邾国与邾子相会,得罪了正在谋求霸权的宋襄公。因鄫国与东夷人有世仇,宋大夫公子子荡建议宋襄公以鄫子祭东夷立威,宋襄公指使邾文公将鄫子扣留,绑架鄫子至东夷人神社次睢之社(今临沂,乡人称之为食人社),竟然杀掉鄫子并肢解烹煮来祭祀睢水之神,以此残忍的手段威胁东方小国向西方诸国臣服。

前591年秋,鄫国遭到邾国入侵。邾国是仅次于齐、鲁的国家。邾国在北边与鲁国接壤,东南与鄫国相邻,其国力较强,有600乘战车的军事力量。鄫君率部抵抗,由于敌强我弱,鄫子世美被邾国戕杀。太子时泰即位鄫君后,鄫国力量弱小无力向邾国复仇,便请求鲁国保护。为保护弱小的鄫国,鲁国的军队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车辋)、次室(今兰陵)等地驻扎,鄫国渐成为鲁国的附属之国。

前569年初冬,鲁襄公去到晋国,晋侯宴请襄公时,襄公请求晋国国君同意把鄫国作为鲁国的附庸,晋悼公不答应。鲁国大夫孟献子解释说:“由于鲁国紧挨着仇敌齐国,还是愿意坚决事奉晋国,没有耽误晋国君王的命令。鄫国并没有向晋国的司马交纳贡赋,而晋国君王的左右却经常对我国有所命令,鲁国地域褊窄狭小,交纳贡赋少,无法满足晋国的要求就是罪过,鲁国因此希望得到鄫国的贡赋支持晋国。”晋悼公听后同意了鲁国的请求。前568年春,鄫国在鲁国的安排下,鄫君时泰派太子巫和鲁国大夫叔孙豹一起,带着贡品,千里迢迢,出使晋国,和晋国君侯作私人会晤,终于在称霸的晋国国君面前完成了鄫国附属鲁国和进贡晋国的手续。鄫国附庸鲁国和到晋国进贡的消息,还是被相邻的莒、邾两国得知,遭到两国的坚决反对。鄫国附庸鲁国和到晋国进贡的消息,还是被相邻的莒、邾两国得知,遭到两国的坚决反对。莒国认为,鄫国附鲁是鲁国的兼并和称霸行动,将会危及莒国安全,因而率先行动,还未等鄫太子巫返回,莒国便杀害了鄫君时泰,鄫国又一位国君作出牺牲。莒女是鄫君之继室,所生女儿返嫁于莒,女与莒人生子,是为鄫国国君的外孙。莒国人排斥鄫国太子巫,宣布立莒国的鄫子外孙为鄫国国君,入继鄫子。前568年10月,鄫国西临的邾国出兵进犯。为救援鄫国,身材矮小的鲁国大夫臧孙纥率军攻入邾国。当鲁军前进到狐骀(今山东滕州东南)时,和邾国军队发生激烈战斗,结果鲁军大败,伤亡惨重。

鄫国灭亡后,鄫地为鲁国南部边陲,由季孙家族设置的鲁国次室管辖。鄫国太子巫归属鲁国,取曾为氏,太子巫成为鲁国臣民和曾姓始祖。

【世系表】

从夏朝初年到春秋时期,夏少康之子曲烈的后裔在鄫国总共传了五十三世,历时近两千余年。其间的世系,也已经考证得清清楚楚,是这样的:

一世曲烈,二世炫忠,三世坤仁,四世禄,五世浩源,六世富方,七世焜,八世伯基(至此天下归汤),九世锐,十世汪,十一世志梁,十二世煌,十三世相奎,十四世世鉴,十五世政治,十六世模,十七世瑞焕,十八世垠,十九世锦容,廿世洪,廿一世桂茂,廿二世昭,廿三世培元,廿四世硅,廿五世允漆,廿六世杞,廿七世燋熹,廿八世埙和,廿九世成锐,卅世一猜,卅一世椿,卅二世炯,卅三世坦,卅四世销,卅五世福波,卅六世时荣,卅七世炳,卅八世均柞,卅九世铃,四十世浤仁,四十一世一松,四十二世炲,四十三世墅,四十四世镇玉,四十五世沪,四十六世祥博,四十七世炻,四十八世台埕,四十九世字鉴,五十世沛,五十一世朴,五十二世世美 ,五十三世时泰。时泰时被莒国所灭,太子巫逃亡至鲁国,鄫国亡。

缯国到鄫国的演变

四千多年前,当中原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变时,夏禹部落东夷逐鹿,治理沂泇水患,栉风沐雨,刀耕火种,垦出了桑梓之地。据《通志氏族略》引《世本》记述,曾氏出自姒姓,系出于上古圣君夏禹。相传距今4180多年前,贤君少康中兴夏室后,封次子曲烈于“缯”地,因该地有大面积的桑柞麻类,盛产蚕茧,人们将蚕丝捻成丝线,制成弓弦到山林狩猎,结成渔网去湖泊捕鱼,织成丝绸展示华夏文明。桑麻丝织品称“缯”,是蚕蛹与丝絮组合一起的象形文字,成为古缯人的部落图腾形象。华夏人与东夷人以沂水为界,划分领地,曲烈于缯地建立部落方国,故名“缯国”。夏代有证可考的部落方国约30个,缯国便是其中之一(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有史者考证缯国也是中国桑蚕丝绸生产的兴始之地,后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汉代以前西方人将古代中国称之为“丝国”,即“缯国”之译。据考古和国内历史研究文献载明,商族是一个原始部落,起源于黄河下游的今山东、河南一带。传说大禹治水时,帝喾之子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商,成为商族始祖,封地在今枣庄滕州一带,和缯国相邻。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部族灭夏桀,缯和东方8个小国各派精锐之士千人,战车百乘,组成八国之师参战,缯军在伐辛之战中取胜。商汤率五千精锐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桀败亡,商王朝建立,成为中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在商代的500年间,缯国又成为商朝的部落方国,尽管商都迁徙多处,缯国先民偏隅华夏东土,依靠农耕丝织立国,东隔涑沂湖泊之水与东夷人为邻,南有河泗荒泽之水与淮夷人相隔,世代繁衍栖息在这块王道乐土上。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土地实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国有奴隶制,政治实行“封邦建国”、“分土封侯”。周王朝分封诸侯国,上古长期存在的“部落”逐渐为封国所代替,封国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和“附庸国”。缯国是先王夏禹姒姓后裔,周尊崇先王礼制,将缯地之邦敕封为子爵,由部落方国“缯”改为城邦之国称“鄫子国”。《夏历补编》载:“有夏虽衰,犹存杞、鄫两国”。其相邻的各诸侯国有:东南是郯,西有郳、滕、薛、邾,南有逼阳(峄城南)、徐、邳,北有颛臾(平邑)、费、鄅(今临沂北)、莒等城邦国家。鄫地虽是小国,但城邦背负鲁邾丘陵山林,草木畅茂,禽兽出没,有狩猎之所;泇水南流入淮夷荒泽湖泊,有授渔之业;东、西泇河岁时泛滥淤积,两岸沟壑分割为井田阡陌,一夫受公田百亩(约合今31.2亩);山野泽坡有桑蚕柞茧,城内谷粟仓禀裕实。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奴隶制统治体系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差(《左传》语)”。庶人有“公田”和“私田”份地,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产品收入上缴公卿大夫,私田收入维持自身生计。男人除井田耕作外,还要狩猎护城、建造官府宫室屋宇;女奴们采桑养蚕,抽丝纺织,还要“为公子裳”(《诗经》语),侍候国君公卿。这种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创造了鄫国农桑文明,鄫子治国400余年,小国寡民,生生不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时代,东方诸国除莒国、邾国还有一定势力外,鄫国、郳国、郯国一类小国,没有什么独立性。齐、鲁是春秋时的东方大国,鄫国与鲁联姻结亲,国君鄫子娶鲁僖公(前659年-前627年)之女季姬。但不久鄫子又和莒国攀亲,娶莒女为妾,并尤为宠爱,生子后欲立为嗣,便危及鲁外孙长公子的地位,鄫子遭鲁僖公责备。公元前644年4月,季姬病死。12月,鄫国遭到南方淮夷蛮人的侵凌,向鲁僖公求援,僖公对鄫子不满,也不愿举兵与气焰嚣张的淮夷抗衡。面对蛮夷挑衅,鲁国拒不出兵,鄫子无奈,只好向东方强国霸主齐国告急求救。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以霸主的身份与鲁、宋、陈、卫、郑、许、邢、曹等八国国君会商,策划救鄫,协助鄫国防御淮夷人的进犯,决定以防御为主,加固鄫国城池,御习以水战的淮夷人于国门之外。齐国摊派征召各诸侯盟国大批奴隶役人,驱赶至鄫国安营扎寨,掘土垒城。数九寒天,大批“役人”奴隶,日夜劳作,饥寒交迫,忍受不了严冬的苦役和虐待,毅然举行暴动,一夜间杀死监工修城的酷吏,纷纷逃遁山林,筑城计划被迫中止。但鄫国筑城之举也向淮夷人宣示,东方诸侯联盟不允许蛮夷部落向鄫国发起挑衅。

鄫国属鲁的牺牲

春秋无义战,鄫国与诸侯大国交往中,无力扩军争霸,处于听命附和的地位,这种和平共处的理念,使鄫国艰难生存在大国称雄的夹缝中,并成为其牺牲品。春秋中期的70多年间,鄫国有三位国君先后遭邻邦诸侯惨杀的厄运。公元前640年6月,宋襄公欲称霸主,邀滕、曹、邾、鄫等国会盟,鄫子因迟到两天赴会,宋襄公令邾文公将鄫子绑架,押到鄫国与东夷人有世仇的次睢之社(今临沂城东北),公然以祭次睢之神的名义,杀死鄫国国君,并肢解烹煮,沉入沂河,以此残忍的手段威胁东方小国向西方诸国臣服。邾国国力仅次于齐、鲁,有战车600乘,是众多小国中的军事强者。

公元前591年“秋七月,邾人戕鄫子于鄫(左传语)。”鄫国遭到西邻邾国侵犯,国君鄫子世美率部抵抗侵略,敌强我弱,鄫军战败,鄫子世美被邾国杀害。太子时泰即位鄫子君位,鄫国弱小,无力向邾国复仇,便请求鲁国庇护。为保护鄫国,鲁国派军队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车辋)、次室(今兰陵)等地驻扎,鄫国成了鲁国附庸。公元前569年(鲁襄公四年)春,鄫国在大国争霸中已难以立足,在鲁国上卿大夫季文子主导下,政治军事上依附了鲁国。莒、邾两国深感鲁国行为霸道,不合周礼,威胁自身利益,将来难免也为其吞并,对此莒邾结盟,反对鄫国属鲁。为求得霸主晋国的支持,鲁襄公和鲁国大夫孟献子专程去晋国,请求晋悼公同意鄫国归属鲁国,并向晋国解释:“鄫国不向晋国交纳贡赋,鲁国地域褊窄狭小,交纳贡赋少,无法满足晋国的要求,鲁国因此希望得到鄫国的贡赋支持晋国。”晋悼公同意了鲁国的请求。同年10月,莒国、邾国从东西两面出兵进犯鄫国。为救援鄫国,鲁国派个子矮小身穿狐皮袄的大夫臧孙纥率鲁国军队背后攻入邾国,邾国奋起反击,狐骀(今滕州市木石)一战,鲁军战败,伤亡惨重,鲁国民众纷纷束麻迎接阵亡将士,竟成后世习俗。

公元前568年(鲁襄公五年)是鄫国历史的最后一年。夏季来临,在鲁国的安排下,鄫太子巫和鲁国大夫叔孙豹一同出使晋国,经霸主晋悼公正式批准,达成鄫国归属鲁国的秘密协议。所以《春秋》记载此事时已将太子巫比作鲁国的大夫官员对待。该年秋季大旱,年景不好。9月,东方各诸侯国在戚地会盟时,鲁国仍叫鄫国大夫以独立身份参会,但须听命于鲁国。这年冬天,季文子去世,未到国都曲阜或封地费邑安葬,而葬于属于鄫国土地的“西丘”(今文峰山),其目的是向诸国宣告,鄫国成为鲁国的一部分,鄫子时泰的国君地位不再传承。公元前567年(鲁襄公六年)秋天,作为莒国女婿的鄫子时泰照例向莒国送彩礼。莒子对鲁国吞并鄫国愤然反对,早有预谋的莒国军队进入鄫国,鄫国疏于防备,莒国军队占领鄫国城,秘密杀死鄫子时泰后,没有宣布让太子巫继位为合法国君,而是扶持在莒国的鄫子外孙为继位国君,这种行为是不合乎周礼王法的,各国不予承认,继位外孙只能让世人认为是一个傀儡,是莒国霸道公开吞并鄫国,致使立国1487年的鄫国退出历史舞台。

莒国的霸道行为遭到晋、鲁等诸侯大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周围的小国的恐惧。公元前566年春,郯国国君郯子、小邾国国君穆公,相继朝拜鲁襄公,寻求支持,免遭莒国的霸占。《左传》中记载的莒灭鄫后的6年间,边界武装冲突4次,鄫国城池被反复争夺,民不聊生。但莒国不甘拜下风,联合邾国,经常向鲁国挑衅。霸主晋国新立国君晋平公不得不出面干涉,在诸侯溴梁(今河南济源西)盟会上责令莒、邾两国将占领的鄫国土地交给鲁国。前554年,又在督扬(今长清县东北祝阿故城)盟会上拘捕了邾国国君悼公,强行划定鲁邾两国边界,将邾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鲁国,并迫使鲁莒两国休战,通过谈判方式解决两国争端。公元前553年,鲁国大夫孟庄子和莒国使者在向地(今向城镇)会盟,莒国正式承认鲁国对鄫国土地的兼并。鲁国文献将“鄫国”更名恢复为夏商时期的“缯”地,并在今兰陵设立“次室”(“公室”为鲁都曲阜)为行政管理机构。为此,鲁莒两国进行了14年的鄫国土地归属问题终在霸主国干预下尘埃落地。

鄫国灭亡的主因

鄫国灭亡除争霸战争因素外,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碎了井田奴隶制的枷锁,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其重要标志是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制度改革,宣告了奴隶井田制的结束。

公元前602年,经淮河入海的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改道,浩荡的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鄫国以南茫茫湿地和浩瀚湖泊现露大面积滩涂,成为可耕作的肥田沃土。次年,鲁国季孙行父(季文子)当上鲁国正卿大夫,掌管了鲁国经济财政大权。这时南方的淮夷人趁势北上,抢占黄淮滩涂。在季文子的主导下,季孙家族为扩大自己的费邑封地的私田,家臣率军队、奴隶一起南下,到鄫国南部的平原滩涂地带抢占土地开垦耕种,同时阻止南方淮夷的北犯。在鲁国、鄫国井田上耕作的奴隶们也纷纷逃亡南下,到泇水、泗水中下游的湖泊滩涂边开垦“王土”。一时间私田大量增加,奴隶变成了自由人。贵族和奴隶纷纷抢占的私田,已是诸侯国计划外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朝所有,诸侯只有默认国人开垦的土地为私家所有,产品不能全部“公”有,只好改为缴纳少部分赋税。于是,中国土地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奴隶们和诸侯贵族不再有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以家庭为单位,有了属于诸侯规定或自己登记纳税的姓氏,老百姓从此成为农民的别称。

今兰陵一带是当时私田开垦的中心,周围还有湖泊丘陵作天然屏障,季文子选中一块高地,调集鲁国军队安营扎寨,筑城设邑,设立管理机构。季孙家族的采邑领地也从费邑自然扩展到今兰陵地区,使之成为鲁国统治区。为区别于鲁国国君居住的“公室”曲阜,季文子在今兰陵建造的城邑,被称作“次室”。为了防止开发私田的庶人和逃亡奴隶们的反抗,季文子不顾周礼王法的规定,大胆改革,鼓励支持奴隶以鲁国臣民的身份开发滩涂洼地,作为自留地。同时打破井田制贡赋上缴办法,对鲁国庶人开发的私田收入,统一实行按比例征收赋税。这一改革举措,史称“初税亩”,即田租和田税分离,“履亩而税也”。庶人的身份不再是附属于国君和诸侯的奴隶,有了人身自由,解放了生产力,变成了自给自足的平民百姓。季文子的这一举措,扩展了私田面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次室一带私田增加,解放的奴隶成了鲁国百姓,鲁国三桓之一季孙家族成为国内最强的经济军事集团。延续千余年的井田制度名存实亡,自给自足的庶人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

季文子在鲁国执政,大权在握,但在国家面临变革的困境中,井田制破坏,农民收入增加,“公田”国库收入减少。为了确保“初税亩”改革的成功,季文子在鲁国朝政中带头大兴节俭之道,行事以谨小慎微著名,凡事总要三思而后行,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廉洁简朴的形象在国内和诸侯列国中形成了很好的口碑。季孙氏是鄫子的外戚,自然也受到鄫国君臣的尊崇。小国寡民的鄫国,城邦土地和季孙氏的封邑私田相互交错,鄫国国君也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效法季文子政策,开放鄫国奴隶和庶人南下黄淮泛区开荒垦田。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奴隶制锁链被打破,井田制破坏,农民对自耕份地的占有关系加强,出现自耕农民小土地所有制,一些贵族变成地主,有的下降为自耕农。鄫国城邦周围井田收入的减少,国库无力维持正常的需求,鄫国在政治军事方面对鲁国的依附性增加。

由于鲁国“三桓”等卿大夫在政治上权力加大,在经济上不断扩展私田,自耕农向次室缴纳田赋,不负担国君贡赋 属于鲁国公室的井田制下的收入日益减少,造成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鲁国尽管是保存周礼较多的国家之一,但受当时形势的影响,改革势在必行。公元前594年,在季文子的主导下,鲁国国君宣布:鲁国全面推行“初税亩”制度,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收税,并在贵族所有的田地上实行按亩征税。贵族食租,国君食税。这是中国先秦税制的一大改革,是中国土地制度变化过程中重大变革。从鲁国的初税亩开始,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度。这一重大事件发生地就在鄫国城邦周围和鲁国次室,即今天的苍山县境内。鄫国人追随鲁国推行初税亩,有利于一方百姓,壮大了诸侯大国,削弱了小国国君,奴隶制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不可避免,加速了小国的衰落和消亡。鄫国虽然亡了,但鄫国人对历史大变革的贡献永载史册。

公元前568年7月(鲁襄公五年辛未),鲁国主政33年的一代名臣季孙行父去世,谥号季文子。季孙行父去世前留下遗言,要求用薄葬来料理后事。家臣收集家里的器物作为葬具。但家中没有收藏铜鼎玉器,一切用具没有重复的备用件,只好以他用过的家用器皿陪葬。根据大夫入敛的礼仪,鲁大夫为他入殓,鲁襄公亲自看视。鲁襄公对季文子的政绩和一生清廉给予高度评价:行父“廉忠矣!”埋葬季文子的“西丘”神峰山,供奉着鄫国世代拜谒的先帝夏禹神位,山麓向北便是群山连绵的季孙氏封地费邑。神峰山背负沂蒙山区,面向黄淮平原,遥望鲁南次室,山上清泉长流,山前泇水环绕,是一风水宝地。鄫国为表示归属鲁国的诚心,已成为鲁国臣民的鄫君世美和太子巫将季文子灵柩迎往神峰山安葬,并将神峰山命名为鲁卿山,以此表明鄫国已正式成为鲁国的附属国。鲁襄公授予行父的谥号为“文”,后人又称鲁卿山为文峰山,在其墓地前建立季文子庙,并将文峰山东鄫城西面的泇河支流河叫季文子河。

季文子死后三个月,发生了邾、莒两国对鲁国的战争,鲁军被打败,莒国占领鄫国,杀害了鄫子世美,太子巫逃往鲁国南武城。但鄫国人拥护鲁国初税亩制度,不愿再回到井田制时代,莒国的占领和傀儡统治没有得到地方新兴地主阶级和大量自耕农的支持,“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只能是历史的倒退。

天下曾氏归鄫国

战乱时期,鄫国城邦破碎,太子巫无法回到鄫国故地定居。鄫国的遗老遗少们,只好到远离鄫国是非之地的南武城,和鲁国解放了的奴隶们一样,以血缘家庭建立地主庄园,按规定税亩标准向鲁国缴纳国税。家庭私有制的建立,姓氏制度开始兴起,太子巫祖先姒姓,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放弃从母系氏族传承下来的姒姓,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部首(右耳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表示离开故国,废除奴隶制国有,以“曾”为氏,成为鲁国百姓之一。于是鲁国便正式有了曾氏及以后的家族传承。“天下一曾无二曾”,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所以曾氏后人皆奉太子巫为曾氏始祖,并将鄫国故城作为曾氏姒姓先人繁衍生息千年之久的郡望之地。

曾巫继续传承缯国先人忠贞艰忍威武不屈的精神,培养出一代儒家宗师,他就是传至四世的孔子弟子之一曾参。曾参据孔子思想而著《孝经》,被后人尊为“宗圣”。曾参以事亲至孝著称,注重言传身教,德泽后世,影响深远。他曾效其师孔子,来故里磨山华岩寺办学。在“以孝治天下”的中古时代,曾子思想影响深远,曾氏与孔、孟、颜氏家族同样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尊重,“孔孟颜曾”之嫡系世代封袭,享受朝廷的各种优惠和特权。曾氏唐宋时家族兴旺,名臣贤士辈出,衍徙至江南各地,明清后遍及全国,有的移居海外。螽斯繁衍,瓜瓞绵绵,自曲烈封于鄫国,绵延四千六百多年,至今传至140代数百万人,成为我国的名门望族之一。在今苍山为中心的鲁南地区,曾姓分布甚广。根据山东省平邑县曾氏墓(谱)碑记载,该地区曾氏主要是曾据南迁后滞留此地的曾子后裔,亦有少数是寻根觅旧从外地迁徙而来的,曾氏在该地人数达三万人。

据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记载:“今兖州府峄县东有鄫城”,今苍山、峄县相邻,古时为兰陵县管辖。另据《汉书地理志》及《春秋经传集解》多部历史典籍均有记载。地方志书《峄县志》、《临沂县志》宗圣祠碑直书“宗圣曾子曲烈之后,曲烈少康少子国于临沂之西境鄫国故里也”,《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曾子志》稿审会专家偕同省考古界学者多次赴现场考察,经多方论证,最终确认曾氏的根源就在今苍山县向城镇境内的鄫国故城,海内外曾氏宗亲对此表示认同。

鄫国是东方建立较早的诸侯国,农桑文化发达,早年处于小康地位,城池具有一定的规模。鄫国故城坐落在距县城西北16公里的文峰山东麓。文峰山自古就是鲁南苏北的历史名山,古鄫国时称“鄫之西丘(山)”,因山上供有禹王庙,寺庙香烟缭绕,又称神峰山。鲁国大夫季文子葬于此,亦称鲁卿山、文峰山。其背负沂蒙群山连绵,面向鲁苏平原沃野,山势雄伟,松柏参天,龙泉清溪,风景秀丽,“神峰积雪”为古沂蒙八大景之一,成为鄫国故城西侧最险要的天然屏障。鄫国故城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岭,南部平原。东、西泇河南流至今三合相汇。孕育了良田沃野。城北依黄龙山,雄居如磐;城东有阳明河,自北向南如玉带蜿蜓,河东岸为石龙山,与黄龙山一起形成天然屏障;城西是季文子河,紧靠城廓。枕山、面水、画屏,都城选址精于地理,识尽风物,占却山水之胜,是一块集北国粗犷风光、南国鱼米之乡风韵于一体的风水宝地。与春秋时鄫国城邦相邻的还有“向”(今向城镇)、“蔇”(今车辋镇)、“次室”(今兰陵)等城邑。鄫国故城不仅孕育产生了曾氏悠长的、满缀荣耀的历史,还成为历代郡县治所。鄫国归属鲁国120年后,因鲁国衰微,约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鄫国之地又为楚国占领,属楚国最早设立的兰陵县管辖,荀子曾在此两任兰陵令;秦代在鄫国故城设置缯县,至唐初的800多年间,历为缯州、缯县治所。缯县在秦、西汉时属东海郡,东汉、三国、晋时属琅琊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缯州,下设缯城县。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重新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缯州及下属的缯城县俱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57:29